从人类简史一书可以看出,人类文明伴随着人类迁徙产生,从现代智人走出非洲、大航海时代以及即将发生的大航天时代;人类也从演绎、归纳、类比的思维实践中依次形成了机械思维、系统思维、大数据思维;人类一步步认知迭代,加快了人类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的建立,这些都是人类文明的标尺标杆。每一次文明的产生无一不与信息和能量产生联系,在人类使用能量和利用信息的过程中,产生了一次次的认知边界,也正是发现了这些边界,才让人类在边界内找到了平衡的接受点,一步步将人类文明推向新的高度。
每一个时代可能遇到不一样的问题,因此,对解决问题的态度就形成了一个边界。就像我们中学时候学习物理是对于电场磁场等均采用完美的均匀场来解决问题,但生活中那有那么对完美场,因此,到了大学时代我们利用微积分、傅里叶变化等手段解决不完美的世界中遇到的问题。当然,世界上有很多边界并非是人划定的,而是自然的规律,是跃不过去的,就如同快不过光速,冷不过绝对零度一样。试图超越边界的做法,都属于妄念。当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边界之内,我们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将事情做好。
20世纪的大太空竞赛中,以冯·布劳恩为代表的美国和以科罗廖夫为代表的苏联进行了三个回合的角逐:
第一个回合是看谁先把一些东西送入外太空;前苏联用科罗廖夫设计的“R-7”火箭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并顺利送入太空,这件事对人类来讲,标志着人类从此进入了利用航天器探索外层空间的新时代。
美苏航天竞赛的第二回合是载人太空飞行,依然是科罗廖夫完胜。
第三回合的较量则是登月,这个回合的结果是由冯·布劳恩设计的火箭“土星五号”将美国宇航员顺利送入月球并成功返回,冯·布劳恩大获全胜。
前苏联和美国在太空竞赛的三个回合就可以看出,某些事情一旦到达边界,发生失败的风险必然大大增加,美苏天空竞赛中,美国之所以大胜,世界是两个国家边界的竞赛,首先,从总设计师角度看,冯·布劳恩在美国受到英雄般的待遇,赋予其极大的权限调动资源;而科罗廖夫在苏联属于囚徒,行动必然受限;其次,美国的工业体系高出了苏联一个数量级,因此太空竞赛的三个回合必然美国胜出。
对于信息的边界,香侬第二定律告诉我们,信息传输的边界就是信息传递的最大速率不能超过信道容量,信道容量容量的边界,给我们画出了清晰的边界,因此,在埃隆马斯克提出“星链计划”替代5G传输时,一看有12000颗卫星,这个数据量好像很大,但是在万物互联的时代,超大规模的数据量传输,“星链计划”替代5G传输也只能是异想天开。但是这不妨碍其协助5G传输,对全球无信号区域的覆盖。当然我认为“星链计划”最大的用途是军事上的用途,随着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弹载数据链技术的成熟,在武器系统之间需要进行大量数据传输是必然趋势。美国雷神公司、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等在智慧导弹系统,超宽带数据链传输等方面已经得到相应的应用。因此,马斯克的“星链计划”必然在武器系统数据传输搭建全新的高通量信道。
任何时候,我们理解世界存在的边界,那么我们就会乖乖的在边界内做事,在边界内做事才能更容易成功,也能事半功倍。那些想越过边界办事,往往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在未发现能量守恒定律前,很多人都想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出永动机来,但事实是没有一个人成功。边界不仅仅是瓶颈,更是我们界定的不可逾越的极限。在边界这个极限下,找到一种问鼎边界的方法才是可行的方法,就像人们摒弃了永动机后,转向了追求提供热机功率实现能量的转换,使得人类提高了能量的使用。在边界下追求平衡之道才是可行的方案。
能量守恒定律给永动机的发展限定了不可能的边界;质量守恒定律使得拉瓦锡找到了测定空气成分的边界;图灵机的理论、冯·诺依曼的计算机系统结构、半导体的物理极限的三个边界确定了人工智能与计算机不可能是万能的理论。这说明,在边界内做事才能更容易成功。妄图逾越边界,实属妄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