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

罗胖在今年4月出了一本书,名为《阅读的方法》。出于好奇,我第一时间下了单,想要看看有什么心法。书拿到手,刚读完序章,就发现是自己想差了。

这哪里是一本讲读书方法论的书啊!明明是罗胖假公济私对他读过书来一场真情告白。罗胖把他历年读书的积累都展现在这本书中,内容之多,涉猎之广让人惊叹。这本书就像是一份网站索引页面,让读者完全可以顺着某一主题去连接更多的书籍。这本书的推荐序中甚至给出了阅读《阅读的方法》的方法,其中有两条非常有意思:一是建议读者不要从头到尾逐字阅读,二是建议读者不要把这本书读“完”。

乍一看这本书推崇的读书态度是随便翻翻,肆意阅读,别太把书当回事儿。而我从中读到的是两个字“热爱”,对读书的热爱。

你没法通过“头悬梁,锥刺股”去爱上读书,你唯有先爱上读书,才会心甘情愿地“头悬梁,锥刺股”。而爱一个事物,必然是因为你在这过程中体验到愉悦,受到过启发,进入过心流。所以刚开始读书的时候无需正襟危坐,把书放在家里的任意角落,兴致起,随手翻翻就好。当读书成为习惯,才有可能生出热爱。

唯有爱上读书,才能去持续地、长期地读书,也唯有热爱,你才会想去钻研。而这时就可以通过那本畅销了八十多年的《如何阅读一本书》去了解和掌握有关阅读,尤其是非虚构类书籍的阅读方法。简单点儿说,就是三个词:检视阅读、分析阅读、主题阅读。

弗朗西斯·培根说:“有些书可以浅尝即止,有些书需要生吞活剥,只有少数书需要咀嚼与消化。”你不可能给所有书分配同等精力,所以读不同的书需要不同的方法。

检视阅读即“刷书”,通过快速浏览,粗略地了解一本书在讲什么,找出作者的观点、论述逻辑,并评估它对自己的用处。通过检视阅读的筛选后,留下来的书就可以用分析阅读的方式精读。概括地说,分析阅读在行为上要逐字逐句、只字不差地阅读,在意识上要带着问题去阅读。注意,你是要同作者互动,这意味着你需要带着问题阅读,要去理解和评论作者的观点,而不是一股脑儿地全盘接受。在分析阅读的基础上,还能进一步进行主题阅读,可以理解为把一本书中不同章节观点的串联扩展到同一领域内不同书籍间的串联。找出不同书中同一主题的相关内容,百家争鸣,方可拓宽你看问题的视角。

读书离不开记笔记,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尤是,而简单和实用的笔记方法论我推荐《卡片笔记写做法》,配套的APP也有很多。

卡片笔记的全称是“卢曼卡片笔记写作法”。尼可拉斯·卢曼是20世纪德国重要的社会学家,他在30多年的研究中出版了58本著作和数百篇文章,即高产,又高质量。

这本书比较独特的一点是对记笔记这件事儿的思考。按常规的理解,记笔记就是为了保存想法,记录是目的。但卢曼则认为笔记不是为记录和留存服务而是为思考而服务,所以在笔记保存上重要的是要想清楚这条笔记以后可能出现在哪个主题下,能为哪个思维逻辑添枝加叶。你永远是带着问题去思考和记录的。

为此卡片笔记法会分成闪念笔记、文献笔记和永久笔记三类。闪念笔记可以理解为对你一闪而过的思绪的记录,它们不一定成熟、完整。文献笔记就是平日的阅读笔记,有书面索引,有对某段内容的转述整理。永久笔记就是字面意思上的永久,它们是经过整理的闪念笔记和文献笔记,被编排成册,串起一个个主题,它们保有你的独特思考,承载你的思维深度,做有价值输出。

比如,这篇文章就是永久笔记,它来源于我在阅读这几本书时针对感兴趣的章节段落做的几张文献笔记,记录脑中念头的闪念笔记。我不是凭空写文章,而是拼接、整理早已存在的素材。

读书是有多重体验的,是用来消遣娱乐的,是去感受多种人生的,是用来反省自身的,是用来思考精进的。读书,不需要特意赋予什么意义,只是因为热爱。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