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忍与自由

        —我年纪越大,越觉得容忍比自由重要

图片发自App

这周看完了这本胡适先生的书,单位图书架上有很多书,为什么挑选了这一本,是因为这本书的副标题吸引了我。

对胡适的印象一直停留在高中课本里,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袖,这本书是他的杂文集。他对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睿智和幽默让我钦佩,书中讨论的主要观点也契合我们现在的很多困惑,我想记录下或许会对我们的生活很有启发。

一、什么是新生活?:与新生活对应的是糊涂生活,糊涂生活就是没有意思的生活,你做完了这种生活,回头一想:“我为什么要这样干呢?”你自己也回不出究竟为什么。诸位,凡是自己说不出“为什么这样做”的事,都是没有意思的生活。反过来说,凡是自己说得出“为什么这样做”的事,都可以说是有意思的生活。生活“为什么”,就是生活的意思。

看完这一段,我觉得这个可以拿来作为我们平常干什么、不干什么的评判标准。让我们有一个基本的判断:在有限的时间里,应该去做哪件事,怎样让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

要说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件公平的事:时间,每天都有24小时。在这24小时里,我做了这件事就没有时间去做哪件事,时间成本意味着我们要放弃一些事情为了更重要的事情。

哪些对我们来说是重要的,这个因人而异,但是你为什么花大把的时间在这件事上?你可一定要能回来出来,不然你过的就是糊涂生活。

2、 为什么要读书?:第一,因为书是过去已经知道的智识学问和经验的一种记录,我们读书便是要接受这人类的遗产。第二,为要读书而读书,读了书便可以多读书;第三,读书可以帮助我们解决困难,应付环境,并可获得思想材料的来源。

关于为什么读书?这是一个老生常谈。

龙应台曾在书里说:孩子,我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当你的工作在你心中有意义,你就有成就感。当你的工作给你时间,不剥夺你的生活,你就有尊严。成就感和尊严,会给你快乐!

读书是最快的学习方法,因为书本上都是经验和知识,“太阳下没有新鲜事”这句话一开始不懂其含义,现在逐渐有点明白,几千年人来的文明,多少文人志士,面对困难的环境,纷杂的抉择,远比我们更艰难的生活着。他们的智慧、经验形成的书本,是最快最直接可以拿来就学的一手材料。所谓的“创新”,其实一开始都是模仿,模仿到极致,便有了新的改进和变化。这就是为什么要读书的第一层意思。

当我们读了一些书,有了一定的积累,学识见解的增长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其他一些深奥的书,这是胡适先生说为什么要读书的第二层意思。

最后读书最终是要为我们服务,解决各种问题。是解决温饱问题也好,解决精神食粮问题也罢。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问题,无一不在考验我们的态度、耐力、智慧。当我们遇到问题,就会思索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时如果我们的储备足够,那我们可以有几种备选方案解决问题,到底哪种方式最有效?那就得实践,在实践中又充实了我们思想的素材。这就是为什么读书的第三层意思。

三、坚持兴趣还是听从别人?学生选择科系的标准—兴趣:性之所近,力之所能。我的兴趣在什么地方?与我性质相近的是什么?我能做什么?对什么感兴趣?

胡适先生曾经受邀请在台湾大学进行一场对大一新生的演讲,演讲的主题是学生选择科系的标准。他以自己作为例子,一开始他的哥哥让他选择农业,农业兴邦。他听从哥哥的建议,选择了农科。但是不久他就发现他实在不感兴趣,并且毫无意义。他不惜借钱果断的转系,进入文学系,这才有了中国的新文化运动。

在他看来如果不按照兴趣去选择专业,很有可能某个领域要失去一个一流的专家,某个领域要添一个四五流的饭桶,这是国家的损失,也是你的损失。

看到这之后,我深感遗憾,回想起我当时最感兴趣的是心理学,但是听从家人的意见报了金融方向。事实证明,我是一个平凡的人,我接受我的平凡,接受我的妥协。也许这个世界上有千万人和我一样,但是这并不代表我们就放弃了心中所爱。

虽然我们都很平凡,但是只要我们留心,我们就能发现自己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在什么状态下最有活力?什么时刻能让自己发光?不停的发现自己,相信自己的潜力,我想这一点可以用在教育孩子上。

每本书,都是一本奇遇。

我跟随作者,看到旧中国的贫穷、民众的愚昧、制度的落后,体会到一个文人志士,对于国家的责任和义务、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辛酸,又欣慰的看到文化革命带给中国的新变化,看到多年前的一位青年,他的学识、知识、文化是如何影响多年以后的我们。

这就是书的魅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容忍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