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走出舒适区?

走出舒适区,是为了更大的舒适区

李善友在【认知升级之第一性原理-刻意练习(1)】中,讲到:“如果重复做一件事而不去想背后的东西,就算做二十年也只是在重复第一年所掌握的知识而已;你的知识绝不会随时间的增加而成长”。

就像写文章 ,到一定阶段,如果不去研究新的写作方法,去观摩更多的文章风格,几乎就会停止增长。

我自己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所以基本是在既有认知和方法上进行了重复输出。换句话说,我进入了舒适区,产生了战略上“不想努力”的懒惰。

所以永远不要停留在舒适区。

我们经常感叹时间过的太快,一眨眼一个月就过去了,一转身半年就过去了,停留在舒适区的时间,更是在线性飞走。

告诉自己不要停留 在舒适区,同时行动也得跟上:

①时刻提醒自己,不要沉迷在舒适区

②学到了新的知识要去应用,不然很难理解

③每个人都可以是我们的“教练”,学会通过外界反馈来调整自己

④掌握方法论,并刻意去练习

以上几点,要时刻告诉自己,刻意去践行。

只有不断突破舒适区,你才能拥有所谓的自由

个人成长的最大忌讳,就是呆在舒适区

最近“躺平”这个词有点火,有些人用这种躺平的方式表达一种处乱不惊、保持自我的生活态度,有些人则用躺平的心态让自己心安理得处在舒适区之中。

肌肉和大脑都有记忆能力,当你开始健身的时候,你总会觉得身体各种酸痛,当你开始戒烟或减肥的时候,脑海里经常有一种声音诱使你继续“犯错”。

但是,时间长了以后,我们就能度过“痛苦阶段”,鉴证习惯的力量,因为我们的身体会适应,我们上亿岁的这个身体,它的这种适应能力强大到远远超出你的想象。

在舒适区的这个问题上,有人选择就是要去到更高层次的舒适区,他们目标明确、意志坚定;有些人则选择不愿经历从低层次舒适区到高层次舒适区过度的“痛苦阶段”,而一直停留在低层次的舒适区。

前几天回看《向往的生活》,刘璇参加的那期,她说刚退下来时,吃饭都得劈叉,不拉胫全身不舒服,这就是身体的惯性。

我再去了解了一下刘璇的故事,让我感触满深。

她在星空演讲时说“出走舒适区,才有所谓的自由”。

1、退役后北大学习新闻,完全跟不上

在退役之后,刘璇进入北大学习新闻,对大学生活原本怀着美好幻想,现实很快给了她迎头一击。

她读的是北京大学,要知道那是各省市的文、理科状元、学霸聚集的地方,刘璇一直苦练体操,文化课远远跟不上。她说有节课她特别兴奋地跟同学说“终于感觉自己好像听懂了”。

老师听到了说:“刚刚我们复习的是初一的内容。”

这一句话就把她弄崩溃了。第一年痛哭过好几次,甚至想过退学。但是她硬是坚持了下来,两年的苦学之后,终于跟上了学习进度,后来顺利毕业。

2、要演粤语戏,三个月学会粤语

刘璇在TVB的第一部戏《女拳》,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语言。她完全不会粤语,听不懂也说不出。

她逼着自己学粤语,找了一位香港的朋友,让他用粤语台词全部读下来、录下来,她天天听,天天练,每天只睡三个小时,硬是靠死记硬背把这些发音全部都背了下来。三个月下来,戏拍完了,刘璇也学会了粤语。

3、只有不断挑战舒服区,才有更多属于你的机会。

在刘璇的认知中:身为运动员,要不断突破舒适区,探索自身能力的边界,才有可能创造更好的成绩。

尽管在自己的身上,有着奥运冠军的光环,不需要再做其他的努力,自己也已经很棒很棒了。但如果真的放过自己,就无法过自己内心的那一关。

因为人生不会总是那么幸运,每件你要做的事情都会落在舒适区里,都会是你喜欢的。

有的时候就是这么巧,越不喜欢的事情就越往你身上来,逼迫着你要换一个思维角度去看问题,让你在尝试中挑战自己,看自己的能力极限在哪里。

如果你不愿意不断地去挑战自己,你不珍惜这次机会,老天爷就不会再给你下次机会了。

4、一个人之所以卓越,就是因为愿意不断挑战自己

刘璇说自己“不从来不纠结应该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而是在意自己努力之后,能够成为一个怎样的人。这也是她之所为成为刘璇的原因。”

作为运动员,她愿意不断地挑战身体的极限,作为学生,她努力扩展自己认知的边界,后来她勇敢尝试,做演员、做主持人、做创业者。

这种精神非常鼓舞我,一个人离开自己“舒适区”,最初都需要勇气,去克服内心的恐惧。

但当你勇敢跨出去第一步,努力做着自己并不那么擅长的东西,他同时也会指引着你,帮助你达到你看不到的,更高的目标。

你可以选择在山脚下一直耕耘自己的一亩三田,也可以选择经历登山过程中的艰辛历练,还可以选择享受登顶时的激动与风景。重要的是,你选择了,不后悔,而且到最后,你还拥有选择的权力。共勉!

你可能感兴趣的:(要不要走出舒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