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的宠儿

高中化学课时,老师可能给我们讲过关于凯库勒悟出苯分子的环状结构的经过,当然这也是化学史上的一个趣闻。据他自己说这来自于一个梦。那是他在比利时的根特大学任教时,一天夜晚,他在书房中打起了瞌睡,眼前又出现了旋转的碳原子。碳原子的长链像蛇一样盘绕卷曲,忽见一蛇抓住了自己的尾巴,并旋转不停。他像触电般地猛醒过来,整理苯环结构的假说,又忙了一夜。与此类似的还有英国作家塞缪尔·泰勒·柯尔律治,他从梦中醒来,头脑中清晰地记着一首崭新而复杂的诗句中的200至300行文字。

以上两个例子说明现实生活中存在灵感,我们也经常听到关于灵感的信息,甚至我们也渴望有一天灵感眷顾我们,让我们收获智慧,远离平庸。既然灵感确实存在,为什么有的人有,而另一些人没有呢?首先让我们厘清“灵感”的含义。百度百科中是这么解释灵感的:“灵感也叫灵感思维,指文艺、科技活动中瞬间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突发思维状态。不用平常的感觉器官而能使精神互相交通,亦称远隔知觉。或指无意识中突然兴起的神妙能力。或指作家因情绪或景物所引起的创作情状。”因此,灵感几乎可以称之为突破性思想,这种思想偏爱受过训练的、积极的大脑。比如说,如果凯库勒是一名建筑工,柯尔律治是一名厨师,那他们就很可能不会获得这些让他们成名的灵感。

常常被我们忽略的是,在有关于灵感的案例中,当灵感的主人们开始专心于问题或议题时,他们无意识的头脑经常在就“灵感”相关的问题连续工作很长一段时间后,才把注意力转移到别处。因此,当一种深刻见解(灵感)似乎是“无中生有”时,它实际上是思考的延迟结果。很显然,想成为灵感的宠儿,你就要做到长时间将注意力集中于一个问题或议题,灵感才有机会在某一时刻亲吻你的额头。

凯库勒说:“我们应该会做梦!……那么我们就可以发现真理,……但不要在清醒的理智检验之前,就宣布我们的梦。”纵然是灵感,也需要被调查、解释和判断后才能确保它的真伪,这也从侧面说明,心智努力从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你可能感兴趣的:(灵感的宠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