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敢地面对恐惧,做自己当之无愧的英雄

关于恐惧,陀斯妥耶夫斯基有一句直击灵魂的话:“人恐惧死亡,那是因为爱惜生存的缘故。”

这也表示,恐惧就似一种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的情绪;如果说人生是一场修行,那么,恐惧就是生命里的一种情绪体验。说得直白一点,人类天生怕死,其实是为了更好地活着。

为何如此说?因为所有动物,包括人类的神经建构和精神体系,都是以趋利避害为原则。我们常说“人有七情六欲”,其中最为重要的情绪基础就是恐惧。

医学知识也告诉我们,恐惧来自人类大脑的“杏仁核”,是人类精神体系的一个重要的行动调节指标。

比如,远古人生活在丛林中,生存环境可谓是“危机四伏”;如果没有恐惧,是不可能建立任何保护机制,也就无法生存,更不必谈繁衍生息。

好比恐惧的另一种形式:疼痛,在医学和临床上被称为“人体的保护机制”,因为疼痛感的存在,人类才会在感知系统上建立防御机制。

例如,临床上有一种叫末梢神经炎的疾病,由于末梢神经的损坏,造成对疼痛和温度感觉的丧失,其症状非常可怕。比如,病人即使被利器所伤,也会浑然不觉;冬天烤火取暖时,手被烧焦,也因无感而不能及时把手缩回来……

由此可见,恐惧的确是人类的一种保护机制。

对此,《面对的勇气》如此阐释:恐惧既是人类本能的情感,也是人类最古老而强烈的情绪;而正常的恐惧,则是一种有效启动和调节的警报系统——在恐惧和危险程度成为正比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应付自如,通过启动“恐惧程序”来驯服恐惧,建立保护措施。

本书为法国著名心理学家、精神科医师、畅销书作家、认知行为疗法领军人物克里斯托夫·安德烈所著。

书中对常见的各类恐惧作了深度地剖析,让我们对恐惧和恐惧症有了直观的了解,比如恐高、怕坐飞机、怕打针、怕手术、怕虫子、怕考试、怕当众发言、怕别人的负面评价、怕独处、怕被所爱的人抛弃……可以说,人类的情绪有多少种,恐惧种类就有多少种,无法一一列举。

还有,作者对恐惧和恐惧症的不同类型,也进行了常识性地阐述,并提供了应对措施、治疗方法。目的就是,让恐惧症患者克服逃避心理,直面内在恐惧,激发潜能和专注力,把恐惧调节到正常的状态。

有了这些深刻的认识,我们才能正视恐惧,最终走出“阴霾”,与恐惧握手言和。

一、了解正常恐惧和病理性恐惧的演变

世界万物,丰富多彩,我们人类的心理状态也一样。

纵观人类进化史,我们的祖先从穿上遮体的衣物开始,身体上的毛发越来越少;随着人类以熟食为主的生活演变,不再需要费力咀嚼硬质食物,牙床骨也逐渐缩小;由于直立行走,“尾巴”也随着功能的退化而消失……

唯有恐惧,却一直与我们同在。

这是为什么?进化论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这是因为人类“未雨绸缪”的特质所决定。

做个进化假设:我们一直保留害怕蛇的基因,是为了应付可能出现的气候大变迁,造成毒蛇遍布地球时,能够获得生存的机会;而恐蛇症患者,则可以利用敏感度超高的探测系统,获得更高的生存机率,这就是人类在生理记忆中一直保存着“对蛇的恐惧”的原因。

所以,恐惧对于我们来说,可能很有用。

因为恐惧,我们对危险的事物会记忆深刻,并会把这些信息贮存在记忆里,它们会在我们面临危险时,拉响警报,提醒我们做好准备。

由此可见,我们不必对恐惧“谈虎色变”,甚至感到愧疚;当恐惧来临时,我们只要努力缓解恐惧的情绪就好,并非杜绝它。

比如,我们骑自行车时摔了一跤,无论是轮胎老化暴胎导致的,还是自己不专心引起的;下次再骑车时,自然会记得提前检查轮胎,并会专注地骑车。

这些都是“正常的恐惧”,所发生的情况也是可控的。

但恐惧还有另一面。

比如,你非常害怕坐船,你会因为恐惧,而无暇顾及周围的风景。如果恐惧程度进一步加深,就会形成病理性恐惧;这种恐惧,就是源于你那个“启动功能和调节功能失灵的警报器”。

警报器一旦失灵,就会导致虚假警报频频发生,让你变得越来越敏感,有如“惊弓之鸟”,听到风声就会全身发抖。

如果,恐惧启动过于强烈,且行为出现僵化;那么,很快就会演变成惊恐发作。这种“反应模式”会令人疲惫不堪,甚至会造成无法控制的局面。

二、掌握恐惧过渡到恐惧症的原理

恐惧与恐惧症,虽然只有一字之差,却有着根本的区别。

如何理解?

假如你很害怕蟑螂,所以平时不喜欢去蟑螂经常出没的地方,比如厨房、地下室、阁楼,当你必须要上阁楼取一件急用物品时,你能克服恐惧把东西取下来;那么,这就是恐惧。

同理,如果你有恐惧症,你会坚决拒绝爬上阁楼,哪怕受到威胁,也绝不屈从;因为,你一想到蟑螂就觉得无比惊悚,且不知所措,即使它跑到你面前,你也不敢伸手打死它,甚至不敢看它。

如果仔细观察恐惧症患者,就会发现这些症状:

1、强烈的恐惧,甚至会达到惊恐发作的程度;

2、恐惧是无法控制的;

3、恐惧会引发对某些事物和某些场景的回避行为;

4、恐惧会对生活造成一定障碍,尤其是提前焦虑和回避行为,恐惧症本身不会对人身产生威胁,但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不难发现,恐惧到恐惧症之间,是有一个过渡期的;而当恐惧处于两者之间时,则会受环境支配所影响。

比如,社交恐惧、对在公众场合讲话的恐惧。

一般来说,我们在社交领域的表现,会有两种极端情况,一种是毫不紧张,一种是在任何人面前都不敢说话。

事实告诉我们,大部分人处于这两种状况中间,他们会根据不同的环境做出不同的反应;如观众的数量、观众的欢迎程度、熟悉程度、对话题的了解水平等等,最终做出相应的反应。

由此可见,想要区分恐惧和恐惧症,是根据恐惧事物的危险程度来决定。

举例来说,我们对公园里的狮子产生了恐惧感,由于它们关在笼子里,认知系统会认为这种恐惧虽然强烈,却是合理的。相反,如果我们对兔子产生了过度的恐惧,则会被划分到恐惧症当中。

据相关数据显示,恐惧和恐惧症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且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对此,作者提供了 “大众人群简单恐惧症发病比例表”来说明,成年人中有近50%的人经历过频繁发作的过度恐惧,其中有1/4左右的人被恐惧症所困扰。

从中可以看出,恐惧症比正常恐惧要少很多。

然而,作者告诉我们,“过度恐惧”在抑郁症患者和酒精成瘾者中更为常见,甚至会伴随他们一生。

即便如此,我们仍要相信,大自然的教化无处不在;既然恐惧无法杜绝,不如学会与它和平相处。

三、学会与恐惧和平相处,找到治愈良方

至此,我们需要解决两个问题:如何与恐惧和平相处?如何找到恐惧症的治愈方法?

美国作家库柏说:“不曾恐惧过的人,不会抱有希望。”不难理解,正因恐惧的存在,人类才懂得生存的意义,这也好比说,没有经历过黑暗的人,就不懂得黎明的可贵一样。

2021年,俞敏洪老师有过一场主题为“摆脱恐惧”的演讲,他说:“因为自卑,所以你就会害怕,你害怕失败,你怕别人的眼光,你会觉得周围的人全是抱着讽刺打击侮辱你的眼神在看你,因此你不敢去做。所以,你用一个本来不应该贬低自己的一个元素在贬低自己,使你失去了勇气的时候,这个世界上所有的门,都被关上了。”

从俞老师的话里可以看出,人们往往会被两种态度所干扰。

第一种态度是回避和逃避,也就是选择不面对问题。虽然,这样的逃避行为所呈现的恐惧并不强烈;但患者坚信危险是存在的,且坚信下次遇到此情况,危险依然存在。

第二种态度是偶尔强迫自己面对恐惧,是指在失去理智或极端懊恼时强迫自己面对恐惧。这种情况往往会加重恐惧心理;因为,让患者在痛苦中面对恐惧,他们会在心里下一个判断,下次不会比这次更幸运。

这种情况该如何解决?

方法很简单,即不要强迫自己面对恐惧,只需妥善处理自己在面对恐惧时,所产生的一系列情绪。

因为,当你能把情绪安顿好,慢慢地,你就不会像之前那样害怕。这也说明,你的情绪脑已经明白了危险根本不存在,从而降低过度恐惧的敏感度。

反之,如果在一次次面对恐惧后,你的恐惧仍有增无减,那你的情绪脑就会坚信危险依然存在;此时,一般的逻辑和理智对这种恐惧情绪来说,是完全失效的。

总而言之,所有的回避和思考,都不会对恐惧带来改变。

想要学会与恐惧和平相处,你就得像驯兽师一样,用柔和且规律的方法,而非采用粗暴的手法。

此刻,恐惧情绪对于你来说,已不再是“洪水猛兽”。

然而,对于恐惧症患者来说,最期盼的事情莫过于找到治愈的“良方”。

所谓治愈,就不仅仅是症状的消失,还要意味着患者能够在发病时,能够应对自如。

一般来说,恐惧症的来源主要有四种:

一是大自然让人类天生害怕一些事物,如动物、高处、黑暗、陌生人等等。

二是基于人类特有的脑部结构,如恐惧症的失调,是由杏仁核和前额叶皮质的对话失灵所引起。

三是基因的偶然性,使某类人能感受到“强烈的恐惧”。

四是恐惧症由负责正常恐惧的脑回路失灵所造成,它们极易激活,且很难调节,就如过敏源之于免疫系统失灵一样。

还有,我们可以用“生理-心理-社会”的模式,来理解恐惧症和过度恐惧。

从生理因素来说,恐惧常常以慢性病的形式存在;所以,第一标准是症状的明显减少和强度明显下降;第二标准是要让患者具备应对恐惧复发的能力。目前最好的治疗方法,就是药物疗法和认知行为疗法。

其中认知行为疗法,是近年来最为推荐的方法。

这种技术不限于固化的知识,主要治疗手法是通过症状和环境适应的练习,来调整患者的恐惧情绪;在治疗的过程中,治疗师会为患者提供信息、建议,以及指明方向,辅助其走上自我治愈的道路,重获自主能力和尊严。

另外,恐惧症的内在逻辑,本质上是让患者做出加重恐惧症的行为,比如逃避、扩大恐惧。

而认知行为疗法就是基于此原则,釆用循序渐进的学习,让患者能够面对造成恐惧的事物,并能从恐惧中受益,而非深陷于创伤和无力感之中,最终实现独自向好发展的目的。

至此,你与恐惧握手言和,一切渐入佳境。

四、结语

《面对的勇气》是一本献给所有恐惧症患者的书,它告诉我们:“有时,恐惧弥足珍贵,因为它可以救人性命;有时,恐惧会令人万分痛苦,甚至夺走我们的自由。”

蒙田也曾形容恐惧:“在想象力的激发下,我们骚动不安,我们浑身颤抖,我们脸色时白时红……”

对恐惧症患者来说,你只是得了恐惧症的人,不要深陷其中,而是要勇敢地面对它、击退它、摆脱它;你虽不能让恐惧彻底消失,但可以与它和平相处。

你要记得,在与恐惧抗争的道路上,成败的关键永远都是自己;你要相信,勇敢地迈出行动的脚步,春天就一定会到来。

作者用20余年从事恐惧症治疗的经验,为我们解析了所有有关恐惧症的知识,包括治疗方法。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当我们对恐惧和恐惧症有了深刻的理解,就一定能用积极的心态、正确的方法,去驯服这头“怪兽”,成为自己当之无愧的英雄。

你可能感兴趣的:(勇敢地面对恐惧,做自己当之无愧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