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鹏翔 | 论语通解010 --温良恭俭让

学而篇  · 归厚 

原  文

1.10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抑与之与?”,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今译】子禽问子贡道:“夫子每到一个国家,必能听到其国家的政事,这是有心求到的呢?还是别人自愿告诉他的呢?”子贡说:“夫子是靠温和、善良、恭庄、节制、谦让五者所得来的。夫子之求,和别人所求得的方法有所不同吧?”

【通解】子禽名亢,齐国人,又字子元,小孔子四十岁。子贡名端木赐,卫国人,小孔子三十一岁。两人皆是孔子的弟子。“夫子”是古代的尊称,凡是做过大夫的人,都可以如此称呼。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司寇,所以门人们称他为夫子,后来这一称谓得到沿袭,一般指老师,《论语》中,多数情况下特指孔子。

子禽见夫子每到一国,就能获得此国之政事,夫子是如何做到的呢?“求之与?”意思是:他四处求到的吗?“抑与之与?”还是别人自愿提供给他的呢?子禽不得其解,于是向子贡请教。为何子禽只找子贡探讨此问题,而不是向其他跟随孔子的弟子请教呢?这必然是有原因的,在《论语·子张篇》中,子禽对子贡极为赞颂,当时子贡已近暮年。此章,子禽向子贡单独求解心中的疑惑,是在子贡年纪尚轻时,由此可做两个推断;其一:子贡和夫子的关系比较亲密,所以子禽才请教于子贡。其二:子禽和子贡的关系向来就比较密切,子禽每有疑惑必先向子贡请教,如此才有后面子禽对子贡的赞美之辞。

孔门子弟中,子贡赞美夫子最多,最为维护夫子,若是论谁最了解夫子,恐怕非子贡莫属,他在回答子禽的问题时,用温、良、恭、俭、让五个字来概括夫子之德养,可谓精炼而又全面。

温即温和,良者善良,恭即恭庄,俭者节制,让即谦让。此五者,存乎内而显于外,内在之仁德涵养与天地合一,通过言行举止流露出此五种态度。凡是见到夫子的人,都会被他的气质所慑服,上到国君政客,下至平民百姓,对夫子信而敬之,大家都坚信夫子这样的人是不会干预别人的政治的。朱熹曰:“言夫子未尝求之,但其德容如是,如时君敬信。自从其政就而问之耳。非若他人必求之而后得也”。所以,凡是见到夫子的人,都愿意向他请教各类疑惑,或德养之事,或国家政事。

将此五字在心中细细玩味,便知世间的事情,如何是叫不求自来。郑玄曰:“言夫子行此五得而得之,与人求异。”此求与人异者,实乃德行之感召,我们遇到困境,遇到阻挠,责任不在外,而在于我们内在的修养还不足以获得他人的信任和认可。遇事若能如此设想,于学必有所得。

“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其诸二字为语辞,诸是许多的意思,此二字也可作“当在”字讲,是当时齐鲁间语。孔子之所以异于常人者,乃是自然所得,所谓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不求自来,此来不在外,而在自己。厚德能载物,德高得人敬。常人为达到某种目的,总是机关算尽,不择手段,处处只图自己的利益,其暴戾骄慢,贪婪自私的品格亦在其举止动静中显露无疑,让人见了不得不在心中戒备质疑,哪里还能不求自得呢?

【按语】温、良、恭、俭、让五者皆出于本性,乃德养自然之流露,人见之,心向往之,仰慕之,焉有不信生疑乎?人无德则无以取于人,人有德则四方皆敬之,此圣人之所以异乎常人者也。

温良恭俭让

五德耀四方

得闻夫子至

皆愿闻道详

【今译】曾子说:“对亡者之礼能谨慎对待,追思已经逝去的祖先,这样能使得百姓的道德趋于厚实。”

参考书籍:《论语义疏》皇侃著,《四书集注》朱熹著,《论语点睛》蕅益大师著,《四书遇》张岱著,《论语正义》刘宝楠著,《四书恒解》刘沅著,《论语新解》钱穆著,《论语讲要》李炳南著。

你可能感兴趣的:(王鹏翔 | 论语通解010 --温良恭俭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