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乐观主义者--创造有意义的工作故事人四张斌

对张斌的印象来自于小时候的姑姑家,说话语速奇快,拍了一手好照片,彼时刚当上同济大学的建筑系讲师。经常被人提及的还有他是某年的上海市理科高考状元,这些都不影响他每次来家里带着从各地拿回来的建筑照片,和姐姐谈论关于建筑的那些事。

一晃二十多年过去了,我有时会在公众号里看见他的访谈,也看见上海的二十二个望江驿站的诞生,突破了之前驿站的单向功能的模式,给予了人们一个有用,开放,互动的小憩场所。张斌是我的创造有意义的工作故事人之四。

访谈在张斌的致正建筑工作室进行,工作室是很简易透亮的一个存在,不给人压迫的感觉。 周围种了不少花花草草,层次错落恰到好处的点缀了简易通透的白色。






什么是张斌没有理由的热爱?

访谈从没有理由的热爱这个话题开始。虽然认识了很多很多年,但是真的还没有聊到过这个话题。张斌的回答立即带我回看到多年前的天才儿童在少年宫的感觉。虽然画画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经常喜欢临摹连环画和出黑板报。他特别喜欢阅读,当年有走向未来系列丛书是他的最爱之一,从小也开始关注各种人文话题比如新政,资本主义,摇滚乐和电影。因为成绩非常优秀的缘故,总是被老师拉去少年宫,现在想来数理化许多都忘记了,但是历史和地理这些不仅能够一遍记住,到如今还融会贯通在工作当中。当初为何选择建筑系也是因为可能唯有建筑可以给人很硬核却又和人文艺术结合的学科。在我们的教育里,如何与人文社会互动学校是不教的,只能靠实践和阅读, 而张斌的学生时代的纯粹热爱也给之后的建筑设计打了个底色。




如何定义我们的工作和角色




在社会框架中,往往优秀的建筑师过很多年会走去以下几个框框。第一,在大型机构(地产项目等)的合伙人 第二,外资企业的中国区负责人 第三,有创意且独特的建筑事务所。第三种框框里从九十年代以一圈生肖为单位开始层出不穷了一些建筑大咖,其中包含九十年代开始张永和和零二年开始的张斌。张斌在三十岁左右开始正式开展实践,已经经过二十年的积累和打磨,慢慢地开始越来越明晰自己的定位和我要做什么这个问题。张斌概括说,他工作的一个诠释版本可以说是如何以建筑设计来构建和公众和城市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又如何用建筑设计参与讨论和回应社会人文的种种现象。张斌的工作也非常的多元化,其中包括教学,展示,研究,项目设计等等。所有这些都让他成为一个不止于闷头设计的设计师,而是一个有态度的建筑师, 同时带有实践,研究并且表达并重的工作状态。

这些工作状态有什么样的演变


在二零一四年的时候,相对张斌来说有些悲观失望,觉得建筑设计师再努力也掌控不了自己的设计。比如他发现台湾的建筑师从设计开始到完成一直要管到交钥匙。然而大陆,图稿完成之后你可能完全不会知道你设计的建筑会变成什么样子。在多年的设计,教学,研究,展览和打磨后,所做的事情反而变的光明起来,他也渐渐演变成一个局部乐观主义者。每个人都在框框里,无论是什么社会形态和制度,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框框里的时候看看如何做到最好,然后适时延展去下一个框框。张斌也谈到这些年来系统的改变和进步,她多年来的粗放时代已经结束,现在来到了存量时代,更注重如何做好城市更新。以前的系统都是自上而下的,而现在的系统绝对不能单方面说了算,需要集合有限资源多方面平衡吸收意见。

自由享用的友好空间—上海望江驿



有人说衡量一个城市温度和品质的标准之一,就是公共区域和设施的品质。

当时拿到这个命题的时候,是一个政府应急方案, 要在上海建二十二个休息站, 贯通浦江, 为的是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的应急问题。因为是应急, 所反应出来的便是设计师的本能和功底。望江驿从一个应急方案成为了一个让人互相看见互相尊重的友好休憩空间。无论是是外企白领, 还是清洁保洁员, 都能在这个不彰显自己的驿站里得到休息, 互相看见的设计理念也促进了城市间人与人的对话。她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诉忙碌的人们, 停下来,待一会, 关照自己。望江驿还做了许多后期的用户调研, 发现对于普通人来说比如保洁阿姨她们特别欢迎喜欢这个空间。我们也许不自知许多时候房子实际是压迫人的东西,给人压迫的感觉, 而张斌要营造的是一个低调不张扬但是有正向意图的空间。所以作为有态度的建筑师, 如何在每次设计里“夹带私货”构建实现公众图景也是很有意思的地方。

道可道, 非常道

问道生命意义, 张斌感觉这个话题过于宏大了。他称自己是个乐观的悲观主义者, 也就是局部乐观主义者。许多时候并不要过于在意自己设计的建筑, 因为建筑本身都是会被折旧的, 土地的经营权也时常变换。但是, 你通过建筑构建的正向意图, 邻里关系, 人与人之间的良性互动和支持, 这些才是建筑师的意义所在。

你可能感兴趣的:(局部乐观主义者--创造有意义的工作故事人四张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