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仍是人生逆袭,改变命运的终南捷径

肇始于隋唐的科举考试从诞生那一天开始就是寒门子弟晋升的重要途径和终南捷径。科举取士给了寒门子弟晋升和超越阶层的机会和通道,也让当时的政权构建者借以笼络到一批新的政治精英力量,打破和制衡士族垄断资源和把持政治经济命脉的情况,实现社会多元化和健康发展。

  历经千年进化,发展到现在的高考制度,依然是社会选人、育人的一个重要途径和制度,更是贫寒家庭孩子成才的重要、甚至是必经通道和终南捷径。从某种意义上说,家庭越是资源少,高考对于孩子的意义越加重要。

  一年一度的高考结束了,高考志愿填报在紧张进行中,不同省份录取情况可能大相径庭。这个时候,恐怕更多的要把握好现有机会,志愿组合努力做到相对最优,以赢得更好的机会和新的起点。这要立足于本省,不要考虑别的省份的录取率、分数线、第几批次招录等等,因为高考是省内竞争,不同省份录取标准和情况不同,没有可比性。

  考生要平常心看待同校不同批次招录。不管第几批次招录,学历证只分本科或者专科以及其它。比如,河南是高考大省,这两年考生轻松超百万,占到全国考生的十分之一,生源好,本地高校偏少,消化不掉这么多优秀生源,外省高校过来就有足够的空间优中选优。这样可能会出现有些高校在很多省份明明是第二批次招录,到河南省可以妥妥地招到成绩超过一本线很多的考生。不管该校在第几批次招了本科生,学历层次是一样的,没有一本或者二本区分。对此,家长和考生要理性看待。

  城市重要,学校重要,专业同样重要。如果把城市和学校看成一个平台的话,专业才是武艺上身的东西和技术。选城市和学校是为了更好服务于专业学习,莫丢了专业,毕竟专业才是你未来服务社会和实现自身价值的看家本领。国家推出的“双一流”政策就清晰地传递出重视大学建设同时,注重专业建设,两者相互促进。家长和考生也要把学校和专业作为一个有机统一整体考虑和看待。

  相当一部分家庭和考生要转变观念,重新认识职业技术学院类高校。就拿非物质文化遗产现象看,非遗传承主体不在高校,在民间。民间艺人很多没有很高的学历,但是有异乎常人的技术,一招绝活代代吃。老百姓俗语“打铁要自身硬。”要在孩子练就硬本领上下功夫。制造业不缺高学历人才,却有“绝活儿”的高技术人才。怎么让孩子有竞争力,这是家长们要考虑,甚至是提醒孩子错位竞争的一个思维和观念。

  要充分认识到社会早已从八十年代信息差产生财富和机会演进到了如今的高知高机会高财富的时代。智力才是致富本钱。纯体力的空间渐小。信息化时代的信息差渐小。

  理性看待高层次家庭的素质教育和孩子平凡化论调,根据自身情况,客观和理智安排孩子教育。有些家庭,拥有太多资源和机会,是很多家庭无法想象和企及的,他们的孩子即使浪费无数机会,即使努力做平常人,他们在那样优越的环境里成长起来,也是太多家庭的孩子无法想象的。说直白点就是不要拿超阶层人的心灵鸡汤当作自己生活的指导思想。小心鸡汤有毒。

  社会阶层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大学对不同阶层家庭的孩子的意义从低到高递增。有的家庭拥有很多资源和选择,比如艺术世家的孩子,且不说技术教育的高质量机会,家庭给他们提供的成才和成名机会太多了,大学对他们来说是有了更好。即使如此,还是请孩子们检索一下知名艺人的学历和教育,那么多艺人含着金汤匙出生,依然努力优秀,普通人家的孩子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让自己更优秀呢?这时候,大学,好大学就是帮助你更加优秀的重要平台和机会。个别梦想着文化课不行就走艺术的家长和孩子早晚会被社会教育的。

  不要放弃读大学。当你要放弃读大学时候,你要看看你的父母能不能给你提没有学历就可以通吃的机会和资源,更要看你有没有走遍天下的本事。

  研究生教育普遍扩招的背景下,提醒孩子们把中学学习传统延续到大学,努力学习。并把考研当做常规选项。前文大概已经把考研必要性顺带说清楚了,这里就不再赘述。

  最后,笔者还是要继续祝愿广大学子们选择好大学,金榜题名,冲刺下一程,在新的旅程继续优秀并更加优秀。

你可能感兴趣的:(上大学仍是人生逆袭,改变命运的终南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