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二十八章 再惑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二十八章 再惑

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上一章韩非子为我们讲解了不法权臣获得治国之权后,位高权重,党羽众多,其心开始肆意膨胀,产生篡位夺权的野心。这时聚集在不法权臣周围的党羽为了迎合其心而鼓惑他下定决定篡权夺位。

位置影响一个人的心志。当不法权臣坐到治国之臣的高位上时,心志开始发现变化,当尝到至高权力的滋味后,篡位野心随之而生。党羽开始鼓动,劝其行动。

党羽们首先告诉君主,自古圣贤的明君都不是按父子兄弟依次传授王位的,都是依靠实力获得君位,具体的办法就是在朝廷内结党成盟,在朝廷外勾结地方势力,一旦时机成熟就内外相联,威逼和杀害君主而谋求天下。这样的说法确实具有蛊惑性,一句话成王者不择手段,既不讲礼数,也不讲法制,更不讲仁义。

党羽引用“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的例子来说明弑君得誉天下的道理。他们四人都是杀了自己的君主而获得了天下人的赞誉。四人能坐在君位上,一是有当君主的野心,二是有实力通过暴力获得君位。而这两个条件不法权臣都具备。总之,想要成为君王,威势足以凌驾天下,就是实力够强,利益足以压倒一切,就是要给跟随者足够的利益,当然包括天下百姓,这样天下人就会顺从。

这里有一个矛盾点,就是不法权臣的个人私利益能否实现集体利益(全民利益和国家利益)。显然不行,私利与公利是不可两立的两种利益,更不要说通过个人私利来实现集体公利。党羽们的思想过于肤浅,眼光过于短浅,只看到了表相,没有看到本质,更不明白圣贤所说的治国之道与为君之术。

党羽讲完四人上位的故事后,感觉力量还不够,又举了六个人的例子来说明弑君上位的道理。党羽说:“以今时之所闻,田成子取齐,司城子罕取宋,太宰欣取郑,单氏取周,易牙之取卫,韩、魏、赵三子分晋,此六人者,臣之弑其君者也。”意思是:根据现在知道的,田成子夺取齐国,司城子罕夺取宋国,太宰欣夺取郑国,单荼夺取周国,易牙夺取齐国,韩、赵、魏三家分晋,这八个人,都是臣子杀死自己的君主而立的。奸臣听到这些话,急忙竖起耳朵点头称是。一听到符合自己心意的话,不法权臣连耳朵都竖起来了,说明党羽的话说到了他的心坎上了。

历史的表相就是这样,但历史所蕴含的真理却不是表相所能说明的。虽说夺取江山需要暴力来实现,但力量的获取却是通过“仁爱”来实现,绝不是靠欺诈哄骗和压榨。这就是自古不仁义者坐不稳江山的原因。

党羽们只看到了弑君臣子的行为,却没有看被弑君主的昏暗无道。一个巴掌拍不响,六人弑君上位很大因素是君主的问题,而不是奸臣。弑君也要看看对象如何。不过,用“从众”心理用人的君主被弑也是应该的。一切不按治国所需选用人才,不依法依规有人,只按自我喜好、受关系推荐、“从众”用人的君主一般都没有好下场。

【又曰:“以今时之所闻,田成子取齐,司城子罕取宋,太宰欣取郑,单氏取周,易牙之取卫,韩、魏、赵三子分晋,此六人者,臣之弑其君者也。” 奸臣闻此,然举耳以为是也。】

事业由人做成,用人不当,就是为自己和事业找到了掘墓人。历史一再地证明了这一点。

你可能感兴趣的:(红林悟道《韩非子-说疑》第二十八章 再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