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笔记要自己去敲,人生感悟得自己去写

复制来的阅读笔记有人会重复去看吗?应该是很少的。一份齐齐整整的档案罢了。做读书笔记或者写读书心得又是为了什么呢?为了内化、领会和掌握。所以这篇文章我想探讨一下,如何真正的去做一份读书笔记和阅读心得,真正有效的去“读书”。

同时,由读书这个话题而起,探讨一下我前一个阶段的问题,和下一个阶段努力的方向。

泛读也是有意义的,但已不适合当下的我

但是它适合学生时代的广泛涉猎,而不适合当下这个年龄细读和提升(写到这里我又有了点焦虑,年龄焦虑是不好的,任何年龄的广泛涉猎都应是被推崇的)。读书最关键的,我认为应是有效的“输入”和“输出”,这两个方面同时做好,才能有效的内化到自己的生活中来。有句话说,“读了很多的书,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大概就是这个意思,这样的读书和刷剧和刷知乎、B站没啥区别。还记得初中时代,某位老师曾经说过,如果读书不带一根笔去勾划,那就是无效读书,多么朴素但有效的道理,没有勾划、没有批注,如何能说自己把书读进去了。

摘录原文只是阅读的第一步

摘录下的原文,可以说只是未经加工的素材,粗读会有本能生理性的赞同,但却远未到可以记忆、理解和内化的地步。我总是在讲内化,足见我对知识的探索欲是多么的强烈,但也仅仅总是在说,恰恰说明了我没有找到一个良好的内化方式。摘录下原文,下一步就是写下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这也是很多大师提到的输出过程,通过输出再一次加深印象,和自己已经形成骨骼肌肉记忆的固有知识形成碰撞。也许一个章节读完,或者整本书读完,那么完整经历过作者的心路历程后,我一定有写点什么提纲挈领性的东西的冲动。那个时候,一篇完整的《读后感》就会写成了,你的理解,你的心得会体现在这片读后感中,通过整理、成文、编排,最终的成品就是内化的东西。不信吗?哪怕多年以前我写过的读后感,我仍清晰的记得脉络。

读书时,要心无旁骛;做人时,要专注谦和。

倒也不是批评我自己,只是想单纯的陈列一下我最近涉猎到一半的书籍。

《碳中和时代》(未读完)

《宽客人生》(基本读完,但是对于其中核心的内容总是不求甚解)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读完了,但是距离自己要求的背诵《孙子兵法》原文仍相距甚远。)

《指数基金定投指南》(未读完)

《区块链革命》(看了个目录)

《失控》(看了个目录)

再加上之前粗读过的《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大明王朝1566》等等等等,其实自己心里也明白,焦虑加上不持久的习惯,我已经许久没有完整的读完过一本书了。上次读完的可能不是《三体》就是《神们自己》,这怕已经是几年前的事情了。

学习的股票量化课程,第一章结束后再没有精进与进展了,课程进度仅停留在每天跑一下程序更新股票数据,策略部分毫无进展。

研究币圈,注册了个账号然后就止步不前了,区块链的原理理解了吗?课程可曾听过一节?

触目惊心。

所以,再别挑来挑去了。猴子扳包谷,我就是那只猴子。

小心庸庸碌碌,最终一事无成。

我快三十了,也曾少年得志,意气风发。行事上多有不妥而不自知,乃至而后急转直下。

最近职场上的大起大落也是一个教训,这下有时间沉淀沉淀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阅读笔记要自己去敲,人生感悟得自己去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