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成长的方法论

图片发自App

在这个知识付费的时代,相信各位一定都听过“终身成长”这个词,我在最开始听到这个词时非常兴奋,身上犹如过电一般,并暗下决心自己就要做这个感动自己的人,我要终身成长,flag就此立下。

实际情况是,太过宽泛、不易量化的目标在实践的路上往往缺少方法论,不过我最近在两本书中找到了接近答案的答案,今天我将与您分享。

一、人的两种思维模式

厉害的人物都有一个特点,即执行力强,而执行力强本质上是把事情想清楚的结果。

我们来思考一下,为什么有的人可以做到终身成长,而有的人年纪尚轻就固步自封,不再进步了呢?

答案就在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里。

01 固定型思维模式

拥有固定型思维的人认为人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于是在他们的生活里会不停地想证明自己,证明自己的能力、个性、特征,他们会把已经发生的事情当做衡量能力和价值的标尺。

他们会更关注过去和眼下正在发生的事情,对未来是存在认知盲区的。

02 成长型思维模式

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则认为人的能力是可以培养的,虽然人的能力、个性有不同,但是都可以通过努力和练习来改变,他们不急于证明什么,因为他们忙着学习和进步呢。

相比之下,成长型思维的人更关注眼下的工作和未来的趋势。

仔细思考一下,你就会发现,这两种思维模式不仅代表了不同的人的行为特征,而且还可以体现我们每个人身上对于不同事情的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举个例子,假如我比较擅长打羽毛球,我就会认为在这项运动上我更有天赋,就会更努力去投入,然后就会越打越好;而对于象棋这个项目,我就会觉得太难了,以“不适合自己”的名义绕开它,敬而远之。

所以,分析这两种思维模式,对于我们观察他人、反省自己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也许并不能让你少走弯路,但至少通过反思让我们知道自己是辆什么车,以后该以什么速度行进。

二、刻意练习

如果说以上两种思维方式可以改变我们看待事情的角度,那么“刻意练习”就是我们做好事情的方法。

刻意练习这个词,连同一万小时定理我听过很多次了,但是直到这周我才对刻意练习有了正确的认知。

01 误区

首先,刻意练习有三个认知误区:

1、我的基因限制了我的能力;
2、只要练习足够多的时间就可以;
3、只要我足够努力练习就可以。

正确的观念应该是,刻意练习的技能与天赋关系不大,每个技能也不是够努力、练习足够时间就自动掌握的。

比如做饭这项技能,不需要一万个小时就可以习得;而小提琴,也许练习一万小时也不一定成为行业高手。

至于我们口中提到的“天才”,更合理的解释是,在具有合适氛围的家庭环境下,孩子更容易产生兴趣,进而引发继续练习的动机,塑造成就感,再促进技能精进…

02 方法

真正的刻意练习最好可以找到一位“私人教练”,制定一个清晰的目标,然后利用3F原则不断训练自己。3F原则的内容是:

1、Focus  专注。
2、Feedback  反馈。
3、Fix it  改进。

如今社会很流行迭代这个词,我们从3F原则中也能看出,刻意练习的过程就是在清晰目标背景下的反复迭代自己的过程。

03 目的

刻意练习的目的是为了建立一套完整的心理表征。“心理表征”是认知科学的一个词,就是在思考某件事物时对应的心理结构。

比如说开车这件事,初学时我们会从脑海中调用启动车的步骤,离合、刹车、油门怎么配合,如何变道,如何停车…但当我们变成一位“老司机”后,以上这些动作甚至不需要刻意调用我们就会使用了,也就是形成一套完整的“心理表征”。

04 瓶颈期

学习任何一项技能都会有“瓶颈期”的存在,因为从“兴趣”到“专业”之间有很长的路要走,量变总要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引发质变。

那么,瓶颈期来临时,我们该怎么做呢?

一个办法是,尝试一下别的方法,也许打开锁头的钥匙并不插在锁头上,你需要去找。

另一个办法是,强化动机,重新审视自己对于做这件事的驱动力是什么,也只有想明白为什么做,才能做的更好。

两个办法的共同特点就是:“走出舒适区”,有时候我们困在一个局面里,只有会破、敢破才有可能从局里走出来。


不知道读者您看完这两套心法是怎样的感受,给我的感觉是,我们普通人可以更有信心地去经营自己的生活,而不用总是哀叹“我这辈子就这样啦,没有机会了”,因为边界是不断可以被打破的,不论是认知层面还是技能层面。

我想也只有不断突破自己的边界,才有终身成长的可能,因为没有谁的成长不需要付出努力,也没有谁的进步不需要经历煎熬。我们在认知上不断培养自己的成长型思维,在行动上进行有目的的刻意练习,就可以实现终身成长。

我觉得这是一份很接近答案的答案……


参考书目:

1、《终身成长》,[美]卡罗尔·德韦克,江西人民出版社;

2、《刻意练习》,[美]安德斯·埃里克森,机械工业出版社。

你可能感兴趣的:(终身成长的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