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原文
【通行本】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帛书】
上善如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予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二、各家之解
1、白云先生《老子之道》摘要:
天道若水,圣人像水那样虚已待物,润泽蓄养天下,并按照这样的道理去治理天下。任何事都会被化解,任何障碍都会被通利。天下得到治理,并且整个过程中,也没有损害到什么。所以,也自然不会出现什么责过之处。
2、南怀瑾《老子他说》摘要
一个人如要效法自然之道的无私善行,便要做到如水一样至柔之中的至刚、至净、能容、能大的胸襟和器度。
水,具有滋养万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万物得它的利益,而不与万物争利。
俗话说:“人往高处爬,水向低处流。”它在这个永远不平的物质的人世间,宁愿自居下流,藏垢纳污而包容一切。所以老子形容它,“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以成大度能容的美德。
我们若从儒、佛、道三家的代表圣哲来看水的赞语,也正好看出儒家的精进利生,道家的谦下养生,佛家的圣净无生三面古镜,可以自照自明人生的趋向,应当何去何从。或在某一时间,某一地位如何应用一面宝鉴以自照、自知、自处。
但在《老子》本章讲修水观的水道,除了特别提出它与物无争,谦下自处之外,又一再强调地说,一个人的行为如果能做到如水一样,善于自处而甘居下地,“居善地”;心境养到像水一样,善于容纳百川的深沉渊默,“心善渊”;行为修到同水一样助长万物的生命,“与善仁”;说话学到如潮水一样准则有信,“言善信”;立身处世做到像水一样持平正衡,“正善治”;担当作事像水一样调剂融和,“事善能”;把握机会,及时而动,做到同水一样随着动荡的趋势而动荡,跟着静止的状况而安详澄止,“动善时”;再配合最基本的原则,与物无争,与世不争,那便是永无过患而安然处顺,犹如天地之道的似乎至私而起无私的妙用了。
3、韩鹏杰《道德经在说什么》解释
最高的智慧和品德就像水一样。水善于利万物而不争,水处于众人最不愿去的地方,这是它最接近道的品性。它处于的是行善之地;人心也要像深水一样静水流深,要宁静致远,要善于沉淀;与人相处时、给人东西时、对人有恩德时要像水一样平等仁爱,要“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说话也要像潮水一样“潮信”,讲信用,要言善信;政治清明像水一样公平公正清廉,要政善治,政清如水;为人做事要像水一样有多种多样的本事却又做事专一,奔流向海;处事智慧也像水一样,懂得寻找时机,该动则动,该静则静,该隐则隐,该绕行则绕行。所以像水一样有善利不争的品性,也就没有忧愁烦恼。
三、我之体悟——如果做一件事最好的回报就是做这件事本身,那又有什么可去争的呢?
这一章老子用水来说明道,真的是很妙!一个很抽象的道理,一下具象化了。水无处不在,与人不知。我们想象一下水的状态,很容易理解老子说的七善!但如何能达到这种上善的状态呢,就是老子说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地球上几乎一切生命和生命过程,都需要水的参与,但水又不会永远固着于我们的身体,它给我们带来好处,却从不从我们这里索取!达到这种境界,天下真无几人,但纵观历史,就算只做到一二的,也都非常厉害!
老子用水的意像,告诉了我们至高境界是什么样的,但如何用,怎么用,如何做到,老子并没有说,也只能我们自己去悟了!
但我觉得老子说的善和不争,绝不是我们日常理解的老好人,没脾气,和事老,老子说的不争,是“利万物而不争”,首先是“利他”,能够给他人带去好处,但又不去争夺利益。
你可能会说哪有那么傻的人,但是你仔细看看周边凡有大成就之人,都是如此!很多有成就的人都说过一句话:只要一心一意的把事情做好,该来的自然会来,根本不需要去争!
你是否想过,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你真的像自己想的那么喜欢钱吗?你最充实最幸福的时刻是什么时候?如果能保证你衣食无忧,你最想做的是什么?——我不知道你的答案是什么,但我很清楚的知道,如果能放下内心的恐惧和焦虑,我只想专心致志的做一点对世界有价值的事情,只有这样,我才会觉得不枉此生!
如果做一件事最好的回报就是做这件事本身,那又有什么可去争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