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读「论语」17.4:以弦歌行礼乐教化,因学道使上下同心

「阳货篇第十七」4

【原文】

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译文】

孔子来到武城,闻鼓瑟歌咏(行礼乐教化)之声。孔子面露微笑,说道:“杀鸡焉用宰牛刀?”子游回答道:“从前我曾听老师说:为政者学道则能仁爱众人,老百姓学道则易顺从礼义。”孔子(对从者)说:“诸位,言偃说得对!我前面所说只是戏言而已。”

【注释】

“子之武城”,孔子来到武城。“子”,古人对自己老师的尊称,此处指孔子;“之”,往、到;“武城”,春秋时的鲁邑,在今山东兖州一带,东邻孔子家乡曲阜。

“弦歌”,鼓琴歌咏。指和着琴瑟之声吟咏行礼乐教化的诗文。“弦”,指琴瑟。

“莞尔”,微笑的样子。“莞”音“晚”,微笑。

“割鸡焉用牛刀”,杀鸡哪需用宰牛刀。此处是比喻办小事情用不着花大气力。

“子游”,姓言,名偃,字子游,春秋末期吴国人,孔子晚年弟子,小孔子45岁。“孔门十哲”之一,擅文学。曾任武城宰,即武城邑的地方长官。后文中的“偃”即子游自称其名。

“昔者”,往日、从前。

“君子”、“小人”,此处指有位无位而言。

“道”,即儒家的仁义之道。

“易使”,指易从于礼义。

“二三子”,古语,诸位之意。

【评析】

子游是孔门“七十二贤人”中唯一的南方弟子,极为推崇孔子之道。子游任武城宰时,大力阐扬孔子学说,用礼乐教化士民,境内到处可闻“弦歌”之声。

“弦歌”属于“礼乐”之“乐”,因兼有娱情之效,为世人所喜闻乐见,故从诞生至今,一直是施行教化、传播理念的重要形式。很多国歌、军歌和民歌都属于“弦歌”。“弦歌”最初形式单一,只是鼓瑟歌咏,后来逐渐演化出音乐、戏曲、戏剧、电影等多种形式,影响力也越来越大。中国普通民众的观念,就有很多是受“弦歌”影响的结果。

为政大致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道之以政,齐之以刑”(参见《善读「论语」2.3》),一种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前者是为政者用政令来实行统治,用刑罚使民众服从,故只需在位掌权即可。其虽行之简易,但“民免而无耻”,民众但求脱罪免刑而行无底线,不知为人处世当有所不为,因此属于治标之举;而后者则需为政者在施行法治的基础上,修己进德、以身作则、仁爱百姓、力行教化,使民众自觉、自愿地服从礼义的规范。其虽行之繁难,却能移风易俗,使民“有耻且格”,不但行己有耻,且能改过向善,因此属于治本之举。

孔子倡行“礼乐”。见子游为政武城,舍易就难,以“弦歌”行礼乐教化,心中欢喜,不由“莞尔而笑”。大概孔子仍想考校一下子游这样做的原因,因此便故意说道:“割鸡焉用牛刀”?治理小小的武城,何需小题大做地去行礼乐教化?

原来子游以前常听孔子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因此为政武城时,便欲令上下一齐学道。儒家之道即是仁道,故君子学道,其为政必以仁爱,其使民必以礼义;而小人学道,其为人则能向善,其处世则顺礼义。由是上下一心,志同道合,是故“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但大道无形,难以为百姓认知学习,故圣人制礼作乐以为用。子游慕圣人之道而身体力行,是故武城得“闻弦歌之声”。

孔子对子游的回答深感满意,但恐从者对“割鸡焉用牛刀”之言心生误会,以为可以不用行礼乐教化,故郑重声明:“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戏之耳”。

《礼记》云:“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故无论为政者还是百姓,都要学道明义。为政也当不避繁难,力行礼乐教化,如此方合“忠信”“敬事”之旨,也才是“君子务本”之道。当然,“弦歌”作为一种教化和传播方式,若所载“非道”,则不但无施礼乐教化之功,反倒有促礼崩乐坏之效。此又不可不明察。

你可能感兴趣的:(善读「论语」17.4:以弦歌行礼乐教化,因学道使上下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