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 1 《情绪急救》

R:当遭遇痛苦的经历时,我们通常会对这些经历进行反思,从中寻求各种见解和领悟,以减少沮丧的窘迫感,从而继续前进。然而,对于许多人来说,在自我反思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差错,他们不仅没有获得情感的释放,反而陷入反刍的恶性循环中。在此循环中,痛苦的场景、记忆和感觉一遍一遍重放,每一次都令我们的感觉更糟。我们变得像困在轮子上的仓鼠,无休止地踩动轮子,却无处可去。这种反刍心理之所以有害,是因为它没有提供新的认识,无法治愈我们的伤痛,反而只会揭开结茄的伤口,带来新的感染。

I:【易混淆概念】

当我们遭遇挫折或者失败时,我们会陷入痛苦之中,并不断反复回想整个事情的发生过程或者某个具体细节,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反思,做出改变,走出困局,但实际上,这种无休止的场景回放不仅没有新的领悟,反而加剧了痛苦,情绪更加糟糕,因为我们并不是在反思,而是陷入了反刍的思维里。

反思与反刍的不同有以下几点:
首先,从回顾的角度来看,反思可能是成功的事件,也会是失败的事件,而反刍的事件都是消极失败的痛苦经历。

然后,从情绪来看,反思是对事件的理性看待,情绪不会过度激烈,没有大喜大悲,而反刍的情绪是痛苦的,压抑的,极度悲伤的,让人深陷其中,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像是困兽之斗,严重的会导致抑郁情绪。

最后,从出发点来看,反思是为了总结经验,帮助我们提升相关能力,为以后的行动提炼出指导方法,反思是一种成长的有效工具,而反刍只是一遍一遍的回放痛苦的经历和感觉,除了更加悲伤,没有任何意义和目的,反刍是一种情绪表现。

所以思维反刍是指不断回想负面事件,过分沉溺于消极情绪中,反过来又强化了自己的负面情绪,徒增悲伤。

【why】之所以要对反刍加以控制,是因为反刍的危害不仅在于它没有增加新的认识,反而加深了情绪困扰,而且会对身心健康造成潜在的威胁。反刍难以控制,因为它有自我强化的性质,对有关问题的反刍,让我们难过,越难过,越想反刍,这样反而延长了消极情绪的影响时间,加剧了我们的痛苦,加重了抑郁的风险,产生的负面思想,更加阻碍了问题的解决,一旦形成了反刍的倾向,哪怕没有什么令人痛苦的因素,也会很陷入反刍。长期陷入反刍的情绪,会引起身体和心理的应激反应,提升了疾病的风险。

【how】

当我们发现自己对某件负面事情的消极情绪和思考频率有增无减时,我们就应该努力打破反刍的循环。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式,逐步中断反刍的冲动。

疗法A:改变视角。回顾痛苦经历时,我们倾向于沉浸在自我视角出发,用第一人称去看问题,分析感情,改变视角是用第三人称的视角去看待痛苦的经历,从自我疏远的角度,以旁观者角度分析事件,往往会重建理解,提供新的观点重新解读事件。

疗法B:分散注意力。列出最有可能出现反刍的地点和情况,针对每个地点和情况,创建一张对自己有效的分散注意力因素的清单,可以是暂时的,比如,玩会儿游戏,回想一个去过的地方,也可以是长时间分散注意力的,比如进行一次瑜伽锻炼、看电影等。

疗法C:愤怒重构。在脑海中改变情绪的含义,更加积极的解释各种事件,从而改变我们对现状的感觉。虽然将自己认为的负面事件转化为良性思考并不容易,但我们可以通过找出积极意义,发现机遇,拥抱学习时刻,视对方为需要精神帮助的人等方式来减轻自己的愤怒和被伤害感。

疗法D:善待你的朋友。当我们与朋友家人反复讨论同样的问题,会让他们失去耐心和爱心,甚至引发厌恶。当我们想要反刍倾诉时,想一想这件事过去多久了,你和对方讨论过多少次这个问题了,对方是否愿意聊一聊自己的困难或问题,在你们的交流中,关于你的问题占比多少。定期评估为你提供社交支持的人际关系是否健康,可以帮助修复人际关系方面的损害,避免因为过度反刍而造成的人际关系损害。

【关键点和难点】

改变视角专注于降低迫使我们反刍的冲动强度,分散注意力专注于降低反刍的频率,在反刍冲动不那么强烈时比较容易做到,愤怒重构的目标是解决反刍可能触发的愤怒和攻击性冲动,善待朋友用于监控能够提供感情支持的人际关系。

这几个方法中愤怒重构是最难做到的,但是这种转换观点,认可事件意义的方式也是对我们最有意义的。

【适用边界】这些方法适用于反刍并不严重的初期,有一定自控能力的人,如果使用了以上方法,但反刍冲动仍然很强烈,频率很高,甚至过分伤心,干扰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就应该寻求专业的精神科专家。

A1:年前搬家到新房,开启新生活,心情特别好。住了两个月以后,楼上开始传来咚咚咚跑动的声音,我们刚开始只是让楼管提醒一下,稍微好了一些之后,又开始陆陆续续听到吵架声,掉东西的声音,挪桌子的声音,不堪其扰,我上楼找了一次,老年人态度很不好,说家里的小孩太小,总不能捆着腿吧,年轻人态度倒是很好,说会注意,不在地上蹦蹦跳跳了。

因为疫情期间不能出门,我一直都忍着,心情特别烦闷,有一天早上实在受不了了,上楼敲门发生了争吵,老年人态度很激烈,我也瞬间被激怒了,好在他们家的年轻人讲道理,连吼带劝的把老年人弄到屋里,然后我们就在他家说了说这事,我们说了我们的作息,他们也说会尽量不让孩子在休息时间在主卧玩耍,过几个月会送全日制的早教,这些情况就会缓解了。

聊完回到家,我的情绪还不是很好,心里依然很堵,过后几天也一直在反复想这个事,楼上一有动静,我就会想怎么又不管,之前说的都不算数吗,有回想起来那天老年人的那种态度,越想情绪越糟糕。

反思:回顾我针对这件事情的情绪反应就是一种反刍。一直不断的会想那天的场景,本来情绪就不好,越想越不好,而且想起来的都是吵架的那些负面事情,造成身体也不太舒服,总觉得胸闷压抑。

看到这个片段的时候,我很触动,因为不懂得及时打断反刍的思维,也不知道该怎么做,更不用说看到事情的正面影响了,就任由自己陷入反刍。

A2:我对楼上的期待是零响动,因为我喜欢绝对的安静,之前的邻居没有小孩儿,所以一直很安静,除此遇到这样的邻居,我需要调整适应,这是我需要修炼的课题。

下一周,再听到楼上的动静,我难免还是会反刍,我会做一些事情来中断这种情况。

疗法A:改变视角。如果再想起那天的场景,我会想象自己是一个旁观者,站在局外去看那天发生的争吵,分别说了什么,基于什么立场,背后的需求是什么。

疗法B:分散注意力。最容易出现反刍的地方就是家里,当楼上响动的是时候就会反感,进而反刍。如果在看电视,就把电视声音开大一点,如果在工作,就打开小爱音箱,如果是晚上,可以练一练瑜伽。

疗法C:愤怒重构。发生这件事情后,我的作息时间开始调整的规律了,等到上班之后,就会好很好了,我希望楼上绝对安静,但是对于两岁的小孩真的很难,提高包容度是我需要修炼的课题,而且我应该学着去看待各种人群,比如楼上这种不讲理的老年人和讲理的年轻人。我可以把老年人当成需要精神帮助的人,不能很好地沟通,情绪冲动,加之以前就经常听到他们在家吵架,所以他们是需要精神帮助,如果不想帮助他们,可以远离他们。

疗法D:善待你的朋友。偶尔有跟朋友聊过这个事,大多是抱怨,以后我打算不再提这个事了,以免让别人觉得自己是个爱抱怨的人。

通过以上步骤,让自己恢复到良好的情绪状态中,关注自己该做的是事情,不因外界的环境打乱自己的脚步,让稳定的情绪扎根心底,才不会让自己的心情随风摇摆。

你可能感兴趣的:(DAY 1 《情绪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