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原来你是这样的李白

说起李白,我们都不陌生,他是天才,是游客,是令人崇拜的才子,是浪漫主义诗人。当时诗人贺知章称他为:“谪仙人”,说他是上天的仙人,被贬到了凡间,让人们瞻仰他的光彩;李白的从叔李阳冰说李白现存诗歌990多首,但是“其丧十之八九”,丢了十分之九,李白一生一共写了近万首诗词歌赋。但是仅凭残存的十分之一就足够撑起大唐的文化,李白的魅力就是大唐的魅力;杜甫评价李白说:“白也诗无敌”;道教大师司马承祯评价李白:“君家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现当代诗人余光中先生在《忆李白》中写道: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李白的人带着傲气;李白的诗带着个性,李白就是一个时代的文学巅峰。

李白,是这样一位中国人民普遍热爱的一位诗人。他的洒脱的个性,他的明快的诗歌,早已深入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试问,谁还能背不出两句李白的诗歌呢?也许因为他是中国诗歌领域的最高峰,也许因为他太受大家的欢迎了,我们对他的认识,反而流于浅表,有失偏颇。今天,读了李长之的《李白传》,我才对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有一些发现,甚至颠覆了从前的认知。               

                          天才VS勤奋

我一直都以为李白是个天才。我想跟我有同样想法的人一定不在少数。不然,还怎么理解呢?杜甫有诗云:“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李白写诗简直不费思量,酒是诗的催化剂,有酒的助力,诗情就像汪洋恣肆的江水,滔滔不绝,所以斗酒诗百篇。这和我们后期苦吟派诗人形成多么鲜明的对比。贾岛说:“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似乎那绞尽脑汁、冥思苦想的情形已在眼前,真正让人感到作诗不易。即如今天的学生,最怕的也是写作文。可是,写作这么难的一件事到了李白那里就如说话一般,张口就来,而且,极少听说他修改的。这真正颠覆了我们对写作的认知了,我们不得不承认李白就是上天派下来的一位仙子,一位天然的写作高手。

但是读了《李白传》,我发现李白竟然是一个做什么都极认真的人。他的勤奋用功,超出常人。他在送《张秀才谒高中丞诗序》中说:“余时系浔阳狱,正读《留侯传》。”彼时他因李璘案被捕入狱,生死未卜。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在读书,由此可知,李白一生都是手不释卷的。

不仅读书,就连学道,李白也学得极为用功。他在少年时代,游历蜀地名山大川,遇到一位在眠山隐居的隐者东岩子,教他御鸟之术,李白潜心学习,多年不进城市。他们在自己居住的山林里,饲养了许多奇禽异鸟。这些美丽而驯良的鸟儿,由于饲养惯了,定时飞来求食,好像能听懂人的语言似的,一声呼唤,便从四处飞落阶前,甚至可以在人的手里啄食谷粒,一点都不害怕,李白通鸟语。这件事被远近传作奇闻,最后竟使绵州刺史亲自到山中观看鸟儿们的就食情况。

再来看李白的诗歌,也是广泛深入学习的结果。李白的诗歌有一种直入人心的自然美。用他自己的诗句来形容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我们所熟知的诗句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都像从我们自己嘴里哼出来的,明白如话。这里面固然有他自己坦白直爽的性格原因,更重要的是他肯向民歌学习。在他现存的诗文中,有六分之一是乐府,而乐府大部分是民歌。李白擅长绝句,而绝句的根源还是民歌。传说他在五十九岁的时候,因为看见十一岁的韦渠牟有作诗天才,便特别“授以古乐府之学”。倘若不是对古乐府钻研精深,又怎么能从容传授呢?

李白不仅从民歌里学习自然的风格,而且向魏晋六朝的诗人刻苦学习。这首先表现在运用典故,也运用到纯熟可惊的地步。他常常遇见姓什么的人,就用那姓什么的古人的事情作诗。同时,他用典很确切。例如他用马援六十二岁时据鞍顾盼,表示还可有为,被称为矍铄翁的故事,说“愧无秋毫力,谁念矍铄翁”,那时李白也正是六十岁左右了,也正是壮心仍在的。用典之外,就是在句法上,李白的诗里也有很深的魏晋六朝诗的烙印。

由此可见,李白是一个认真勤奋的人。我们不可否认在诗歌创作方面他是有才气的,就连李长之也说李白的灵感迸发时候特别多。但是这里不能忽略刻苦的学习,李白是一直保持着刻苦学习的习惯的。不然,他诗中的典故是不会运用得那样纯熟而恰当的。他现存的集子中,有很多作品,都属于习作,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学生作文。传说他“三拟《文选》,不如意,辄焚之,唯留《恨赋》”。也正是因为他的勤奋,民间流传他看见老妪“铁杵磨成针”而发奋学习的故事。那些自命不凡,不肯努力,经常拿李白来做挡箭牌的人,恐怕要打脸喽!                                    自我VS爱国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从来人们都把李白和杜甫放在一起比较。普遍的认知是,李白浓而烈,杜甫深而广。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李白则是张扬个性的潇洒诗仙。可是,读过这本书后,我读出了李白满腔的爱国情怀和凌云的报国之志。

和中国所有的文人一样,李白也有一个“济苍生”“安社稷”的远大理想。只是,他不屑于和普通的儒生一样通过科举入仕。不走寻常路的李白于是靠着自己卓绝的才华和广泛的人脉关系,被人引荐,直接受到唐玄宗的亲自接待。据说他到长安之后受到非同一般的礼遇。玄宗“以七宝床赐之,御手调羹以饭之”。(这里穿插一个小故事。据说玄宗在金銮殿上召见李白,当诗人远远步上台阶时,唐玄宗竟然走上前去迎接李白,唐玄宗也是诗词爱好者,两人志同道合,一见如故,唐玄宗第一句话就是:“你吃饭了吗?”并且亲手调制了一碗羹送给李白吃。李白说,我就站着吃把,不行!把我的七种宝石镶成的床搬过来,让李白躺着吃,李白一喝粥,太烫了,唐太宗接过碗筷,一勺一勺喂给李白吃。)这样高规格的接待一度让李白以为他快要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了。可是谁知,玄宗只是给他一个翰林供奉(李白本来想做翰林学士,专门给皇帝拟草诏书的,是文人的梦想,但是,虽然进了翰林府,只是供奉,也就是候补人员)的虚职。还被封为诗文待诏。(皇上到公园了,看见牡丹花了,把吴道子叫来,给他画一下叫画待诏。除了还有什么呢?有陪皇上下棋的叫棋待诏。还有什么呢?算卦的叫卦待诏。还有什么呢?讲道的、论佛的、求仙的。总而言之,待诏就是等皇上的命令,随着应诏。这些人主要的职责,就是让皇上高兴。陪皇上玩,但是玩得高雅,玩得有层次。)李白一心一意想在政治方面大显身手,但是唐玄宗只把李白看做一位诗人,他只是用来陪皇上散心的。这和李白的政治理想相去甚远。

李白的理想是什么呢?“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他希望能像姜尚辅佐明君,像诸葛亮兴复汉室,像范蠡一样功成身退。可是,现在,他只是一个让皇上开心的文人。但是李白并不灰心,他认为只要在皇帝身边,自己的政治才能总会被发现的,会被赏识重用的。同时,他在长安的生活非常滋润,有钱有酒有朋友,这多少满足了李白的功名需求。后来他因为太过张扬而得罪权贵,最终被赐金放还,这次从政以失败而告终。

如果说李白之前的从政,是为了追求功名富贵,那么,安史之乱爆发,李白就是完全站在老百姓一边的,他坚决反对唐明皇的不抵抗主义。曾在诗中愤恨地说:“白骨成丘山,苍生竟何罪?”唐明皇仓皇逃到四川,李白也是不赞成的。他写《蜀道难》,极力描述蜀道的艰难,并且说:“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来干什么呢?)”“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如果不抵抗,还不是和潼关一样么?)”“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不要再在成都享乐了!)”字里行间透露了自己的愤怒和对唐玄宗的规劝。 

李白写这次变乱的惨状,有这样的话:“逆胡窃号,剥乱中原。”至于战争爆发的原因,他也看得清清楚楚,他也认为这是上层极度剥削的结果。于是,李白热切地很想收复中原。他在好几首诗里面都表达了这种思想。他的爱国主义的情感是这样浓烈,以至于他参加了永王璘的事件。这是李白最后一次的政治活动。

很多人认为李白参与永王璘的事件,是一个糊涂的决定,是属于政治站位错误。但从当时的情形看来,这也许就是统治者之间的一场政治斗争。成王败寇,所以说永王璘叛变也只是一个借口。但李白之所以选择加入,确实是出于一颗拳拳报国之心。 他希望在国家危难之际,能够尽自己的力量力挽狂澜。

经历了永王璘事件之后的李白,被捕入狱,后又被流放夜郎,后遇赦而还。人生就像弹珠一样大起大落。李白早已看透一切,厌恶一切。唯独对于国家,却还是关怀的。他在《赠江夏韦太守》一诗中说:“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甚至在李白逝世的前一年,李光弼出镇临淮,要和史朝义决战的时候,他还想请缨,因为病,才半道而还。李白的爱国思想和爱国行动,可说贯彻到最后的呼吸中了。

我们当然可以认为李白不是一个适合做官的人,他恃才傲物、坦率潇洒、敢于嘲弄权贵,而没有小心眼儿。他向往自由的生活而不能适应复杂的官场。他有过一些政治见解但都不适合实行。但是,我们不可以否认他那颗拳拳的爱国之心。经过天宝之乱后,他和人民更接近了。他不赞成侵略战争,他歌颂过劳动人民,他关怀人民的生活,他更赞成有利于人民的工程建设事业,在劳动人民中他也结交了很多朋友。虽然这类作品在他全部创作中占的比重并不太大,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那一位天性洒脱的赤子饱含的滚热的爱国之心。

                  快乐VS痛苦 

也许是李白天性坦率潇洒,他给我们留下的很多诗歌都是豪爽奔放的,即使写景,他也着眼于雄壮的大的景观,面对人生的种种不称意,他都是一笑而过。这容易给我们一种错觉,那就是李白是快乐而潇洒的。但是在李长之看来,李白是有着深深的痛苦的。这种痛苦源于李白旺盛而蓬勃的生命力。正如李长之所说:“他所爱、所憎、所求、所弃、所喜、所愁,皆趋于极端。”他要求得太强烈了,幻灭、失败得也太厉害了,当一切不如意的时候,则不惜破坏一切,打倒一切。

学道与从政,是李白一生中两大起伏矛盾的要求。青年时期,他潜心修道,甚至通过一种很严格的仪式,成为道家一位正式成员。后来又专注于从政,三十岁的时候,他积极地做过一些政治活动。后来在玉真公主的引荐下做官。因为当时李白的名声很大,唐玄宗亲自下车迎接他,场面非常壮观。这时候的李白,的确想当一名宰相,把天下治的太平,功成身退,就学范蠡和张良。但是,现实是什么呢?唐明皇只是给了他一个闲职,让他写一些歌功颂德的文章。这自然是李白所不愿意的。他那豪迈洒脱的个性受到压抑了,同时又因为自己不拘小节得罪了一些人,才不过三年,他就被赐金放还。失望极了的他,又开始在学道的路上寻找解脱了。然而,安史之乱爆发,看到生灵涂炭,李白的爱国激情促使他加入永王璘的队伍,这是他从政路上又一次巨大的失败,而且,失败的很彻底。而他最后的几年是在漂泊和寄宿中度过的。这时候的他心灰意冷,万念俱灭。他在诗中写道“富贵与神仙,蹉跎成两失。”这是李白生存境遇中的痛苦。他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而求仙学道终归太过于虚幻。两者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让李白对人生产生极大的怀疑。

在更深一层,李白的痛苦是一种超人的痛苦。(这个地方我自己理解不是特别透彻,就把李长之的感悟再说一遍,可以和大家一起探讨)因为要特别,要优待,结果便没有群,没有人,只有寂寞的哀感而已了;李白的痛苦也是一种永久的痛苦,因为他要求的是现世,而现世绝不会让人牢牢地把握,这种痛苦是任何时代所不能脱却的,这种痛苦是每一个时代都会有的;同时,李白的痛苦又是没法解决的痛苦,因为李白对于现世在骨子里是绝对肯定的。他看透功名,追求富贵和神仙,然而这两样是那样的不可靠。他太人间了,他的痛苦也便是人间的永久的痛苦。

虽然这段话我不是特别懂,但是我由此想到一本书《西西弗的神话》。在古希腊神话中,西西弗得罪了诸神,诸神罚他将巨石推到山顶,然而,每当他用尽全力,将巨石推近山顶时,巨石就会从他的手中滑落,滚到山底。西西弗只好走下去,重新将巨石向山顶奋力推去,日复一日,陷入永无止息的苦役之中。在这里,西西弗是一位荒诞的英雄。他明明知道劳而无功,却依然一次又一次将石头滚上山。他用自己的行动,来表达对荒谬的反抗。也就是说,直面现实的残酷,依然用力地活下去。 

  西西弗这种超人的形象又让我想到尼采的超人哲学。尼采认为超人是超越自身、超越弱者的人;他能充分表现自己,主宰平庸之辈;超人是自由的、自私的、自足的;超人是在不利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李白也是一位超人。他至真、至善、至纯,他敢爱敢恨,侠肝义胆,他坦率潇洒,恃才傲物;他蔑视权贵,不拘小节。他说出了人们想说而不敢说的话,他做了人们想做而不敢做的事。因为“他所爱、所憎、所求、所弃、所喜、所愁,皆趋于极端。”所以幻灭、失败得也太厉害了,他深深地爱着人世,而人世带给他的失望和沮丧特别多,他的痛苦也就更加深广。

这是我在读过《李白传》后重新认识的李白。一个天赋秉异而又勤奋好学,张扬自我而又深深爱国,宣扬快乐而又本质痛苦的李白,他现在活脱脱又出现在我的面前,身着紫衣,飘然不群,举杯邀月,笑声爽朗。他依然是我们所热爱的那个有着旺盛的生命力的诗人,只是,他比以前更加真实了。李白,原来你是这样的李白!我对你的敬意又多了一些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李白,原来你是这样的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