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历史梳理(六)

六、唐睿宗李旦

唐睿宗李旦(662年—716年),初名李旭轮、李轮,祖籍陇西成纪,662年出生于长安。唐朝第五位皇帝,唐高宗第八子,武则天第四子,唐中宗同母弟。李旦早年历封殷王、冀王、相王、豫王,嗣圣元年(684年),武则天废皇帝李显为庐陵王,改立李旦为皇帝,并临朝称制,裁决一切政事。她以李旦的名义改年号为文明,册封正妃刘氏为皇后、长子李成器为皇太子。而后,李旦便被软禁在皇宫中,不得预闻政事,开始了傀儡皇帝的生活。他不但不能随意出入宫廷,甚至在皇宫中也不能自由行动。当时,英国公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宰相裴炎趁机请武则天还政于李旦,结果被武则天以谋反罪名斩首。武则天派三十万大军镇压扬州叛乱,徐敬业兵败被杀。天授元年(690年),侍御史傅游艺率关中百姓九百人上表朝廷,请武则天称帝。百官、宗室、外戚、四夷酋长,乃至僧尼、道士,纷纷劝进。李旦迫于形势,也上表请母后称帝,并求赐武姓。是年九月,武则天正式称帝,尊号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史称武周。李旦被降为皇嗣(即候补性质的皇位继承人),赐姓武氏,迁居东宫,一切礼仪皆比照皇太子规格。太子李成器则降称皇孙。 自此,李旦成为了武氏诸王以及酷吏的攻击目标,开始了艰难的皇嗣生涯。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在狄仁杰、王方庆等大臣的劝说下,决定将政权归还给李氏。她命人前往房州,将庐陵王李显接回洛阳。李旦数次称病不朝,请求将储君之位让于李显。是年九月,武则天复立李显为皇太子。圣历元年(698年),武则天在狄仁杰、王方庆等大臣的劝说下,决定将政权归还给李氏。她命人前往房州,将庐陵王李显接回洛阳。李旦数次称病不朝,请求将储君之位让于李显。是年九月,武则天复立李显为皇太子。圣历二年(699年),李旦被复封为相王,兼领太子右卫率,后又遥领安北大都护。神龙元年(705年),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等人发动神龙政变,诛杀武则天的面首张易之、张昌宗,逼武则天禅位于李显,是为唐中宗。当时,李旦统率南衙禁军,捕获韦承庆、崔神庆等张氏党羽,因功被拜为太尉、同凤阁鸾台三品,以宰相身份参预国政,并加号安国相王。 不久,李旦辞去太尉及知政事之职。唐中宗又欲立李旦为皇太弟,但却被其拒绝。景龙四年(710年)六月,唐中宗驾崩。韦皇后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帝,改元唐隆,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摄政。她派亲信控制南北衙禁军以及尚书省诸司,大肆网罗党羽,准备效法武则天,篡夺唐室江山。当时,李旦作为皇帝的叔父,被拜为太尉,与太平公主成为韦皇后夺位的主要障碍。韦党决意将二人置于死地。而李旦第三子李隆基则在京师暗中招揽豪杰,与太平公主密谋匡扶社稷。兵部侍郎崔日用本是韦氏一党,因惧祸,将韦氏阴谋密报给李隆基。六月二十日,李隆基在葛福顺、李仙凫等禁军将领的协助下,打着“诛诸韦以复社稷,立相王以安天下”的旗号,抢先发动兵变,杀死韦皇后、安乐公主及其党羽,而后迎李旦入宫辅佐少帝。李旦携李重茂登上安福门,安抚百姓。当时,李隆基被拜为宰相,进封平王,并统率万骑禁军,控制了六月二十日,李隆基在葛福顺、李仙凫等禁军将领的协助下,打着“诛诸韦以复社稷,立相王以安天下”的旗号,抢先发动兵变,杀死韦皇后、安乐公主及其党羽,而后迎李旦入宫辅佐少帝。李旦携李重茂登上安福门,安抚百姓。当时,李隆基被拜为宰相,进封平王,并统率万骑禁军,控制了皇城内外。李重茂迫于形势,请求让位于叔父李旦。李旦起初极力推辞,后听从李隆基、李成器等人的劝说,接受了李重茂的让位。六月二十四日,李旦在太极殿登基,第二次即位为帝。他登上承天门,宣布大赦天下,改元景云,复封李重茂为温王。当时,李隆基建有大功,而李成器则是嫡长子,都有被立为太子的资格。李旦为此犹豫不决。李成器以“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为由,主动辞让太子之位。刘幽求等政变功臣也大都支持李隆基。李旦遂立李隆基为皇太子。景云二年(711年),李旦听从宰相姚崇、宋璟、张说的建议,命李隆基监国,并将可能威胁到太子地位的李成器等诸王全部削去兵权,同时让太平公主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但太平公主却到李旦面前哭诉,不但留在了京中,还将姚崇、宋璟贬出了朝廷。 后来,李旦又欲传位给太子,虽在群臣的谏阻下未能如愿,但却将政务全部交给李隆基处理,自己仅掌握军务、死刑的处决权,以及五品以上官员的任免权。先天元年(712年)八月,李旦因彗星出现,禅位于太子李隆基,退为太上皇,但仍掌握三品以上官员的任命权以及重大刑案的裁决权。他每五日在太极殿接受群臣的朝贺,仍旧自称为朕,而皇帝李隆基则只能自称为“予”。先天二年(713年)七月,李隆基为夺回皇帝应有的权力,抢先发动先天政变,率羽林军袭杀窦怀贞、萧至忠、岑羲等太平公主党羽,随后赐死太平公主。李旦初闻变乱,与宰相郭元振登承天门避乱。他得知李隆基已扑灭太平公主的势力,遂下诏宣布窦怀贞等人的罪状,而后正式归政于皇帝,先天二年(713年)七月,李隆基为夺回皇帝应有的权力,抢先发动先天政变,率羽林军袭杀窦怀贞、萧至忠、岑羲等太平公主党羽,随后赐死太平公主。李旦初闻变乱,与宰相郭元振登承天门避乱。他得知李隆基已扑灭太平公主的势力,遂下诏宣布窦怀贞等人的罪状,而后正式归政于皇帝,退居百福殿,颐养天年。至此,李隆基终于掌握了全部朝政,而李旦也退出了历史舞台。李旦前后两次登基,共在位8年余,但真正掌权仅有2年,称太上皇4年。开元四年(716年)六月,李旦在百福殿病逝,终年55岁。是年十月,李旦被葬于桥陵(在今渭南丰山)。庙号睿宗,谥号为玄真大圣大兴孝皇帝。李旦两次称帝,但第一次完全是母亲的傀儡,只有第二次登基期间才算真正掌权。他即位初期,以姚崇、宋璟为宰相,并在其辅佐下,革除弊政,整修纲纪,拨乱反正,使朝政呈现出一派振兴气象,史称“复有贞观、永徽之风”。但好景不长,李旦即位后的第二年,便失去了刚即位时的进取精神。他任用窦怀贞、崔湜等为宰相,并将自己曾经罢免的斜封官(即中宗年间,韦皇后与安乐公主专擅朝政,公开卖官鬻爵,不经中书门下,由皇帝直接任命的官员)全部恢复,使得朝政出现腐败和混乱的现象,史称“复如景龙之世”。 后来,李旦不听大臣劝谏,征发数万民工,耗费一百万缗,大肆拆毁民居,为女儿金仙公主、玉真公主修建道观。唐睿宗的改名颇有说道。他初名旭轮,后去旭字单名轮,永隆二年(681),又一次改封豫王时,改名为旦。后来,他的名字在“轮”和“旦”之间又有几次反复。有意思的是,后来的几次改名,凡是改名为“轮”时,就是他背运的时候;在改名“旦”时,就是时来运转的时候。唐睿宗的改名颇有说道。他初名旭轮,后去旭字单名轮,永隆二年(681),又一次改封豫王时,改名为旦。后来,他的名字在“轮”和“旦”之间又有几次反复。有意思的是,后来的几次改名,凡是改名为“轮”时,就是他背运的时候;在改名“旦”时,就是时来运转的时候。据历史记载,唐睿宗“谦恭孝友,好学,工草隶,尤爱文字训诂之书”。著名的景云铜钟(今藏于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的铭文和武则天的母亲杨氏顺陵(位于今陕西咸阳)的墓碑都是出自他的手笔。如果用一句话来评说唐睿宗,那就是“做过皇嗣、皇太弟、皇帝、太上皇,父母皆称帝,中国历史上殊此一人”。历史上对唐睿宗的评价褒贬不一,但综合来看,他确实是个睿智的皇帝,审时度势是他最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李旦的一生几度沉浮,几多生死,但他却活到了五十五岁的寿命。二是,李旦看似软弱,但正是他的小心与忍让,才得以在权力的纷争中,却保全了自己的几个孩子。正如他时常劝三儿子李隆基所言:“韬光养晦,退让不仅仅是懦弱,有时是一种策略”。三是,在各种派别斗争时,李旦选择了退避三舍,在自己的天地生活着,因此,他才能精通音律、书法、文字等,无论在哪个方面,都可以称为一个专家。四是,李旦时常教育自己的孩子,要懂得在羽毛未丰满时,多读书,多完善自己,懂得做人的厚道和仁慈。五是,在历朝历代为了皇位的争夺中,父子、手足相互残杀屡见不鲜,只有李旦的几个皇子间,感情和睦,没有出现纷争,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这与他的为人处世是分不开的。五是,在历朝历代为了皇位的争夺中,父子、手足相互残杀屡见不鲜,只有李旦的几个皇子间,感情和睦,没有出现纷争,这在历史上是罕见的,这与他的为人处世是分不开的。六是,在李旦传位给李隆基后,他还在掌管着朝野的大权,同时还很信任他的妹妹太平公主,实际上,当时的朝野就是李旦、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共同执掌。等到李隆基把太平公主及其党羽消灭以后,他才完全把政权交给了李隆基,这样就避免了在李隆基羽翼未丰满时,被太平公主所诛杀。

你可能感兴趣的:(唐朝历史梳理(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