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到底衔接什么?

        家里“神兽”九月份就要成为一名光荣的小学生了,不知道各位同频爸妈心里怎么想?幼儿园逍遥快活地过了近三年,一晃自己家娃也要开始写作业的生涯了!本来我一向“心大”,计划让孩子肆意享受最后这段无忧无虑的时光,可近期去小区广场溜娃,家长们一见面就问,“你家孩子学拼音了吗?认识多少字了?英语要不要报个班啊?写字会不会啊?早上不起床咋办啊?……”额滴神啊!还能不能愉快地聊天了?多次接受灵魂追问之后,决定给孩子报个幼小衔接班,开学那一刻,开始脑补孩子上小学之后的美好画面。哎!事情哪有那么简单?新问题来了!

        孩子上幼小衔接一个星期以来,老师每天都会布置一些作业,由于班里部分孩子都是上学期就开始学习幼小衔接的内容,所以在家长群里的孩子有的作业写的特别好,我就不免焦虑起来,无形之中特别希望孩子成为老师要求的标准孩子,孩子也从妈妈的情绪中感受到了细微的变化,对作业开始有点焦虑和抗拒,我一下子就理解了什么是“不写作业母慈子孝,一写作业鸡飞狗跳”。

    看到孩子的情绪后,我开始静下心来思考,自己虽然一直在学习各种育儿知识,当面对现实问题还是会乱了节奏,期待孩子可以瞬间成长为自己心中设想好的那个样子。那么,到底我们希望收获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呢?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到底应该怎么做?


      艾莉森.高普尼克在她的《园丁与木匠》一书中提到,要理解我们与孩子的特殊关系,也许最好借用一个古老的比喻。照顾孩子就像照顾花园,做父母就像做一个园丁。

      在教养模式中,父母就像一个木匠。你要注意你正在使用的材料种类,这可能会对你要做的事情有所影响。但基本上,你的工作是将这些材料塑造成最终产品,以符合你的最初计划。你可以通过查看完成的产品来评估你所做的工作有多好。这是门吗?这把椅子牢固吗?混乱和变异是木匠的敌人,精确和控制力是他的盟友。你要精心测量、果断下手。

      而当我们照顾花园时,我们为植物创造了一个受保护的培育空间。这需要大汗淋漓地努力付出,疲于耕地、辛苦施肥。正如任何园丁都知道的,特定计划总是会失败。罂粟长成了霓虹橙色而不是淡粉色,玫瑰没有顽强地爬上离地面不到半米高的栏杆,黑斑、锈迹和蚜虫永远也除不掉。

      作者用“木匠”和“园丁”两个比喻,重新诠释了什么是好父母,说明了两种不同类型的特征和自然结果,并肯定了“园丁”型父母的积极意义。

      未来是不可预测的,不确定的,正如园丁不能预知植物生长过程中将要遭遇的复杂环境一样,我们同样不能预知在孩子未来的成长中会有什么样的事情要去面对,他的学校环境,他的学习同伴,他的老师,他在成长过程中会遭遇什么具体事件……都是我们无法预知的,他的兴趣爱好以及他擅长的领域都是在不断的尝试和探索中流动发展的,我们不能像“木匠”一样去按着心中的“图纸”去设计孩子的未来,去期待孩子按着我们期待的样子去成长,因为孩子是一个灵动鲜活的生命个体,我们能做的就是培养孩子拥抱未来的“不确定性”的能力,培养孩子面对复杂的成长环境中的适应性和应对变化的能力。

        父母可以通过学习来明确自己的教养方式,了解自己家孩子的性格和学习特点并调整自己的教养行为。好父母不一定会把孩子变成聪明、快乐或成功的成年人,但可以打造出强健、具有高适应性和韧性的新一代人,以更好地应对未来将要面临的不可避免、不可预测的变化。

      当然,在“园丁式”的教养方式中,如果过于强调知识的专业和技能的强化,对孩子过于呵护,也会有成为“温室培养”的风险。

      其实,植物本身的生长是要符合一定的条件,要顺应自然规律。作为父母,我们也同样要尊重孩子的天性,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接受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不确定性,相信孩子的自我向好能力,用爱赋能,跟孩子共同应对变化。

      所以,回到开始的话题,作为“幼小衔接”过渡阶段到底衔接的是什么呢?我想,最重要的衔接是父母和孩子心态上的衔接,不被表面现象所困扰,不为暂时的困难而焦虑,反思之后,我想我应该这样做:

1、用无条件的爱为孩子的成长赋能。 (爱是成长中最重要的养分)

      无条件不是无原则,而是让孩子知道不管孩子做什么,父母都是爱他的,同时告诉孩子规则和边界是什么,而不是一味纵容。比如:上小学意味着孩子长大了,是人生中一件非常重要又自豪的事情,告诉孩子这一阶段的必备技能和应该养成的行为习惯,同时相信孩子一定可以做的很好。

2、保证每天的玩耍和充足的睡眠时间,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充足的活力。

3、接纳并分析孩子的现状,肯定孩子的微小变化,不用固定的标准评价孩子的行为。万物生长都有它的规律,没有两个人是完全一样的。

4、允许孩子不断试错,并懂得从试错中总结经验。让孩子相信自己是一个会解决问题的人。

5、每日一问,问自己作为父母是否给了孩子足够的支持?有没有允许试错?孩子有没有遇到难题?作为父母我是否陪着孩子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然后,就用欣赏的姿态等待孩子的茁壮成长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幼小衔接”到底衔接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