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大师的内心-电影《至爱凡高》观后感

图片发自App

终于看到了这部向往已久的电影,这部影片在北美做宣传的时候,我的兄弟就用微信发来了它的简介,一部电影居然可以历时七年,完全由艺术家们用手绘方式完成!说实话,起初我还真不相信。在动漫制作技术基础成熟完善的今天,谁还会用这种费时费力费钱的“笨办法”来制作电影?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才相信,这的确是一部“良心之作”,每一帧的画面都由美术家们纯手工打造,画面播放时候会有一些不流畅感,就是因为它不是电脑制作的原因。据说,一个绘画师,花三个月的时间,也只能绘制出三秒钟的油画电影画面。这是团队合作的典范,背后,就是每一位艺术家,对画家凡高的尊敬和喜爱。

图片发自App

通过这部电影,我有如下感受:

首先,是原来静止的油画画面鲜活了起来,在电影中有了自己的生命。那个马路边的街景,那星空下小镇的景象,那美丽的麦田。原来梵高笔下的油画和素描,可以用一个故事把它串联起来,让观影者可以走进那画面。使得电影的艺术表现力更强,让观众更好的理解梵高的作品,当然,也许,只是理解电影导演对作品的理解。

其次,对艺术和生命终极意义的探究。一封梵高给他弟弟的信(虽然信寄出时二人都已经相继去世),贯穿了整个电影的始终。主人公借助这封信,以及小镇上不同的人物对凡高的评论,走入了画家的内心世界,他为什么而活着,又为何而死。艺术是他唯一的追求吗,为何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又有极度抑郁症的患者,他的作品却如此的具有蓬勃向上的生命力?引发人们思考。

第三,对残酷的现实社会的反思。我们很多人对画家梵高的死,总是喜欢披上一层浪漫主义的色彩很浓的外衣,也许,他的才华已经耗尽,也许,是因为受不了灵感消失的痛苦而自杀,那是为艺术而死。 这部电影在回忆的环节,用素描的黑色灰色色调告诉我们,完全不是这样。梵高的一生完成了多部作品,但只有一部作品被卖出,他的生活完全靠弟弟接济,他所挚爱的弟弟,在接济他的同时自己也在忍受病痛的折磨。梵高不想成为弟弟一家的拖累,这很可能是他自杀的重要原因。没有含情脉脉的浪漫主义的外衣,只有现实经济生活中的利益得失和天才内心的孤独和失落。特别是片中提到梵高临死前的一句话,“我想这样对大家都好。” 令人扼腕叹息。

图片发自App

人们挚爱的梵高,是天才,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我也临摹过他的素描作品。只能通过这部电影,通过更多的临摹,去更深入的了解他了。

相关文章: 凡高作品临摹

你可能感兴趣的:(走进大师的内心-电影《至爱凡高》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