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自考之路

今天学习群里大家谈起自考的事,勾起了我遥远的回忆——那是我的八年抗战啊,可以写写。

参加自考的初心是要学习自己喜欢的汉语言文学。参加高考时我是理科生,没法报考中文系,上了大学之后曾想了好多办法转系,无奈数学系和中文系实在相隔甚远,未果。直到毕业工作后,才通过自学考试读上了心心念念的“中文系”。

那时候北京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证是北京师范大学签发,北师大里也开办辅导班,都是周末上课,有为期好几个月的“慢班”,也有考前一个月四次的“快班”。我的主要目的是学习,所以很多科目都是上完快班上慢班,到现在都很怀念在北师大上课的日子。

有很多“大课”如古代汉语、现代文学,都在一个被称作“500座”的阶梯教室上,人满满的,去晚了就只能坐在台阶上。冬天还好,只是空气差些,夏天可真热啊,风扇空调根本就没有用,为此我自创了一种“空调”——用大可乐瓶子装满水冻实,周末上课的时候放在脚边,听两节大课没问题。

到现在都记得讲现代文学的刘勇老师那沙哑的声音,“鲁郭矛,巴老曹”,朱自清的散文,徐志摩的诗,真是节节精彩!还有讲民间文学的董晓萍老师,她会真心夸赞自学考生里藏龙卧虎,她说每次在讲神话和传说时都会在听课的人群中找朗读者,我听的那节也不例外,而毛遂自荐到前面朗读的真的是个个都专业得让我震撼!

有一个学期报了四门课,听辅导是同一天,上午两科下午两科,晚上回家的时候发现右胳膊出现肌无力的症状,连书包都拿不动,把自己吓坏了,后来想了半天,明白了——这是因为记了整整一天的笔记呀。

虽说从开始学到拿下学士学位经历了8年,但其实每一科的考试还是挺顺利的,只有《文学概论》考了两次,其余都是一次过。《文学概论》的学习与考试让我深深体会了理科思维与文科思维的不同,我们数学人一贯的“因为所以”在这一科面前遇到了极大的挑战。

之所以历经8年之久,是因为期间结婚、生娃,把学习的进度变慢了。到最后论文答辩的时候,闺女已经会说不少话了。我告诉她我要去北师大做论文答辩,她坐在D先生肚子上问:“大便,就是拉臭臭吗?”

论文答辩也很顺利,因为我的论文是一份关于敖鲁古雅猎民文化的调研报告,老师们都很感兴趣,答辩现场一度变成了我的演讲,论文打分为优秀。我的指导老师后来告诉我说,当年北京市中文自考论文优秀率仅为3%。

中文系毕业的D先生是我自考的神助攻,尤其考现代文学,他居然押对了两道大题!一道关于曹禺,一道关于沈从文。当时正放映一部电视剧《雷雨》,D先生很不屑,说,看把曹禺先生的好东西改成什么样子了,你好好读读曹禺吧!考外国文学的时候工作特别忙,虽然上了北师大的慢班,但考前实在没时间复习,几乎想放弃了,D先生鼓励我,说作品方面我有底子,概念部分他帮我复习,于是就有了8年中最牛的一次复习——《外国文学》共上中下三本,我自己看上册,D先生看中册,遇到他认为重要的概念他读一遍我复述一遍,下册最薄,我自己翻一遍。就这样,用了一个晚上复习,第二天考试,通过。我运气也好,记得最后一道大题考的内容是《悲惨世界》,真是太熟悉了,冉阿让、芳汀、沙威……洋洋洒洒不知写了多少,监考老师站在我旁边一直看一直看。(年轻真好,敢于张嘴就说,提笔就写,现在怕是啥也说不出写不出了……)

八年的自考之路已成美好的回忆,感谢那时的自己,只为一个喜欢就踏踏实实地坚持了八年。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的自考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