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读《资治通鉴》(10)历史在纵横捭阖中激荡

在战国那段纷争的岁月中,苏秦身佩六国相印,公孙衍、张仪“一怒而诸侯惧”,以鬼谷子门徒为翘楚的纵横策士集凭借他们对时局的把握,因势利导,俨然成为了历史进程的操盘手。历史的长河也因纵横捭阖而翻滚、而激荡,泛起了比其他时期更为绚丽的浪花,充分折射出智慧和雄辩的光辉,同时,在那吞噬了一切的湍流中,也被刻上了权谋术数的印记。

对纵横家的要求有一种很合适的评论,现录如下:

合众弱以攻一强,此为纵;事一强以攻诸弱,此为横。前者以连为主,用外交手段联合团结,阳谋多阴谋少;后者以破为主,利用矛盾和利益制造裂痕,是为阴谋多而阳谋少。对纵横谋士的要求:知大局,善揣摩,通辩辞,会机变,全智勇,长谋略,能决断。

记得在我第一次读《资治通鉴》、《战国策》等史书时,很有兴趣的对照了一下苏秦合纵、张仪连横的顺序:苏秦先说燕文公、然后赵侯、韩王、魏王、齐王、楚王,张仪以魏为先,次及于韩、楚、齐、赵、燕,《鬼谷子》开篇就认为:圣人可以明辨万物及其规律,并可据此捭阖达到目的。作为纵横家首先要具备的一条素质就是要识大局,明辨形(现状)与势(发展趋势),两者的顺序虽然因当时的具体状况而有所差别,但是或许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苏秦张仪对时局发展和其中关键国家的定位是基本一致的。而且,苏秦张仪等人者因势利导,以纵横捭阖之术凭三寸之舌令六国反复,其对时局形势的把握、智慧、雄辩以及些许的勇敢的确令人赞叹,我曾翻阅《鬼谷子》一书,书中阐述了各种不战而屈人的纵横方法和言谈技巧(其中,《本经阴符七篇》为道家、阴阳家修身之法门,另作别论),可惜我实在愚钝,文字之后的博大精深非我所能洞晓,因此,不能坚持看完,惭愧!

但是,从流传或者推崇来看,纵横家以及《鬼谷子》的知晓程度远远不及儒家,举一个简单例子就可以明白其差距:《战国策》虽然是史书,其中不乏纵横之术,但是在市面上购买到全本的《战国策》还是很有难度的,问及店员时,他们总会拿出摘录某个典故的破书来(顺便多说一句,我非常讨厌这种消遣故事一般的节选典故汇编书,最大的作用除了哗众取宠之外,恐怕就是引导以讹传讹,割裂历史)。其实,纵横之术是功利的,他并不追求正义或者某种价值,并不把自己的行动放在某种价值的制衡之下,而是积极利用各种手段达到目的,因此,也被贴上了权谋术数的标签。也因此,孟子在批驳张仪、公孙衍是否堪称为大丈夫时说:“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不过,既然是权谋术数,就如利器一样,发挥决定作用的并不是利器本身,而是取决于利器掌握在谁的手中。这也就是扬雄诟病苏张而褒扬子贡的原因吧。

补记:

我们常用头悬梁锥刺股来比喻读书勤奋,锥刺股就是来源于苏秦,苏秦起初受挫后备受各界白眼,家人的鄙夷态度深深刺伤了苏秦,苏秦因此发奋读书,欲睡就拿锥子扎大腿,最后终于身佩六国相印,名扬天下。在我们这个失去了共同的价值信仰的浮躁社会,这一点的确是需要我们学习的,特此补录。

你可能感兴趣的:(闲读《资治通鉴》(10)历史在纵横捭阖中激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