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办公

办公,办公室,办公桌,办公椅,会议室,投影,电话,书架,档案柜……一提到办公,这些就闪现在我的眼前,随带着些许焦虑。其实,办公室,办公用品之类,都是我们身体-原始基本工具的早期延伸。那时候,我们大部分办公内容的需求都是需要集中在一起,用桌子承载用品去帮助我们完成任务。但是随着移动互联,远程协作,智能设备等产品的升级,办公室成了限制我们身体和大脑的枷锁。如何升级既有的办公方式,用品,地点等,成了一种刚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但是,如同一些例子,如早期触摸屏手机或者平板一样,那时候他们的主人想着升级的方式是简单的照搬和改造,只是把当时的手机和电脑简单加上了触摸屏。结果,就是一场失败。同样,升级办公用品,环境,方式,绝对不能简单的用“办公用品+智能”或者“互联网+办公”去实现。我们需要从头开始,找出这些工具的背后的故事和他们的使命。然后再考虑如何运用新技术去解决那些藏在背后的人的真实需求。

比如,智能办公桌。你简单的把办公桌加上一台安卓盒子,把手机上功能都加桌子上,就认为会有人买单?简单的堆积功能,无论如何也无法对抗大家的习惯。以及发展了许多年已经非常成熟的办公桌产业。要达到相同的质量水平,你的成本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就无法赚钱。

而我想的是,办公桌原来的使命是什么?其中重要功能之一是摆放办公用品帮助人完成任务的。而现在,办公室里的人对桌子有什么诉求了呢?为了健康,桌子需要升降;为了眼睛,桌子需要无闪烁光源;为了移动轻便方便随时改变团队组合,需要能对桌子形状进行变形,及可移动。老板们对员工的桌子有什么新诉求呢?希望的是资源共享,节省,易清洁打理,不易损坏,可管控,最好知道桌子(人)在哪儿。。

接下来,细分这些诉求,针对不同需求排优先级,然后是看技术实现及难度。

我发现,智能化,是经历了一些过程后的必然产物。但是实现智能化,前面的经历是基础。而我们实现智能化的时候,可以想着遵循这一个过程规律,帮助我们去理顺落地的方案。

从最早提出的信息化,是打破了信息的壁垒和不对称性,建立了信息共享的基础平台。然后是数字化,统一了数据格式,让数据能在共享平台中流动起来,从而被共享。有了数字化,才在虚拟世界中建立了实体模型,打通了两个世界的壁垒。有了这两个基础,智能化才能有效去实现,对于数据的智能分析和整理,更好的为人提供服务帮助。

再拿办公桌举例。首先,需要建立信息化。就是建立一个桌子的控制核,然后把桌子的功能都加入控制核心中。然后,把各个功能细分到实体组件上,为每个实体组件定义数字话控制范围。最简单的,桌子的长宽高可以被调节,范围是多少?桌子的网络接口,电源接口的标志位等。把桌子的物理特性都转化成数字模型,搭建起来。再然后,把所有的数字节点都连入控制核心。

最后,把所有的桌子的控制核心都连到一个云上。这就是办公智能云了。

这时候,才是导入智能化技术的时候。比如,桌子的高低调整可以带记忆功能,识别不同使用者自动调整到使用者原来的设定。至于怎么实现,越简洁越好。别把这么简单的数据存储也放云上……,只要定义好接口允许接入云端作保存就行。

智能化产品和产品智能化是不同的。但是规律不变。开放,数字化,物联网架构,区域链,这些技术都可供我们使用。但是,你的思路调整对了么?

你可能感兴趣的:(智能办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