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城怀古:曾主讲端溪、越华、粤秀书院的鱼山先生

   

    《宋城怀古·人物春秋》:

      壮族奇才冯敏昌

      冯敏昌(1747-1807),清代著名的学者。字伯求,又字伯子,号鱼山,学者称其为鱼山先生。壮族,钦州府(今广西钦州市)人。乾隆三十五年(1770),考中举人。乾隆四十三年(1778),考取第二甲第二十五名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乾隆四十五年(1780),迁翰林院编修。翌年,参与纂修《四库全书》,历时三年。乾隆四十九年(1784),任会试同考官。翌年,改户部主事。乾隆五十八年(1793),任刑部河南司主事。

   

冯敏昌雕塑

      嘉庆四年(1799)二月,冯敏昌主讲肇庆府端溪书院。他注重言传身教,严治学,醉心教育,极大地推动了当地教育事业的发展。

    “德”与“オ”相比,孰先孰后,孰重孰轻?冯敏昌亳不犹豫地认为:以“德”为先。欲做事,需先做人;不能做人,不能做好人,也就不能做好事,更不能做大事。所谓学“做人”,就是将徳行摆在学习的首位,学做有道徳之人,学做讲诚信之人。为此,冯敏昌将如何做人的问题作为端溪书院立学兴教的根本目标。

      冯敏昌主讲端溪书院期间,首推德化教育,以德育统帅智育。他在《好德堂记》中云:“今夫书院之设,所以育オ,尤以蓄德为先。士苟有才无德,则亦无足观矣。”他还认为:“士人读书,先宜洗心向善;敦本力行,以为四民之表率。”

      为了改变诸生的思想,树立良好的学风,冯敏昌制定了《端溪书院学规》:

    正学宜先讲,品行宜先教,

    义利宜先辨,礼文宜先习,

    五经宜背诵,书理宜疏通,

    史事宜约观,文体宜先正,

    诗赋宜究心,书艺宜用功,

    诸书宜兼及,训诂宜先通,

    课程宜各立,应课宜自勉,

    出入宜节少,非事宜力戒。

上图取摄于清·彭辂《诗义堂集》,彭辂与冯鱼山乃同出师门·范家相、在京同修《四库全书》

    《端溪书院学规》十六条的制定,充分体现了冯敏昌的教学目标、原则、内容和方法,以及管理措施、惩奖制度等教学理念。

      在教学上,冯敏昌为人师表,言传身教,诲人不倦,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他主张“圣贤学问”,必须讲求事功;着力奉行“崇实戒虚”的精神,唯恐时文制艺和空谈心性之学贻误诸生。“谈艺之余,作《七经》解说、《四书》讲义,并刻端溪课艺。⋯⋯以及古今文赋、诗选十余种,日夜与诸生口讲、手书。”

冯敏昌端砚

      冯敏昌的嘉言懿行,深深地打动了莘莘学子,受到他们的尊敬与爱戴,以及地方官绅、士民的敬重与礼遇。在端溪书院里,常常呈现出“师弟爱悦不啻父子,竟多有不忍离归度岁者”的景象。

      冯敏昌离开端溪书院,前往广州府粤秀书院任主讲,肇庆府府城的士民摆了数十桌酒席为他饯行,“相连十里,市为之罢”,“各以诗饯送者二百余篇”。

现在的广州粤秀书院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中国文人所追求的目标。冯敏昌生性不羁,好游名山大川,穷探奇险,广交名士,且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和怀古诗。

    《清史稿・文苑二・冯敏昌传》云:“平生足迹半天下,尝登岱,题名绝壁;游庐阜,观瀑布;抵华岳,攀铁纤,跻峒峡。在河阳时,亲历王屋、太行诸山。又以北岳去孟县不千里,骑骏马直造曲阳飞石之巅,穷雁门、长城而返。最后宿南岳庙,升祝融峰,观云海。其悱侧之情,旷逸之抱,一寓于诗。”

      至今,七星岩风景名胜区摩崖石刻还保存着“冯敏昌题咏《七星岩五首》”石刻,详尽地描写了七星岩全景和石室洞、莲花洞、玉屏岩等景致。

      “冯敏昌题咏《七星岩五首》”石刻位于石室岩下的莲花洞璇现台石壁左上侧,镌刻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石刻高0.52米、宽1.2米,小楷。

石室中冯敏昌题咏《七星岩五首》石刻

    原文如下:

                  七星岩五首

      层城凌元天,高可见列星。斗星堕精液,环列正如屏。苍苍七岩开,各各标其形。厥阵回长蛇,又若轰连霆。峨冠耸正方,高屋建重瓴。斗魁曰崧台,帝觞百神灵。绝奇尤斗构,轩然紫微庭。谁令银汉回,洗出层崖青。岂知尺寸质,内照咸荧荧。是为碧琳腴,往往飞仙铭。重闻沥湖波,倒浸涵珑玲。恍惚三神山,风引来南溟。沧海忽桑田,何由验前经。 且看平地势,尚欲横青冥。

      铁壁深千寻,云门研百丈。门前北海记,快读神仙王。景福书者谁,擘窠郁相向。宋元盛题识,崖高渐难傍。扣历更行行,穹窿忽天放。云构拟宫庭,羽卫罗旗仗。拊阍心踊跃,排阊精詄宕。噌吰听鼓钟,翔舞见狮象。大声发爆竹,地轴伊摇荡。阴洞殊懔粟,炳烛观龙藏。石床睹蜿蜒,神渊昧深广。回登璇玑台,日月俨弦望。华盖杂花葩,卫此仁慈相。一线看天门,岩后白云涨。

      忆昔登太华,莲峰历孱颜。一出南天门,手开青云关。峰背朝元洞,觌面三公山。下俯五千仞,荒忽非人寰。今兹睹线天,窘步仍险艰。亦复豁然开,还如放笼鹇。右转得嵁岩,钟乳垂斕瑸。其洞名莲花,已若窥一斑。何人作层轩,正当洞中间。阑前堕三峰,仍然缀云鬟。奇哉此登临,前游未吾悭。泚笔题梦华,凝神藉余闲。(余题此轩为梦华)同游挈壶榼,坐饮益难还。笑指山桃红,去去重来攀。

      峰奔脉不连,厓断势逾峭。玉屏睹侧立,云蹬绝窈窕。後缘穷秋毫,鱼贯出奥穾。峡峻耸千尺,台方舒一啸。忽然来天风,俯听非众窍。石门女萝幽,山鬼媚余笑。遂入衔珠径,何如蚁穿巧。林端牂牁来,绝顶凤凰叫。重扃启羚峡,千里归一照。小憩忆前游,斯时尚年少(余壬午岁来游时,年始十六耳)。故物今何有,碎石眼未觉。天地一指马,光阴百熠耀。谁明昭氏琴,更把任公钓。企彼仁者心,还从性所乐。

      山游屡改辙,问路先僧迦。最后指仙峰,行寻日将斜。峰形苦笋苞,微开半谽谺。洞门仅通人,匍伏入如蛇。丹光灿红云,蝙蝠腾白鸦。云何洞出米,米尺人思家。一笑舍之归,归途杂歌哗。仍余数小岩,未到徒咨嗟。重嗟此僻地,选胜宜摛华。北王与南朱,五言最甚夸(谓阮亭、竹坨两先生诗)。后来复可道,征实思搜爬。稍复追亡逋,未能工补苴。山灵欲笑人,里曲空呕哑。何人奏钓天,不用筝琵琶。

      冯敏昌(印)。

      嘉庆五年岁在庚中季春上院,钦州冯敏昌伯子甫稿。

      嘉庆十二年岁丁卯仲春,受业何元、冯经扬敬摹上石。

      邑人梁琨镌。冯伯子(印),大都史官(印)

冯鱼山先生画作

      冯敏昌所作《七星岩五首》,与唐代书法家李邕撰《端州石室记》和清代著名诗人、书画家黎简撰《南服陨石》,并称“七星岩摩崖石刻诗词三绝”。

      冯敏昌赋诗《嵩台》,浩然之气充溢胸中。该诗题曰“嵩台”,非写嵩台,而是伫立于嵩合,纵目四望,境界壮阔。诗云:

      天水茫茫合,牂牁千里来。

      苍然留远影,晚色下山隈。

      缥缈城钟出,嵯峨羚峡开。

      长风吹不极,人立古嵩台。

      冯敏昌乘舟游览羚羊峡后,写下《羚羊峡》诗。文人墨客笔下的羚羊峡,多是山险流急。而他描写羚羊峡则是另一种境界,即烟雨苍苍、一片凄凉的景象。

肇庆羚羊峡

诗云:

      羚羊峡前水渺茫,羚羊峡口烟苍苍。

      一处猿声一峰雨,随意客船山寺傍。

      冯敏昌的《耕研图为龚京简庵骖文》诗,借古喻今,表达赞讽之情。诗云:

    包公昔日官端州,归时一研中法投。

    守土官清固当尔,岂有人生可无此?

      诗中所说“龚骖文”(1731-1803),字熙上,号简庵,肇庆府高要县附城(今肇庆市端州区正西路)人。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考中举人。次年,参加殿试,考取第三甲第五十ー名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迁輸林院检讨,“大考”改补贵州司主政。授礼部主客司郎中,擢江西道监察御史,累官至通政司副使、光禄寺寺卿、宗人府府丞。

      在诗歌创作上,冯敏昌学于唐代文学家韩愈、北宋诗人黄庭坚,且追上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贯综诸家,俨然为一大宗,在岭南诗坛具有较大的影响。

      冯敏昌遵循儒家传统,善学广博,善思自成,继承了岭南诗歌传统的雄直之气。他的诗歌各体兼备,尤其擅长七古,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即阔大、深邃、苍劲。他与广州府顺德县张锦芳、胡亦常齐名,并称“岭南三子”。

      冯敏昌一生的诗作有两千余首,力健气豪,沉郁苍厚。文著有两百多篇,真实地记录了自己一生的经历、交往和事业,以及理想、抱负和追求,感情深沉真挚,语言畅达,令人回味。

      冯敏昌著有《小罗浮草堂诗集》、《小罗浮草堂文集》、《岭南感旧录》、《笃志堂文抄》、《师友渊源集》、《华山小志》、《河阳金石录》等,还纂修《孟县志》、《广东通志》等多种志书,共有两百多万字。

      冯敏昌的书法造诣深厚,楷、行、草、隶四体皆精,时人评其“行精于楷,草精于行,隶体和草体,各推独到。”其楷体苍劲古朴,豪迈爽利,却又不失内在的温醇秀颖之韵。作品间,“恂恂有儒者之风”。草书更是笔走龙蛇,每每作书,挥笔直下,势若飞流,六七字间,一笔而成。其书,挥笔直下,势若飞流,六七字间,一笔而成。其间,轻重跌宕,映带相连,舒卷自如,极尽山川自然之妙,大有云卷云舒之姿。所书《书院揭示墨迹卷》,便是反映这一风格与特征的佳作清代著名学者、金石书画名家钱泳评价冯敏昌“先生之学,经经纬史,而诗歌、古文、金石、书画亦靡不贯综。”(《履园从话・丛话六・耆旧・鱼山比部》)

      在《岭南群雅初集》一书中,清代岭南著名诗人刘彬华对冯敏昌及其诗作推崇备至:“鱼山先生性笃孝友,学务力行,道德粹然,为人伦模范,非特以诗传。而诗笔雄深雅健,实足笼罩一切,巍然为岭南一大宗。盖其天资既超,又沉酣古籍,穿穴百家,由昌黎、苏黄上窥李杜堂奥,乃自具鉴冶,独开生面。其才富而气盛,其声正以大,其骨苍以劲。”

      嘉庆十二年(1807),冯敏昌病逝于广州府粤秀书院。嘉庆十四年(1809),造授奉政大夫,入祀乡贤祠。

清诗人彭辂·《鱼山先生挽诗四首》


冯敏昌的夫妻合葬墓(钦州大寺望海岭)

你可能感兴趣的:(宋城怀古:曾主讲端溪、越华、粤秀书院的鱼山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