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言】拂拂面红如著酒

渔家傲


周邦彦


灰暖香融销永昼。蒲萄架上春藤秀。

曲角栏干群雀斗。

清明后。风梳万缕亭前柳。


日照钗梁光欲溜。循阶竹粉沾衣袖。

拂拂面红如著酒。

沉吟久。昨宵正是来时候。


赏读

        今日晴好,换上旗袍出门,晨间凉意还是有些让人蹙眉,但太清楚雾山这座城市性子是如何的两极,说不准儿午间就得火辣辣的磨人。翻到周的这首词作,定睛一看,挺讨喜的,可人句子很有几句,便挪不动也不挪了。

        上片开篇“灰暖香融销永昼”,写到屋里香炉中香灰还暖,而香气融在空气里,白昼时光逐渐流逝。这看得出环境是很不错的,应是哪家姑娘闺房,条件也还不错,能在家里燃香的,自然并不困窘。

        接下来一句则写“葡萄架上春藤秀”,泄漏出时令,应当是春夏之交。问我何以得知?一是后头写“清明后”应证了猜测,一是年少时家中阳台种了两株葡萄,葡萄到春夏之交叶片青青,正如词人写得那样是“春藤秀”,这形容生动而美丽,足可见词人对于事物的观察力和表现力。

        再写“曲角栏干群雀斗”,鸟雀也挤在一块热闹得不行,说到这里,叫人想起周在一首《苏幕遮》里写:燎沉香,消溽暑。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异曲同工,情景颇通。个人倒是见过鸟雀啾鸣,挂在故乡景里老家旁的毛竹尖儿上,晃荡着欢声笑语;还有身在雾山,人坐在小书房里,听见窗外叽叽喳喳的鸟叫······


        对于生活的体验,当下与古时固然已很不同,但也还有一部分是为古人与我们今人所共享的。说起这个,苏轼先生那句“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显得格外富含哲理。

        写过了葡萄藤、群雀斗,上片到收尾时,终于是点出一句“清明后”,然后继续写景,以一句“风梳万缕亭前柳”作结。一个“梳”字,显示出风的温柔和煦,而柳呢?则以“万缕”来形容之,不知这里头有多少夸张的成分,但可窥见柳丝随风摇荡之盛,想来应是迷人眼的。

        年少见的柳树很少,直至去到薇园念大学时,在鉴湖旁见了一溜儿柳树垂垂,才知原来柳树长这样呐。年幼在景里山中一口老井旁也见过颗老柳树的,粗粗大大抱不住,然而它不知为何死去了,后来老井也干枯了。

        下片则写人事。一开篇所给的便是一幅光华流转的画面——日照钗梁光欲溜。日光照在发钗上,流光溢彩。这应当是有些晃人眼的。而接下来,写那姑娘循着台阶走路,浑然不顾竹粉沾污衣袖,而她面容红晕宛如醉酒。沉吟良久,原来是因为昨夜正好与情人相会。

        想来下片内容才是词人想要重点表达的内容吧。个人尝试删掉上片,只留下片,发现依旧是美妙的,但显急促,失了婉约流丽。而如果是删去下片只留上片,则又让词没有经久耐读可咀嚼的滋味。故此,上下片的衔接呼应是很紧的,缺一不可。而这上下片的内容则交融成了一卷美人春景图画。也不知道那位画家已描绘出了这样的作品呢?有机会的话,想要寻一寻。

        然而叫人怅惘的是——去哪寻到这样一位美人呢?


二〇〇四一四

文字来于原创

配图源自花瓣

你可能感兴趣的:(【锦言】拂拂面红如著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