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十大丞相,你觉得都有谁?

丞相,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辅佐皇帝处理军政要务的百官之首。丞相权利之大,时常威胁到君权。所以,从丞相诞生之日起,君相权的博弈始终存在。即使朱元璋废除丞相之名,后世依旧会涌现出有丞相之实的权臣。

历史上,能坐上丞相的位置,往往非平庸之辈,只不过有的名垂千古,有的遗臭万年。

一,聪敏一世,糊涂一时的李斯

李斯原本是微末小吏,后拜荀子为师,学成后去秦国工作。在秦国,李斯开始大展宏图,协助秦始皇兼并六国。秦国统一天下后,李斯成为丞相,他主张废分封,行郡县,建立中央集权制度。这套制度吸取了周王朝的教训,避免了诸侯国的混战,在当时有进步意义。

在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文字等方面,李斯同样功不可没。秦始皇去世后,李斯伙同赵高发动“沙丘之变”,拥立胡亥。最后,李斯在权斗中败给赵高,被灭三族。

二,指鹿为马的赵高

赵高出生卑微,但精通秦国律法,又会察言观色,很快受到秦始皇的赏识。秦始皇去世后,赵高开始崭露头角。他先篡改遗诏,逼迫扶苏自杀,立胡亥为帝。然后又用计扳倒李斯,接替秦国丞相。

小人得志变猖狂,赵高当丞相后也不例外。为了大权独揽,赵高陷害忠良,排除异己,还导演一出指鹿为马。秦国在他的治理下,风雨飘摇,各地揭竿而起。天欲让其亡,必先让其狂,赵高连秦二世也杀害了。最后,赵高被在扶持的子婴杀害。赵高是历史上唯一名正言顺的宦官丞相,开了宦官专权的先河。他倒行逆施的行为加速了秦国的灭亡,也导致自己的覆灭。

三,西汉开国功臣——萧何

萧何年轻时是沛县的主吏掾,后追随刘邦起义。刘邦攻克咸阳后,其他人都紫醉金迷,只有萧何头脑冷静,赶紧接管了秦国的藏书、法令、地图、户籍,为以后的楚汉之争与规则制定打下基础。刘邦与项羽交战时,萧何坐镇关中,让前线的粮草源源不绝。刘邦能建立大汉帝国,萧何居功至伟,后又协助刘邦铲除异性王,还制定著名的《九章律》。

四,不求闻达于诸侯的诸葛亮

诸葛亮少年时就自比管仲乐毅,提出的《隆中对》方案被刘备所采纳,出仕后把刘备的事业推向一个高峰。年纪轻轻,卧龙就出使东吴,联吴抗曹。

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后,诸葛亮被任命为丞相。刘禅继位后,诸葛亮擒孟获,出祁山,北伐中原。因实力差距,每次都无功而返,最后病逝五丈原。诸葛亮用自己的一生在践行一个“忠”字,即使后来大权独揽也没有为自己谋一份福利、生一点异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了后世臣子的榜样。

五,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

曹操文能吟诗作赋,武能行军打仗,是历史上为数不多的文武双全之人。年轻时,曹操对汉朝抱有一丝希望,后因看透朝廷的黑暗对汉朝失望透顶。在黄巾起义中,曹操开始崛起,逐渐成了一方诸侯。在兼并战中,曹操灭掉袁术、吕布、袁绍等势力,统一北方,为魏国的建立打下基础。兵败赤壁,让其统一事业受阻。政治上,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经济上,实行屯田制,发展生产。

曹操是旧秩序的破坏者,也是新秩序的开创者。

六,财政专家——杨炎

唐朝经过安史之乱,原有的财政制度——租庸调制难以为继。杨炎被唐德宗启用后,迅速在全国推行两税法。两税法的实施,不仅在当时收到成效,增加财政收入;在历史上,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以人丁为征收依据的税制逐渐扭转为按资产和田亩征收,便利了收税程序,抑制了贫富不均的现象。

七,改革家——王安石

王安石有出色的文学才华,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也是一位有才能、有魄力的改革家。1070年,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在全国推行“新法”。财政上:均输法、青亩法、方田均税法、免役法等;军事上:保马法、保甲法、置将法等;科举上:废除诗赋取士,改为考察读书人对《春秋》的熟练度,并实行太学三舍法制度。

王安石的变法,抑制豪强的壮大,减轻普通百姓的负担,一定程度上改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

八,辽国于越——耶律屋质

大辽刚刚建国的几十年,政权不稳定,尤其是皇权更替时,总会发生内斗。在这期间,有一个人每次都能横空出世,保持局面平稳。他就是耶律屋质,契丹皇室宗亲,辽国的五朝元老,拥立过辽世宗和辽穆宗。

耶律屋质能征善战,多次击退宋兵的进攻。不管对内还是对外,耶律屋质如同辽国的定海神针。

九,元朝“贤相”——脱脱帖木儿

脱脱是《辽史》、《宋史》、《金史》的主编,看上去更像是一位知识分子。当了丞相后的脱脱,发行新钞票“至正交钞”,重拾了元朝的政府信用;治理黄河水患,解决了灾民的安置问题,被老百姓赞为“贤相”。

十,万历首辅张居正

在明神宗时期,张居正先丈量全国土地,然后推行“一条鞭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次税制改革,简化手续,将实物征收改为货币征收,确立了银本位制度。既减轻了普通人负担,也增加财政收入。张居正一改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反对征收商人重税,这些做法为明末资本主义萌芽诞生创造了商业环境。

在对外的军事上,张居正支持戚继光抗倭。张居正执政的十年,大权独揽,完全架空年幼的宋神宗,君相之间已经由合作转变为对立。所以,张居正去世后,宋神宗秋后算账。

丞相会做人,懂得收敛自己,相权就是军权的补充,君臣之间能够和谐相处;丞相飞扬跋扈,相权就是军权的威胁,君相之间必有一伤。

第二种版本

1,吕不韦

吕不韦之所以入列,关键是因为他所编著的《吕氏春秋》——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融合不同流派思想(兼儒墨、合名法)、首次探索大一统治国模式(秦始皇建立秦国后,也部分采纳了《吕氏春秋》中的“行秦法,兼王道”的治理模式)。

2,李斯

作为2000年帝制大一统框架的设计者,李斯有什么理由不入列呢?另外李斯著名的皇帝管理大臣方法:督责之术,也是2000年帝制中皇帝经常使用的基本管理方法。大一统框架提供了帝国的架构形态,督责之术提供了帝国治理的实现方法,这就是李斯的贡献。

3,萧何

萧何最大的功绩就在于:汉承秦制。秦朝虽然在名义上被推翻了,但秦法基本上流传下来,从西汉到东汉,直到三国两晋时期才开始慢慢因为五胡的进入而被改变。秦朝是灭亡了,但秦法依然流传,这就是萧何的功绩。

4,李林甫

虽然李林甫因为和唐肃宗不和而黑为以口蜜腹剑的坏名声(哪个丞相不权斗,只不过李林甫能力更强而已),但李林甫的一个建议道出了唐朝藩镇割据、宋明军事无能的本质:“文士为将,怯当矢石,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善战有勇,寒族即无党援。”

唐玄宗采纳了李林甫的这条建议,重用安禄山、史思明等胡人、寒族来对抗世族,但因为没有处理好胡人、寒族和世族两大派系(表现为安禄山和杨国忠的争斗)的利益平衡而导致安史之乱,出现藩镇割据。宋朝、明朝吸取唐朝教训,拒绝采纳李林甫的建议,坚持用文人领兵,结果是:北宋打不过契丹、西夏,南宋打不过金朝、蒙古,明朝对蒙古无可奈何,对满洲是步步后退。

用文人打不过,但是忠诚不会谋反;用胡人、寒族打得过,但会谋反——这就是李林甫以这条建议在历史上的贡献。

5,杨炎

杨炎的两税法,一改实物税收为金钱税收,改变自古以来以人口为税基的人丁税传统,为以土地、财产为税基的资产税传统,促进了商品社会的出现和发展。两税法,让帝国社会从实物社会转型为商品社会,这就是杨炎的贡献。

6,王安石

王安石的熙宁变法,一改西汉以来所形成的定性不定量管理惯例,重回秦朝法治时期的技术流派。王安石注重定量,重回秦国商鞅变法之后的量化管理模式,重视理财技术在财政危机中的解决作用。“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王安石作为量化管理的技术流,和商鞅(商鞅没有任职丞相,所以不能列入)一样成为中国历史上独特的亮点!

7,司马光

司马光以守旧派形象出现在教科书里,但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典型的渐进改革派。在改革人选上,坚持渐进改革的司马光,比起激进改革的王安石,更合适,更足有效果。激进改革从来只能在小国或无历史负担的国家进行,大国或具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只能选择渐进改革。英国是渐进改革的典型,法国、德国、大清都是激进改革失败的代表;秦国的商鞅变法、日本的明治维新,都是小国激进改革的典型。

因此,作为历史上为数不多具有清醒认识的渐进改革代表司马光,难能可贵。司马光的渐进改革+王安石的技术流派,就是最佳组合!只是北宋走偏了,让熙宁变法流产。

8,蔡京

贪官蔡京,最大的功绩是创立了元明清都在沿用的茶引法、盐引法,保障了帝国在茶叶贸易、食盐贸易上获取了最大的利益,改变帝国财政仅仅依靠农民田赋的传统。

9,阿合台

出生于今天乌兹别克斯坦的色目人阿合台是元朝时著名的理财专家,但阿合台能够入列并非因此,而是他在面对忽必烈质疑他都选用自己人时的一句话:“事无大小,皆委之臣,所用之人,臣宜自择。”今天的美国总统,内阁首相、内阁总理,采用的都是阿合台的这个建议。这就是阿合台能够入选的资格。中国历史上,似乎没有一个人敢如此直白的说出浅显的施政道理,也没有一个丞相或者和丞相类似的最高文官首领能够说出或者实行选用自己信任之人为职。

所谓的举贤不避亲,只有1、2个人选而已,不能和阿合台大量任用亲信之人的组阁相比。

10,最后一名,暂时想不出,大家说说。

第三个版本

一,周公旦

周公旦是周武王的弟弟,辅佐周武王成功讨伐商纣王,周武王在灭掉商朝的后不久就去世了,周公旦作为周武王的弟弟,在周武王年幼的儿子周成王亲政前,代为摄政,实际上周公旦起的就是后世的丞相作用。

况且当时周公旦的官职叫辅相,差不多就是丞相的意思,周公旦在位摄政七年时间,制定了一系列用以维护周王朝的典章制度,比如宗法制、嫡长子继承制、礼乐制度、分封制等等,这些制度的制订让周王朝正式进入文明的礼乐社会。

周公旦制定的一系列制度统称为周礼,是周朝统治的根基,这些制度影响了后世数千年的华夏社会,直到春秋晚期礼乐崩坏,周礼才开始走向衰弱,周朝也就逐渐走向灭亡,而作为周礼的总设计师,周公旦在整个周朝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绝对称得上千古名相。

二,管仲

管仲是春秋早期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任霸主的名相,管仲与齐桓公是历史上最为合谐的君臣组之一, 管仲最初辅佐的是齐桓公的政敌公子纠,公子纠争位失败被杀,管仲也四处逃亡,但齐桓公在鲍叔臣的举荐下,不计前嫌任用管仲为相。管仲在辅佐齐桓公称霸期间,为齐国的强盛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管仲是法家人物,治理齐国也是采用法家的一套理论,可以说管仲是法家最早的改革家之一。

管仲对齐国进行了大张棋鼓的改革,将整个齐国分为21个乡,并将士、农、工、商各种职业细分到每个具体的乡,进行合理分工,这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关于乡的记载了,管仲还将国都之外的所有地区分为5属,设置5大夫管理,加强行政管理,这也成为齐国历史上的标准制度,齐国直到灭亡,还是采用管仲的这一套管理办法。

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还提出历史有名的政治口号“尊王攘夷”,作为周天子管理职能衰退后维护周朝统治的唯一切实可行的政治制度,管仲在春秋时期的影响力无人能及。

三,吕不韦

吕不韦是一个传奇,是一个从地位卑贱的商人到地位尊崇的相国转变的传奇,吕不韦以商人敏锐、冒险、长远的眼光,通过一系列的运作,成功将秦始皇的父亲子楚推了秦国太子的位子,这简单就是神话。

正是因为吕不韦将子楚推上秦国国君之位,才有了后来的秦始皇统一天下,可以说吕不韦居功至奇,吕不韦除了从商厉害,而且从政也轻车熟路,吕不韦在秦国当了十几年的国相,为秦国的强大及后来的秦始皇统一天下打下了基础。吕不韦还编写了《吕氏春秋》这部奇书,声称天下人如果能改变一个字,奖励千金,这也就是一字千金这个典故的由来。

吕不韦因为嫪毐集团谋反事件受到牵连,被贬官流放,在流放途中吕不韦自杀而亡。

四,李斯

李斯是秦始皇时期的丞相,辅佐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名相。李斯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从最初吕不韦的门客一跃成为后来大秦帝国的丞相,也算是一个寒门也贵子的典范,同时李斯也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李斯的小篆写得非常漂亮,李斯所作的《仓颉篇》七章是秦朝供人临摹的学习课本,李斯的《谏逐客书》因为文笔流畅,辞藻华丽,成为历史很有名的一篇文章,李斯是坚决拥立秦始皇采用郡县制为数不多的官吏之一,秦国大部分的法律制度,都有李斯的参与制订。李斯因为参与了沙丘政变,与赵高、胡亥合流,之后在政治斗争中失败,输给了赵高,被赵高诬陷,从而被腰斩于咸阳。

五,萧何

萧何是西汉开国名相,辅佐刘邦从一县之吏成为一国之相,刘邦曾经说过:守卫国家,安抚百姓,提供军饷,使运粮的道路畅通,我不如萧何。刘邦在统一天下之后,将萧何定为第一功臣,可见刘邦对萧何的看重。

萧何在刘邦整个反秦战争和楚汉战争中,都是在后方默默守护,提供各种资源,管理内政,几乎掌控了刘邦全部的根据地,刘邦在前线即使打得全军覆没,也都是萧何在后方为刘邦提供了一切,正是因为萧何的鼎力支持,刘邦才最终在战争中胜出。

萧何作为西汉第一名相,不仅为刘邦提供了后勤保证,而且为西汉制定了大量的制度,所谓的汉承秦制基本上就是萧何的功劳,刘邦作为第一个进入咸阳的诸侯,萧何做的第一件事就收集秦朝的文献资料、户口帐本、山川地图,以备将来之用,正是因为萧何所做的一切,刘邦才能从天下的形势如此熟悉,才能最终胜出。

六,曹操

曹操是自汉武帝废除丞相制度后,两汉首个恢复丞相制度的第一人,曹操以官宦之后,在东汉末年的乱世之中,仅用了二十年时间,就统一了整个北方,虽然曹操没能统一天下,但曹操在当时确实属于雄才大略的存在。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曹操能够脱颖而出,不得不说曹操是一个非常有能力,有手腕的人,在成功“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利用天子的名声发号施令,最终建立了三国最强大的曹魏政权。

虽然曹操恢复丞相制度是夺权的表现,但整个曹操政权的每一块土地都是曹操用武力和智力打下来的,曹操本质上不是一个纂位者,而是一个创业者。

七,诸葛亮

历史上有名的千古一相诸葛亮,是三国时期刘备建立的蜀汉政权的丞相,诸葛亮之所以出名,是因为他在历史上的形象是绝对的正面典型,既是忠心的正面教材,也是鞠躬尽瘁的正面典型。

诸葛亮的诸多事迹历来为人所称颂,比如他受刘备托孤,呕心沥血地为了蜀汉政权奉献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最终死在了北伐的战场上,诸葛亮虽手握大权,却没有传承权力,诸葛亮虽身居高位,却没有以权谋私,诸葛亮虽权倾朝野,却没有独断专行,诸葛亮虽五次北伐,却没有穷兵黩武。

诸葛亮是一个完美的人,是中国历史上最完美的丞相,无论是才能,还是人品,又或者是忠心程度,都堪称是丞相中的典范。

八,魏征

魏征是唐太宗李世民时期的宰相,类似于丞相,以直言敢谏出名,唐太宗所创立的“贞观之治”有一半的功劳是魏征的。唐太宗李世民是历史上有名的贤君,正所谓贤君才能听取正确的谏言,也只有在贤君手下才能产生正直不阿的官吏,魏征能够坚持自己的原则和观点,给予李世民正确的意见,并且从来不担心自己因为劝谏皇帝而产生不安。

封建社会的皇权是至高无上的,尤其到了汉之后的朝代更是如此,皇帝的身边总是一帮阿谀奉承的人,但魏征却是一个非常的另类存在,成为贞观之治的照妖镜一般,形成了一股清明的政治。

九,王安石

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在宋神宗时期,王安石被拜为相,开始主持北宋时期的熙宁变法,也称为王安石变法,意图改变北宋的现行状态,实行富国强兵的道路。

王安石的亲法涉及到国家的各个方面,比如财政、科举、军事等等,由于新法得罪了守旧势力,再加上皇帝的意志不坚定,守旧势力的反扑,新法仅维持几年就失败了。虽然变法失败,但王安石只是被罢官,没有遭到残酷的政治迫害。

同时,王安石还是同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有不少诗歌、词、散文流传后世。

十,张居正

张居正是明朝万历皇帝的首辅,相当于丞相,张居正在成为首辅之后对明朝进行了十年时间的执政,是明朝中后期发展的黄金时期,是明朝的回光反照,也是明朝中后期最辉煌的历史。

张居正执政期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改革财税、增加收入、整顿吏治、加强国防军事,使明朝中后期的国力进入了一个全新时期。由于张居正清正严明,又是万历皇帝的老师,对万历皇帝管理过于严格,受到万历皇帝的猜忌,张居正去世后,被万历皇帝清算,抄家。

第四个版本

1,伊尹

伊尹是商朝初年著名政治家、开国功臣,曾经辅佐商汤建立商朝。此外伊尹也被称为中国厨神。伊尹曾经辅佐过商汤、外丙、仲壬、太甲和沃丁五代商君。传说,太甲即位之初非常不上道。伊尹和大臣们流放了太甲,太甲悔悟之后才得以复位。伊尹辅佐五代商王期间,积极整顿吏治,体察国内经济民生,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推动商朝经济发展。伊尹为商朝初年的繁荣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2,周公

周公辅政的故事已经深入每一位中国人内心。周公曾经辅佐周武王平定商朝,为西周的建立立下汗马功劳。周武王去世以后,周公辅佐年幼的成王,开始周公辅政的七年。周公辅政七年被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周公辅政期间,完善了西周的各项基本政策。

比如,周公完善宗法制度、封邦建国制度、嫡长子继承制度以及经济上面的井田制度等。在周公的辅佐下,周朝经济、国力进一步提高,为日后的“成康之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周朝八百年江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周成王成年之后,周公主动还政给周成王。

3,管仲

管仲在鲍叔牙的推荐下被齐桓公任命为丞相。齐桓公为了表示对管仲的尊重,尊称他为“仲父”。管仲辅佐齐桓公期间,在齐国实行大规模改革,实行富国强兵政策,帮助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对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打败周边少数民族的入侵,后人称之为华夏文明保护者。由于管仲在齐国的功劳,他被称为“管子”、“法家先驱”、“华夏第一相”。

4,李斯

李斯辅佐秦始皇统一中国,并且辅助秦始皇完成统一后的各项政策。政治上面废除分封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郡县制,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文化上面,李斯建议秦始皇废除其他诸侯国文字,采用秦国使用的小篆文字。除了建议秦始皇采用小篆以外,李斯还大力推广隶书,推动汉文字规范化。经济上,协助秦始皇统一全国的度量衡,推动秦朝经济发展。社会上,李斯建议秦始皇统一全国的车轨,在全国范围内修建驰道和直道,规定车轨的宽度为六尺。李斯为秦国统一中国立下了赫赫功劳,为中国日后政治经济划定了基本蓝图。

5,萧何

萧何是汉朝的开国丞相,也是汉朝唯二称“相国”的丞相。灭秦之后,萧何夺取了秦宫里面的文献、图册等,掌握了天下的人口、赋税等信息。在楚汉战争期间,萧何坐镇关中不断为刘邦输出兵员和粮饷。西汉建立以后,主持营造长安城以及未央宫等。诓骗韩信到皇宫,帮助刘邦除掉了汉朝最大的威胁。根据秦律和约法三章制定了大汉的《九章律》,奠定了汉朝的法律基础。萧何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汉朝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6,曹参

曹参和萧何是《史记》中唯二的汉代相国。曹参对大汉的功劳不仅局限于政治方面,还表现在军事上面。曹参是一位可以出将入相的全能人才。曹参担任齐国丞相期间,在齐国实行无为而治,使得齐国大治。担任汉朝相国时,把“无为而治”的思想推广到全国范围内,也奠定了西汉初年的基本理念,为文景之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7,邓禹

邓禹早年追随刘秀打天下,在协助刘秀打天下的时候立下汗马功劳。刘秀即位以后,加封邓禹为大司徒。邓禹当丞相时年仅二十四岁。邓禹辅佐刘秀实行柔道治国为光武中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东汉日后的繁荣昌盛打下了基础。

8,诸葛亮

诸葛亮未出茅庐而已三分天下。“隆中对”之后,诸侯跟随刘备南征北战,在蜀汉的建立过程中立下赫赫功劳。刘备白帝城托孤以后,诸葛亮临危受命,挽救危局,拯救了风雨飘摇的蜀汉政权。诸葛亮尽心辅佐刘禅,南征南蛮,六出祁山,终其一生都在为蜀汉政权做贡献,最后自己也累死在军营之中。

9,张九龄

张九龄据说是张良之后。张九龄是唐玄宗时期有名的名相、贤相。张九龄恪尽职守、为官公正、敢于直谏、任用贤能、不趋炎附势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盛世”做出重要贡献。张九龄卸任丞相之后,唐玄宗的政治开始走向黑暗。此外张九龄还是唐朝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也广为流传。

10,李善长

李善长之于朱元璋,就像萧何之于刘邦。李善长跟随朱元璋以后,一直担任朱元璋的“大管家”。李善长自从跟随朱元璋就是一直在朱元璋身边扮演重要角色,朱元璋晋升吴王的时候,就任命李善长为右丞相。朱元璋率军征讨之时,李善长留在后方为前线运兵、运粮。李善长根据元朝制度,重建明朝制度,提出盐业专卖,恢复制钱法,开矿冶铁,使得明朝迅速恢复了经济,老百姓生活明显改善,为日后大明强盛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第五个版本

第一位:周公旦,建章立制,礼乐天下

周公旦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在位时为太宰,相当于后来的丞相,他的功绩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提出并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长子继承制和井田制等带根本性典章制度,影响了后世几千年。

第二位:管仲,拯厄除难,功济于时

管仲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春秋时期的齐国相。管仲横空出世,他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建立选拔人才制度等,改革了政治、军事、经济等诸多方面,把齐国治理得井井有条,成为当时的超级大国。更为重要的是管仲主导下,“尊王攘夷、九合诸侯”。提出“以人为本”、“以法治国”、“百年树人”、“礼义廉耻”、“和谐”“诚信”等传世观念,被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的保护者",由此奠定了其"华夏第一相"的历史地位。

第三位:商鞅,敢为人先,变法强国

商鞅是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他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打破“法古““循礼“保守思想,主张依法治国,推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重刑厚赏的管理制度、重战尚武的军事制度,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商鞅的改革思想形成了商学派,逐渐成为主宰秦国乃至秦朝的思想主流,为秦横扫六合,功不可没。毛主席评价:商鞅可以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彻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仅限于当时,更影响了中国数千年。

第四位:李斯,帝国功臣,毁誉自知

李斯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历史上著名的法家。他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远见,辅助秦王嬴政横扫六合,完成统一大业。秦朝建立以后,李斯被任为丞相,他主张废除分封制, 实行郡县制。在统一文字、法律、货币、度量衡和车轨等方面付出了提出了一系列主张,并制定有关的礼仪制度。李斯政治主张,不仅有效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更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这样一个伟人,却因为在立秦二世的事情上做得不光彩,最后落得个身败名裂的可悲下场。

第五位:萧何,多谋持重,开国首功

萧何史称"萧相国",一生辅佐刘邦,运筹帷幄,刘邦等人出征,萧何留守后方,镇国家、抚百姓、供军需、给粮饷,有力保障前线战场,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大汉帝国建立,萧任丞相,他在沿袭秦制基础上,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建立社稷宗庙,完善国家象征,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安邦定国,当推首功。周恩来评价萧何:"刘邦百战百败,却屡败屡起,靠的就是萧何为他当宰相,经营关中作他的根据地,要人有人,要钱有钱,要粮有粮。项羽百战百胜,却经不起一败;一败涂地,一败就亡,原因之一是没有萧何这样的宰相。"

第六名:诸葛亮,鞠躬尽瘁,千秋楷模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重要人物,刘备蜀汉政权的开创者,奠基者,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战略家、军事家、政治家之一。作为蜀国的丞相,在发展经济,政治治理上其才能可以与管仲、萧何相媲美,在军事方面也有诸多贡献,对后世影响极大。诸葛亮一生忠于事业,没有个人权力野心,矢志统一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国学大师钱穆评价诸葛亮:“有一诸葛,已可使三国照耀后世,一如两汉。”

第七名:魏征,犯颜直谏,人臣典范

魏征是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辅佐唐太宗开创“贞观之治”的大唐盛世,因以直言敢谏而闻名,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他在政治上坚持“致化”思想,主张偃革兴文,休养生息,明德慎罚,惟刑之恤。一生向唐太宗面谏五十多次,奏疏十一件,一生谏言“数十余万言”,成就了历史上君臣千古佳话。宋神宗评价魏征:唐李世民必得魏徵,刘备必得诸葛亮,然后可以有为,二子诚不世出之人也。

第八名:赵普,定策佐命,树事建功

赵普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陈桥兵变,黄袍加身”重要策划人,赵匡胤建立大宋王朝的肱骨之臣。担任大宋开国宰相,辅佐太祖削夺藩镇,杯酒释兵权,改革官制、兵制等许多重大措施,不仅保证了大宋300年江山,而且自宋直至明清,再没有出现军权篡夺皇位的。另外,赵普虽读书少,却因一句"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成为后世文人儒士治国的楷模。南宋理学家朱熹评赵普:赵韩王佐太祖区处天下,收许多藩镇之权,土国家三百年之安,岂不是仁者之功?

第九名:刘基,帷幄奇谋,功成身退

刘基是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刘基博通经史,精通兵法、数理等,尤精象纬之学,辅助朱元璋消灭群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明朝开国后,刘基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推行卫所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制定《大明律》,以法治国,巩固了明朝统治。民间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一说,可以说明刘基在古代历史上的地位。

第十名:曾国藩,中兴之臣,堪称完人

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位列"晚清四大名臣"之首。曾国藩组建湘军,平定太平天国,挽狂澜于即倒,保住了大清江山,创立了“同治中兴”,实现自古儒家文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有生梦想,创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被称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第六个版本

历史上的名相很多,从其政绩和对社会发展进步的作用来讲,丞相或相当于丞相的著名历史人物有:

一、周恩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为中国的独立、富强和人民的自由、幸福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一生为国为民,鞠躬尽瘁。

二、姜子牙:为西岐的富强和推翻商朝、建立周朝作出了难以替代的作用,被后世尊为兵家鼻祖和百家宗师。

三、李斯:为秦国统一六国、制订方略的功臣。

四、管仲:为齐国富国强兵、称霸天下的功臣。

五、商鞅:为秦国富国强兵、逐鹿中原的功臣。

六、诸葛亮:为三分天下、治理国家的良相。

七、萧何:为奠定汉朝统一和富强的开国元勋。

八、房玄龄:为大唐盛世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九、王安石:宋朝改革家、著名丞相。

十、张居正:明朝著名丞相。

各朝宰相的历史沿革

宰相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管仲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杰出的宰相。到了战国时期,宰相的职位在各个诸侯国都建立了起来。

秦朝时,宰相的正式官名为丞相。有时分设左右,以右为上,称为“右丞相”,“左丞相”。

汉朝与秦朝相仿,只是如果称为相国的话,地位更高一些,并以御史大夫为副职。汉武帝时,起用了一批儒生当丞相,处理日常行政事务,而政务中心则转到了内廷。宰相的职权逐渐转移到了尚书台长官的手中。汉哀帝改丞相为大司徒,东汉由司徒、司空、太尉共同执政。汉献帝时,复置丞相,由曹操担任。

魏晋南北朝时,丞相或相国多为权臣自命,成为了一种篡位夺权的手段。南北朝制度多变,皇帝所与议论政事或委以机密者,即是宰相,官名有中书监、中书令、门下侍中、尚书令、仆射或将军。其位最尊、权最大者则为录尚书事。

隋朝定三省制,三省长官内史省的内史令、门下省的纳言、尚书省的尚书令都是宰相。

唐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内史令为中书令,纳言为侍中。由于太宗曾任尚书令,以后不再任命此官,改以尚书仆射为长官任宰相职。唐高宗后,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

五代的宰相制度基本上沿袭唐代,但是也有很多自己的特色。五代基本都是以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各部尚书、侍郎及他官加同平章事均为宰相。其中例外的,只有后唐和后周。

后唐明宗长兴四年九月敕:“冯有经邦之茂业,宜进位于公台,但缘平章字犯其父名,不欲斥其家讳,可改同平章事为同中书门下二品”。后周显德年间,枢密使吴廷祚曾加“同中书门下二品”的名号。其他的宰相名号仍为“同平章事”。

五代时期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大,宰相的权力被皇帝侵夺的同时,本身开始插手各部司的事务。宰相往往另判、领使、分管某一部门的工作,特别是一些重要的部司,几乎都是由宰相领判。与唐代相比,五代时期宰相制度的一大变化是,宰相的品级得到统一固定和提高。

后晋天福五年二月,“升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正二品”,同时规定“以中书门下侍郎为清望三品”。从此,宰相的品级提高和固定到正二品,而中书侍郎、门下侍郎一旦加同平章事为宰相,其官品也由正三品升为正二品。

后晋这一宰相制度的变革,彻底改变了唐以来宰相品级较为混乱和不尽合理的局面。与唐代的宰相制度相比,最大的一个变化是,五代时期,宰相制度出现了首席宰相的制度,并被沿袭下来。后唐庄宗时,“豆卢革时为首相,故称之为首座相公”被认为是有史可查的五代首相制度的开始。

宋朝以同平章事为宰相正式官名,以参知政事为副。从汉至唐,皇帝待宰相之礼,逐渐降级,至宋太祖废“坐论”之礼,使宰相地位大降。元丰改制,设宰相二人,首相称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次相称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另设门下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右丞为副相。政和时,改左仆射为太宰兼门下侍郎,右仆射为少宰兼中书侍郎。建炎间,再改宰相官名为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相为参知政事。乾道间又改为左、右丞相。

宋太祖建国后,不断加强皇权,分化、削弱相权。宰相并不是一个正式官名,它实际上在隋代就是一个群体,是除皇帝之外的最高领导层。宋初实行“二府三司制”,宰相职权被一分为三。中央虽设三省,但三省及六部长官不经特许不得管理本司事务,成为闲职。实际权力归属“中书门下”这一机构,又称政事堂、都堂等,管理国家行政事务,以同平章事为长官,多由中书、门下两省侍郎担任,无定员。此外,以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行政权。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机构,长官为枢密使,与政事堂合称东、西“二府”。“三司”(户部、盐铁、度支)主管财政,号称“计省”,长官为“三司使”,号称“计相”,地位略低于“二府”。二府三司各自独立,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构成最高辅政机关。

宋神宗元丰改制,废除二府三司制,以左、右仆射为宰相,左仆射兼任门下侍郎,右仆射兼任中书侍郎。

南宋初,左、右仆射加同平章事,为正宰相,不再兼任二省侍郎,两省侍郎改为参知政事。南宋孝宗以后,正宰相为左右丞相,副宰相仍复参知政事。此外宗、宁宗、理宗都曾设“平章军国重事”和“同平章军国重事”,由老臣或权臣担任,处理军国大事,位高宰相。

辽朝设立北南两个官制北面:北面又分北南两枢密院,北院掌军事,南院掌内政。北、南枢密院分别下设北、南宰相府和宰相。南面:南面官多仿唐制,也有三省六部、各台、院、寺、监、诸卫等官,地位与北院面一样崇高,却并无实权。是国家用来养士的崇高机构。

金朝以尚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不设中书、门下二省。以尚书令为宰相。

元朝以中书省为政务中枢,主官中书令常由皇太子兼领,下为左右丞相,再下为平章政事,副职为左右丞及参知政事。

明朝初亦设中书省,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罢中书省,废丞相,由皇帝亲决国政。宰相制度遂废。后皇帝以不胜庶政之繁,设内阁大学士协理文书。后阁职渐重,大学士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称辅臣,居首者为首辅。

清朝沿明制设内阁大学士,雍正时设军机处,内阁成为闲曹,军机大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明、清习惯上都称授大学士为拜相,但无正式宰相名份。晚清实施新政,仿日制设内阁总理大臣为行政机关首长。在所有的官职中,宰相的变化最多,这是由于君主既需要宰相帮助办理政事,又担心宰相的权位过重,危及自身的权力。

史上还有哪些名相:管仲、田单、魏冉、商鞅、吕不韦、李斯、萧何、曹参、周勃、周亚夫、窦婴、曹操、诸葛亮、陆逊、王猛、谢安、房玄龄、杜如晦、狄仁杰、张柬之、姚崇、赵普、寇准、王安石、司马光、文天祥、陆秀夫、李善长、于谦、张居正、李东阳、方孝孺、谢迁、刘统勋、索尼、张廷玉、纳兰明珠、索额图、和珅等。

你可能感兴趣的:(历史上十大丞相,你觉得都有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