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懂一本书》读后感

关于如何读书的书,我至少读过5本了,樊登老师最近又推出一本《读懂一本书》,其中也有其可借鉴的原创内容。

本书我重点关注如何选好书,如何选适合自己的书,如何正确读书,如何讲书这几个知识点。

一、如何选好书

樊登老师用“TIPS”原则作为选书标准。TIPS四个字母分别代表挑书的四个维度。

T——Tools,就是这本书里边有工具,可以学到能够去实践的方法。

I——Ideas。就是这本书里有没有新的理念,新的概念,新的想法,或者有新的发展。

P——Practicability,就是实用性,能够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改变。其实,一本书如果具备了T具备了I,也就会有实用性了。

S——scientificity,就是科学性。书中要有严谨的科学文献的支撑,有相应的实验,具备一定的可证伪性。

一本书如果能够经得起TIPS的验证,工具性,理念,实用性,科学性,基本上就是好书的范畴了。

樊登老师还特别说到趣味性,比如文学作品,欣赏它的趣味性、美感就非常有意义。那看来应该是“TIPSE”五原则,其中的“E”是enjoyment,即趣味性。

除了这5个原则以外,樊登老师还提供了其他的一些选书技巧。

比如看出版机构,我本人比较喜欢湛庐文化、中信等出版社出版的书籍。

再比如有学术背景作者写的书,樊登老师推荐那些从事学术研究,经过数年,甚至是数十年研究结果推出的书,必定是非常有价值的。而且还可以顺藤摸瓜,一旦你读了这个作者的书非常好,你就可以把他所有的书都买过来读一下。我就经常这么做,在读了刘澜老师《领导力》一书后,觉得棒极了,在当当网上把他所有写过的书都买来了。

还有名家推荐,这一点我也感同身受。读何帆老师、王维刚老师、吴伯凡老师等大家推荐的书,简直就是逼着拔高自己的认知层次。因为如果按照自己的认知水平,可能不会去读那样高度的书。

樊登老师对不同阶段的选书标准也有所不同。达到一定高度后,有些原则就不需要了。他说这几年他就跳出了工具性这个范畴,选好书最基本的就剩两条,一个是科学性 ,一个是建设性。

什么是科学性、建设性?就是颠覆你的认知,引发你的思考,改变你的行为的观点。我们经常会看到一本书里边的观点和我们认知相同,就会说这是一本好书,就会觉得很兴奋,这种兴奋是危险的,这种兴奋会让你陷入到“自我论证”这个过程当中来,然后你会不断地坚持朝这个方向走。而反过来,如果你看一本书,觉得这个书的观点跟我以往认为的完全不一样,这时候反倒应该认真对待这本书,它可能会给你带来很多不同的启发。

二、如何选合适自己的书

这是让我很兴奋的知识点,因为他说的内容和我要倡导的“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完全契合。

樊登老师的观点是你如果想看书快、看书吸收效率高,必须蓄满自己“理解力的池子”,我们自己如果没有一个知识池子,什么东西你都读不懂。

我就有这么一个经历,跟一个朋友谈到饮食的时候说到“碳水化合物”,她就说她从来不喝可乐这样的饮料,当时就让我目瞪口呆了。

樊登老师说,他读书效率高,其实没有任何阅读小技巧。说一目十行,拿笔画,跳几个字看一个字,那都不灵。他的办法就是老老实实一个字一个字地看。但是随着阅读的深入,会越来越快,原因就是过去在读一本书的时候,如果脑子当中的神经元链接太少,没有“理解力的池子”,书中的每一个词都要想半天,甚至要停下来去百度一下,那当然就变慢了。所以,读得越多,我们大脑里边本身的神经元链接越多,我们读书和理解书的速度就会越快了。

那构成理解力池子的东西包括哪些呢?

樊登老师说他自己就具备经济学、心理学、国学、管理学、逻辑学、哲学等方面的知识。

在我看来,这还不够全面,脑科学、进化科学、宗教、技术、历史、政治、社会、国际,甚至数学、物理、化学我们都应该去涉猎。当然,每个人的知识体系如何搭建,也就是理解力的池子里面要装哪些内容,还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来确定。当“理解力的池子”足够盈满,再看到一本新书的时候,就会觉得不陌生了,就会觉得在另一本书里见过,这时候不但对新书的理解会容易很多,反过来也会巩固原来已有的知识,这样在知识的池子里就产生了化学反应,就会产生知识的勾连和理解力的升华。

我原来也挺疑惑,何帆老师怎么能够做到一天读一两本书,一年读300本以上书的,现在明白了,像何帆老师这样的超级大咖,理解力的池子足够大、足够满,大多数的书他扫一眼就全明白了,只需要对书中原创的个别知识点稍微关注一下就够了,读书当然快了。

三、如何正确读书

我认为这部分知识应该是本书的重点。

首先是读书的状态要专注。樊登老师提醒要远离手机。这个可以结合我们的时间管理知识,用番茄工作法,在短时间内专注。但这也很难,所以平时我们坐飞机、坐动车就是最理想的读书时间了。写这一篇读后感,我是在自己的车里完成的。中午要和一个朋友一家人吃饭,但各种原因,他要一点半才到,我就让其他人先去点菜,我在车里没有打扰的情况下高效地完成了这个读后感。

其次是读书的顺序。

1、概读,找到这本书的使命,也就是这本书要解决什么问题。

找到一本书的使命,也就差不多读懂了这本书。而一本书要解决什么问题,作者往往会在前言、序等部分集中说明,所以拿到一本书要从整体来看,封面、封底、前言、目录等都要总体看一遍,对这本书有一个总体印象和大概了解。

2、通读,把握这本书的脉络或者说结构框架,作者是如何展开对问题论证的。他要讲明白本书的使命,就要有方法,就要分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等等,就是一本书的框架,就是所谓“提纲挈领”的纲领部分,就是目的和论证过程。把这个纲领提起来了以后,还有什么呢?论证的那些枝杈上的叶子,可以叫作肉,骨头上得有肉。那些叶子是什么?可能是一些数据,可能是一些逸闻趣事,可能是一些案例,一些调查,那这些东西就是丰富的用来论证的证据。有目标,有论证的逻辑和过程,有其中的论据,把这些东西分门别类地找出来,一本书基本上就跑不了了。

樊登老师建议在通读的时候不要做任何停留,连划线都最好不要。樊登老师说,在这个阶段不管是生僻字、不理解的概念、人名字等都不要去管他,一口气读完。

这里我有一点小分歧,通读一遍,不做停留,一气呵成是对的,但这一遍的使命也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把握框架,找出重点,一些重点内容还是要做相应的标记的,这样以利于第二遍的精读。所以,我在通读过程中会用笔画出重点内容,或者折叠书页,做简单的备注说明等。

3、精读。

一本真正有价值的书,值得再对书中的重点内容进行研究。樊登老师认为要着重阅读以下内容。

当一个概念被清晰界定的时候,这时候你要把它画出来,这是这本书很重要的一个转折点。

问题好严重的时候。比如《清单革命》这本书,作者前面用了大量的篇幅说一个医生如果没有清单,那他遇到病人的时候就不知道该怎么做。那些案例证明了这个问题很严重,这个地方就要把它画出来,精读。

一些很意外的解释。比如《这书能让你戒烟》最打让人意外的地方是它说戒烟不需要用毅力。这就很令人好奇——不用毅力还能够戒烟?结果一看发现,哇,果然是这样,用毅力戒烟一定会失败。那这就是重点,是这本书里边最有价值的。

另外就是一个书如果能够明显地看到它的递进关系。《世界观》这本书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开始,然后一步一步地,每一个人都是站在前人的研究结果的基础之上迈出了小小的一步,一直到牛顿,迈出了大大的一步,最后形成了我们今天现代的世界观。这种递进关系非常重要,是全书需要保留下来的重点。

还有就是当情节发生转折的部分。转折的部分,往往是最出戏的部分,像《苏东坡传》,他一会儿得意了,一会儿失意了,每一次得意和失意之间的转换,一定要把搞清楚。

还有就是一本书给心灵带来了冲击的部分。比如《活好》这本书,它跟逻辑、体系、论证,都没有什么关系,是一个一百多岁的老人家,在临终之前头脑清醒地讲给我们听的,不需要对他做那么多的挑剔,你就去看这里边哪些东西击中你的心灵。所以当你把那些击中你心灵的部分画下来,就是有价值的部分。

当然还有一块不能够丢的就是有趣的故事,那种轶闻趣事,好玩的,有趣味性的东西也可以作为重点阅读、把玩。

4、升华书的价值。

也就是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书的主要内容,写读后感,并制定自己接下来的行动。这非常像我总结的“fly”读书法。知识本身是没有力量的,知识也改变不了命运,只有用知识升华了自己的思维,改变了自己的行为,才能改变命运。正如《礼记》所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也是我每读一本书以后都要写读后感的原因。

樊登老师最后一部分讲的是如何讲书,这是作者最为独到、得意之处,全世界能超越他的也没几个人了,因为这是他的职业,所以应该单独另文介绍。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读懂一本书》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