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无葬身之地——灵魂居住的乌托邦

如果人死后的灵魂有两种去处,一个是墓地,但是墓地也分三六九等,就和如今的房子一样,有奢华的,也有普通的,需要不同的价钱来买。一个是死无葬身之地,这里大多是一群没有墓地之人,大概就像我们所说的孤魂野鬼居住的地方。这里充满自由,没有压迫,只有花与草地的芳香,潺潺的流水和动听的夜莺的歌声。来这里的灵魂人人平等,肉体最终变成行走的骨骼。“有墓地的得到安息,没墓地的得到永生。”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

上述的说法来自余华的《第七天》。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杨飞死后七天的历程,通过杨飞的回忆与游荡将一个个故事串起来。杨飞是织网的蜘蛛,那些故事是挂在蛛网上的露珠,每一个都是杨飞身边发生的事。

书封上有这样一句话“比《兄弟》更荒诞,比《活着》更绝望”。但是看完之后我倒觉得最后的处理与《许三观卖血记》更为相似。杨飞死后的第一天在回想自己是怎么死去的。在回想过程中,向我们展示了政府强制拆迁而引起民愤,甚至向民众隐瞒一对夫妻因此死亡的事实。第二天讲述了杨飞的爱情。第三天则是回忆他的成长历程和与养父间的感情,心里的母亲的死亡和医院将弃婴当作医疗垃圾事件。第四天他来到死无葬身之地,知道了原来租住在他旁边的年轻情侣的事情。女孩因为男孩子给她买了iPhone山寨机而跳楼死亡。剩下的几天杨飞都在死无葬身之地度过,在这里他遇见了原来他常吃面的饭馆的老板一家和他心里的母亲并且找到了他的父亲。

整本书看下来我确实不觉得荒诞。无论是火化等候地分贵宾和非贵宾,还是女孩因为一个山寨机而跳楼,亦或是弃婴事件冒出后又被压下去。在看的当时只觉得描写挺真实,每一件事在社会热点中都看到过。这本书写于2013年,其中一些是2012年的真实新闻,现在是2021年,或许对于这些事我们都见怪不怪了,社会热点一直都在更新,比书中更荒诞的事我们都见到过,自然不会觉得这本书还有荒诞可言。正如余华所说:“与现实的荒诞相比,小说的荒诞真是小巫见大巫。”

比起荒诞,我觉得这本书更值得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人性的善良。无论是爱情还是亲情这本书都有很好地体现。如果你要问爱情是怎么样的?基于这本书,我会说爱情是废墟中相拥不分离的躯体;爱情是肉体消亡后灵魂初始的冲动;爱情是贫穷中的不离不弃;爱情亦是一个肾换来的让灵魂安息的墓地。书中的爱情美好且悲壮。杨飞的死是因为他看到了报纸上他前妻李青的死亡而没选择逃离餐馆。李青死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来找杨飞,是爱情让他们相遇在街头,互诉衷肠。但是他们在死后才再次贴近彼此,而且不能继续在一起。鼠妹和伍超既是爱情的受害者也是享受者。他们互相爱着彼此,但鼠妹因为伍超的欺骗而跳楼,伍超为了给鼠妹买一块墓地而卖肾,最终术后处理不好而死亡。

那么亲情又是什么形状的呢?一根红线,一头连着父亲,一头连着儿子,亲情在红线上流淌。一件毛衣,一身笔挺的西装,站台上愈来愈小的身影,它们是什么样子,亲情就是什么形状。因为杨飞的缘故,他的养父一生未娶,20出头的年纪还没有女朋友就做了父亲。养父因为在杨飞小时候丢掉杨飞一次,而一直心怀愧疚,在死后到殡仪馆工作只为再见一次儿子。而杨飞因为父亲患了癌症,辞掉工作,卖掉房子,好好照顾父亲。在父亲走失后一直搜寻父亲,直到死后也一直在寻找父亲。父子俩一直都在不断寻找彼此,当骨骼相见时却是激动得无言。在看过许多老人得不到照顾的新闻后,这样的情感确实令人动容。

在死无葬身之地,会有一群人为自己戴上黑带,聚在一起为自己悼念。如果有灵魂要离开这里,前往墓地安息,每个人都会为他(她)净身,送上自己的祝福。死无葬身之地的每一个生物都会参与进这场盛大的离别中,每个生物都是善良的化身。正如小说结尾写道:“那里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水会向你问候,那里没有贫贱也没有富贵,没有悲伤也没有疼痛,没有仇也没有恨……那里人人死而平等。引号”

这部小说毁誉参半。我还是支持《第七天》的。这部小说的语言确实不像余华以往的小说那么带有锋芒。《第七天》更为平和,对于这个社会的关怀之意也更为明显。但是总体的风格还是不变的,余华的小说一直能让人一口气读下来。再说这本书的结构也很好,后面的内容和前文会形成一个完整的环状结构。

如果是初读余华《活着》会更适合,但是《第七天》一样好看。我想之所以会觉得“余华味”不够浓烈,大概是因为我们正处于这个时代,余华写的又是这个时代正在发生的事,我们已经不会再对习以为常的事产生强烈的感觉了。或许未来的人们看到这本书时会觉得很不可思议,觉得震撼呢?谁也不知道。我只知道灵魂居住的乌托邦的名字是死无葬身之地。

你可能感兴趣的:(死无葬身之地——灵魂居住的乌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