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过性侵,人生就只剩下了一个身份,“幸存者”
人的一生会有很多的身份,
父母的孩子,学校的学生,那个人的伴侣,孩子的父母,单位的员工。
但是经历过性侵后,人生就只剩下了一个身份
“幸存者”
性侵犯伤害下的幸存者。
性侵后的创伤,是会伴随一生的
华南理工大学前些天又出了新闻,根据微博上的消息,有一名女生蹲在教学楼外哭,还说王雨磊教授强奸了自己。
当日下午,校领导到教学楼外,仍然没能安慰住痛哭中的女生。
虽然善恶有报,没有出现学校为了脸面包庇犯罪分子的事情,
王教授已经被扭送公安局,被华北理工大学解聘,等待他的只能是牢狱之灾。
但是强奸带来的创伤和阴影却成为女生无法摆脱的噩梦。
在这里小白真的想说,希望这位王教授在监狱里好好改造,希望他的狱友们能帮助他完成改造。
强奸过后,所有的身份都会淡化,而“幸存者”这个标签却会被加黑加粗,成为一生都无法摆脱的阴影。
并非危言耸听,在所有人生的精神创伤中,性侵所带来的创伤是仅次于战争后创伤的存在,而在创伤的持久性上,性侵所带来的精神创伤更是高居榜首。
在这种阴影下,原来的生活再难复原.
所有的性侵犯罪,都依赖于沉默
几乎所有性侵犯的发生,都是建立在沉默这个基础上的。
87%的强奸,在强奸发生之前,受害者都认识强奸犯。
而绝大多数强奸,或者说所有有预谋的强奸,强奸犯都认为受害者会在强奸之后保持沉默。
受害者因为担心自己的形象受损,担心周围人异样的目光,亦或者是学校为了面子而强迫受害者闭嘴。
种种原因,只要受害者没能在第一时间报警,就会加大强奸的取证难度,强奸犯也就有了回旋的余地。
华南理工大学的王教授,在面对公众时,口口声声称自己是不当行为,而绝口不提强奸,无疑就是抱着这种侥幸。
然而面对铺天盖地的舆论压力,没有人可以再为了遮羞布而保持沉默。
但是在媒体曝光之外,更多的强奸犯却因为沉默而逍遥法外。
广州之前发生的一起强奸案,王某父亲的好友强奸了王某,因为两家人有共同的好友圈,亲戚、邻里之间都相互认识,所以王某的父亲最终决定将这件事私了。
知乎上一篇关于强奸的自述中,因为担心名节受到影响将来嫁不出去,并且强奸犯是同村家里的独苗,是要延续香火继承皇位的存在,更是妥协让受害者与强奸犯结婚,并且将怀的孩子生下。
受害者的沉默让强奸犯游离在法律之外,也是相信受害者会在强奸后沉默,强奸犯才敢预谋强奸。
让受害者闭嘴这件事,强奸犯没做到的,周围人做到了
如果周围有人被强奸的话,那即便所有人都不会当面提什么,但受害者依然会成为周围人茶余饭后的焦点。
即便没有人会亲口说受害者有错,或者受害者名声不保一类的话,但依旧会将受害者视为异类。
茶余饭后的闲话,和视为异类的目光却呈粒强奸犯无形的屏障,不少受害者都因为羞耻心而不敢报警,更不敢将事情闹大。
往往强奸犯的威胁没能让受害者闭嘴,但周围人的目光却让受害者选择沉默。
小A在被老师强奸后很隐晦的问父母,“听说学校的某人被老师强奸了。”
饭桌上的母亲却回答,“小小年纪就那么骚,将来可还了得。”
从此小A再没对人提起自己曾被老师侵犯过。
难道面对强奸时,矛头一致指向强奸犯不因该是约定俗成的共识?为何私下里,仍然有人奉行臭鸡蛋原理?
面对性侵犯没有无心之谈,你的每一句话都是致命的。
在性教育中,父母早已旷课,却自以为还没开学
中国的家长有一个特点,就是认为谈论性是羞耻的。
认为子女还没有到接受性教育的年龄,认为周围很安全,孩子还没有到成为性侵对象的年龄,认为谈论性侵是一件羞耻的事。
但是强奸犯不会管漂亮的女孩是不是到了面对性的年纪。
在强奸案件中,针对未成年、以及大学生的强奸案频发,性教育的缺失让女生在面对侵犯时,不知道该要如何保护自己。
对性的了解,以及对面对强奸时的自我保护,更多的来源于网络,而非父母和学校。
在父母认为她们还没有到了解性知识和如何面对强奸时保护自己时,她们却早已成为强奸犯的目标。
在性教育中,中国的父母早已旷课,却自以为还没有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