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逛博物馆【连载3】:青铜器(夏)篇

伊拉克的札威彻米发现了公元前1万年前的自然铜做的饰品。中国在半坡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质地不纯的黄铜片,公元前4000年吧。两河文明、欧洲在公元前4000~3000年已经使用青铜器,埃及和印度是在公元前3000~2000年。而中国进入青铜时代应该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这个时间点也是夏商周断代工程断出来的夏朝开始的年代。

先跑个题,介绍一下这个夏商周断代工程。90年代中期,国务委员宋健出访埃及,发现那边动则5、6千年,而中国只有区区3000年不到的信史,回来后马上组织专家,责令要把中国信史由西周时期的周召共和(公元前841年)推到起码5000年以前。然后一批由9个不同学科200多位专家组织起来,利用历史、考古、天文、物理(炭14测年)等各种手段来把夏商周的各个重要历史事件的具体年代确定下来(有很多拍脑袋的成分更大一些),这便是夏商周断代工程。

其实,中国很有可能没有夏朝,或者只能说夏只是一个比较强大的部落,还不能称作为号令天下的朝代。为啥却有很多的学者坚信夏朝的存在,还在孜孜以求的寻找夏朝存在的证据?这个故事就说来话长了,先说2000年前的司马迁挖了一个坑。司马迁在公元前104年开始写《史记》,他能参照的信史也就是孔老夫子编撰的《春秋》,其他的大多是传说或者野史,他怎么能清楚的写出对于他当时来说2000年前的夏朝、1500年前的商朝、1000年前的周朝?不说其他的,你问问身边的朋友,从今天算起1000年前是哪个朝代,估计90%的人是回答不上来的。然而,司马迁写了,而且写的很清楚。翻开史记的夏本纪、殷本纪、周本纪,内容不多,却清楚的写着帝王的传承关系。周朝有东西可以证明(国之重器:墙盘、逨盘,后面会介绍),但是夏商的如何证明?尤其是夏商的帝王传承,就像是很不用心的造假、随意拼凑的一样,一堆的天干:甲乙丙丁…

就当国际史界都不认可中国夏商的时候,20世纪初,殷墟考古的发掘,出土了大量的甲骨文。1917年,王国维(写做学问3个境界的那人)发表了《殷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把甲骨文上面记录的商王和史记殷本纪上记录的商王进行对比,发现除了少量错误外,史记大多数记载的是正确的。这一下,让殷商由传说变成了信史。如果司马迁记录商朝是这么的准确,那么他记录的夏朝也应该是正确的!这下犹如给中国专家们打了鸡血一般,于是大家信心十足的去寻找夏朝的印记。然而,传说中的夏朝一直没有如期的出现。

1959年在河南洛阳偃师的二里头遗址发现了一类文化遗存,是介于龙山文化和商文化之间的中间,后来取名二里头文化,也同时被专家硬按上“夏朝”的称呼。

这是二里头出土的青铜酒爵,现藏于国博。

二里头青铜酒爵,现藏于国家博物馆

这个酒爵看着很不起眼,却是中国第一件青铜酒器,也是第一件青铜容器。


在洛阳博物馆也有一件出自二里头的“乳钉纹青铜爵”,长流尖尾、束腰平底,器壁甚薄,有“天下第一爵”的美誉。

乳钉纹青铜爵,现藏于洛阳博物馆


在上海博物馆(以后简称上博)有一件形状怪异的“管流爵”,在其腰部有一个引流管。

管流爵,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因为该独特造型在二里头出土了一件陶器和该爵长相一致,所以判断其可能来源二里头文化,在其铭牌上标着“夏代晚期”。我觉得应该标二里头时期才对吧?当然我也在很多博物馆看到了一些造型怪异的爵标了夏代的标志,看多了也就习惯了,我突然觉得其实标夏代挺好的,标二里头时期,确实严谨了些,但是90%的人看不明白。一看到夏代,这个时候,就会出现知识较渊博的参观者对着身旁之人开始说夏禹的故事了。

《史记》记载夏禹将天下划为九州,令九州牧进贡青铜,铸造九个大鼎,将九州的山川风貌刻在鼎上,一鼎象征一州,并将九鼎放置于夏朝都城。

后来商代夏、周代商,都将鼎移至新的都城,作为最高权力的象征。比较出名的故事有楚庄王问王孙满鼎的轻重、秦武王举鼎把自己砸死了。

1987年,二里头遗址出土了一个“网格纹鼎”,器壁甚薄,目前藏于社科院。这是目前唯一一件二里头文化的铜鼎,也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一件青铜鼎。

网格纹鼎,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


进入上博的青铜器馆门口,就能看到独立展柜中的这件“镶嵌十字纹方钺”,钺是一种兵器,本用于斩首的刑具,后来演化为仪卫用具,是权力的象征。

镶嵌十字纹方钺,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这件大钺,开始被认为是商晚期,后75年二里头遗址出土一件圆形铜器,上面有较厚的织物痕迹,看不到其原先的模样。经X光检测,发现有绿松石镶嵌十字纹,排列方式与该钺一致。且该钺含铅量和二里头出土的青铜器都比较高,因此将该钺的年代提前到夏晚期。

从二里头和商早期(郑州商城、偃师商城、洹北商城)出土的青铜器来看,当时的技术水平较低,更别说在夏代建立之前,夏禹能铸造九鼎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至于是谁编造了这个传说及其目的,后面再说。




当我们走进博物馆青铜器馆的时候,最容易发现自己没文化了,因为那些货的铭牌上好多字都不认识。

如果再看一眼青铜器内壁的铭文,就算很短并用汉字标出来,也基本读不懂。

以上的铭牌、铭文都来自上博。当年上博的马承源馆长是青铜大家,给上博撸了很多好货。上博在省级博物馆中青铜器的馆藏,绝对是翘楚,甚至比中国青铜器博物院还有过之(和国博比还是有差距),非常值得一看,强烈推荐一下。

青铜器在中国以外的文明主要是制作工具和兵器。但在是中国,因为产量少,青铜是一种珍贵的材料,常常作为王赏赐给臣子的贵重物品,被称为吉金。而臣子拿到青铜后,更是倍加珍惜,绝大多数都是制作成礼器,刻上自己的名字或族徽、自己或祖先的功绩、王对自己的训诰,用于祭祀、宴请等重要场合。青铜器根据用途可以分为6大类,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杂器。

酒器:

食器:

水器:

我在陶器篇结尾处也说了,没有陶器,也就没有青铜器。那一个青铜器是如何铸造出来的呢?在夏商时期,都是使用范铸法。这个在上博有非常清楚的实物和文字介绍,我都拍了下来,请点开大图仔细查看。

这最初做的陶模型(第一张图中黄色部分)叫“模”,四周和内壁包裹的陶器(绿色的部分)叫“范”,而“模范”一词也是正因此而来。

本篇稍微做个青铜器介绍开头,下篇着重介绍商代青铜器。




如果您觉得我写的不错,不妨关注我一下  :)

你可能感兴趣的:(逛逛博物馆【连载3】:青铜器(夏)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