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孝《陈情表》——清明杂感(2006)

宋代学者赵与时有云《宾退录》:“读诸葛孔明《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还依稀记得初中读《出师表》的情形,囫囵吞枣,完全不能体会其间的真情。有一天打开电视,看到唐国强扮演的诸葛亮涕流满面、声泪俱下的样子,才“心有戚戚然”。而今的班里学生也读过《出师表》,问他们当是读这篇文章时有什么感觉,回答很干脆:“没感觉。”是咯,和我读书时一样,把它当作任务来完成(最简单的例子就是需要晚自修值班时,多是把晚餐当成了任务),效果可想而知,根本就没有美感的影子。

轮到自己“误人子弟”时,也想把前人的堕泪演绎一番,自知没有天赋,只好在语言的修饰语上做点文章,或谈古,或论今,扯扯身边的小事,尽量往边上靠,尽量贴近课文。

至孝是李密《陈情表》一文最大的特点。不可否认,作者在辞官养祖母的苦心。从文章的写作背景不难看出,曾做过蜀汉大员的李令伯面对晋帝司马炎的召唤心存疑虑,一方面出于对故朝的眷恋,一方面出于对新朝的顾忌,他在徘徊,他在掂量,最后的思考结果是寻找一个最佳的借口推辞赴任。什么借口?那就是自己有年迈的"日薄西山”、“气息奄奄”急需自己养老送终的老祖母。何况自己早年孤独,全仗祖母躬亲抚养,时至今日正是“乌鸟私情”反哺之时。此等肺腑之言,何人不心有戚戚?至孝之人,也是至聪之人。

图片发自App


谁都有亲人?陆地上还健在的,天空驾鹤西游的。珍惜你现在拥有的,大胆地说出你的爱,做一些打算作却总是找借口不做的事情。古人说:“父母在,不远游。”如果按照他的标准,我是彻头彻尾的不孝,从读大学开始就一直呆在长江尾部或大或小的城市里,只有寒假或者暑假回趟老家,在父母身边陪他们聊聊天,现在有了电话,也可以随时知道家里人的近况。我们漂泊在外的人,对家人多是“报喜不报忧”,父母亦如此。

已经在天堂的亲人,趁着清明的烟火聊表相思之情,祝福他们在天国快乐。后天是清明节,没享过福的老外婆,已走了一年多了。我人在异乡,只好托弟弟多燃一炷清香,多培一掊黄土,我只能遥祝她老人家在极乐世界里能够享福。

(2006年4月3日,于南湖边)

你可能感兴趣的:(至孝《陈情表》——清明杂感(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