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的教育经▪学习篇——学会思考,事半功倍

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是学习不思考,就会受骗;只空想不学习,就会缺乏信心。”

——《论语为政篇》第15章


这一章讲述的是思考与学习之间的关系。我们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做到学以致用,但是往往事与愿违。听了很多课程,看了很多书,都觉得有道理,但是生活却没有改变。这是因为我们在学习的道路上常常会忽略从“学”到“习”之间的另一个环节——思考。


中国有句俗语叫“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老师可以教给我们理论知识、原理方法、甚至是他的个人经验,但是最终的学习成果如何,就要依靠我们个人的“修行”了。只有想到才能做到。所以,提高学习效率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会思考。当然,这里的思考不是“空想”,而是有方法的思考:

心无旁骛,收获更精准有效。


我们现代人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多,但是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学习效率越来也高,也正是因为多样化,会让很多人出现选择焦虑,出现认知焦虑等等。就像《小猫钓鱼》童话故事里面的小猫一样,本想去钓鱼,看见蝴蝶想扑蝴蝶,看见蜻蜓想捉蜻蜓,看似挺忙碌,但是最终一无所获。所以事情再多,也要一件一件做完。


另外,不要对自己过于苛求,上完一次课或者看完一本书,就要记住全部内容。相反我们如果在学习之前就知道自己想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那么即使没有记住全部的内容,但是解决了我的问题,这样的学习就是有效的。


比如,阅读《忙碌爸爸也能做好爸爸》这本书,有的人是为了自己能够从中获取经验当一名好爸爸;有的人是为了看完以后分享给自己的爱人;有人是希望了解现代职场人的困惑……


每个人学习的目的不同,专注的方向就不同。在学习之前就思考清楚自己的问题,然后在学习中去寻找答案,我们把自己的身份定位成为一位探索者,而不是学生。这样的学习不仅仅可以提高效率,让收获更加精准,也会让学习这件事变得更加有趣。


能够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学习才是有效学习。


不知大家有没有这样一种经验,当我们去听课的时候,往往在课后,老师会问:“有什么问题,可以现在提出来,老师可以现场解答。”但是真正能够提出优质问题的人却不多。


“不会提问”一方面,是因为我们没有养成“提问式”学习的习惯,正如前面所说,我们只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而不是主动探索知识。另外,没有在学习中记录问题的习惯,这会使得我们即使有了问题,往往会在脑海中一闪而过。当后面源源不断输入新知识的时候,前面的问题就忘记了。最后,对于学习的知识没有形成自己的框架也是我们不能提出好问题的原因。


这里和大家分享一个小技巧——使用便签纸,随时准备记录自己的问题。我们记录下来的这些疑惑,有些是在学习过程中已经解决;有些没有解决的可以留到课后来跟老师提问;还有一些问题是需要我们在深入学习中解决。


这种提问式学习,就是在引导自己主动学习。自己提出的问题并且解决,我们会印象更深刻,从而也就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在脑海中进行新知识的预演,更有信心去实践。


①如果用在实际中有它有哪些优势?

②有没有案例可以参考?和我的情况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③有哪些知识点还不清楚?

④有哪些困难需要面对?

⑤这些困难要如何解决?

……

当然,即使进行过预演,也不能保证我们在实践的时候就一定会万无一失。但是,我们的经验却是在实践中一点点积累起来的。大胆去实践吧,这不就是我们学习最终的目的——学以致用吗!


孔子后面还说了一句:“思而不学则殆”(只空想不学习就会缺乏信心。) “殆”字,有“危险”的含义,只思考不学习的做法也是十分危险的。就像《三只小猪》的茅草屋,空有其表,经不起推敲。


我的一个朋友小强,大学毕业以后,不愿意给别人打工,决定自己创业。他的父母对他非常宠爱,所以努力凑钱,支持他的梦想。但是小强没有任何的工作经验:如何设计产品?如何获取客户?如何与人合作?等等,这些能力都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怀揣梦想的同时,也要脚踏实地。


“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也可能是孔子自己的经验之谈。在《论语▪卫灵公篇》第31章记载,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译文: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整夜不睡觉,用来思考,结果没有长进,还不如学习呢。”孔子如此勤奋的人,整日废寝忘食地思考也没有结果。让梦想落地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学习。


提高学习效率,不止要勤于思考,还要建立在不断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之上,要有方法地思考。思考的目的是为了最终的实践,为了学以致用。


下一篇我们分享学习的“实践”环节。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里的教育经▪学习篇——学会思考,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