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学习见闻(11):美国医生的成长历程

NYP医生的执业模式是以单个医生为中心的,手下并不一定有固定的医生,但医院会给他配备专门的秘书、护士和流水轮转的resident,这跟国内大多以科室为单位有所不同,国内一个科室内一般会有分组,讲主任、主治、住院医师三级查房。其实对病人来说本质上是一样的,因为有些也是奔着某位医生去的,只不过国内更讲究固定的医生团队合作而已。

这样的模式,加上Dr. Vosseller的手术地点有多个,就让我接触到好几拨的resident。老白也奇怪我每次都把这些resident的名字和论资排辈搞得很清楚,我说,咱们不是单纯来学技术的,也要以人为本嘛,从人身上可以获取很多看不到的信息。

第一位认识的resident叫Justin,他是第一年的resident,他说其实就相当于《实习医生格蕾》里的实习医生intern。我说,那你们是不是也有着像Doctor Bailey那样很严厉的小BOSS,会指挥你们干这干那。他说的确是有高年资resident带低年资resident,但哪有电视里这么夸张;后来一位叫Paul的韩裔resident,给我介绍他同一团队的resident:“she is in the fifth year, the boss!”。

Justin告诉我,成长为一名可以独立行医的主治医师attending之前,要先读4年的普通本科,4年的医学,毕业后是5年的resident;然后需要1年的fellow,这个时候你可以定自己的专业方向,比如骨科医生可以选择足踝方向、脊柱方向、关节方向等等。也就是总共需要14年,学费也高。无怪乎美国学医的很多人要么就是家庭条件好,要么就是贷款读。

美国医生成长阶段

所以,第5年的resident的确是厉害的,因为已经快可以独立行医了。有次手术分台(也就是同一个医生的两台手术在两个room进行,这样不用浪费同一个room搞卫生啥的接台时间),Dr. Vosseller本来想做完一台早点下来做另一台,但结果到另一台时,跟Justin一起的第5年的resident哥们儿已经快把手术做完了。

我所听说的resident都很忙。我妹妹家隔壁的有两位resident,几乎不太见的到真人,同一层的暖气坏了也没有时间去和房东理论。一位刚来纽约的韩国医生告诉我,和他同住了几天的resident,好像根本就没和他说过一句话。我看Justin腰间别着寻呼机,而且时不时会有人呼他,去急诊室看个急诊啥的,就问他多久轮到一次这样的“随时呼叫班”,他说:every day!

Dr. Vosseller有次说起,他前一天去负责面试录取NYP今年新招的resident,有很多是哈佛等名校的毕业生,最后的分数都是9.5、9.6档次的,结果可能9.6的那个留下,9.5的那个就被淘汰了。其实顶尖的人之间差距很小,而且这个分数的根据就是当时面试的表现而已,所以Dr. Vosseller觉得有些不公平,不过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大家都很努力,很优秀。

有次在医院食堂吃饭,碰到一位中国上海来的打算在美国行医的内科医生,当时在国内应该至少已经是主治医师级别了,但现在还是这里的fellow,不过快熬出头了。我问他哪一年过来的,他说已经十年了。十年了!所以,你看所有大牌医生风光的背后,都有着一串很长很深的脚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任何的成就都是需要努力和积累才能得到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纽约学习见闻(11):美国医生的成长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