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瑟之为器也,其弦五十,其柱如之,其声也适、怨、清、和。”
(一)适
天色昏暗,雾气缭绕。
义山身处一片混沌之中,分不清前方是延绵不断的群山,还是横在天边的堆积云层。脚下是一条碎石铺就的路。他不知道小路是否通向山巅,也不知道自己还要跋涉多久。
他只顾低头赶路,不敢停下脚步。
忽闻古瑟之音,时缓时急,旷古久远;又见一只青羽的鸟儿翩跹飞过,若隐若现。
义山加快脚步,却怎么也跟不上飞鸟,也听不清缥缈的古瑟音。
……
屋外下着瓢泼大雨。
义山再次从梦中醒来,额上沁满了汗。此次回程路上,青鸟和古瑟反复在梦里出现,义山有些摸不清缘由。这梦境倒是在年轻的时候常出现,但自打跟晏媄成婚后,这个梦中断了很多年。此番梦境再次出现,伴着近几年的流荡和分离,义山不免失落和思念。
谁曾想巴蜀的秋竟这样喜雨,原定的归期已是一推再推。晏媄带着两个娇儿在家中可好?想到这里,义山睡意全无,披上外衫,踱到窗前。
雨幕中,院落已有了积水,落叶和花瓣漂浮在上面,时不时打着旋儿。院中的芭蕉被大雨浇得生出几分狼狈,叶子低垂及地,浸泡在水里。举目远眺,平日里巍峨青翠的山麓此刻幻变为憧憧黑影。雨水冲打在门槛上发出汩汩的声响,飘溢的湿气弥漫进屋里。
义山抖抖肩,拽拽衣领,掩上了窗。
烛光噼啪微响,伶俐的书童赶忙取了剪子,拿下灯罩,挑起灯心儿,快速减去烛尖。义山不禁忆起在家中的日子:夜里总是晏媄拿着小剪子剪去烛花,然后他们一起对酒谈心,秉烛论诗,憧憬未来。
此时晏媄在做什么?
义山一边想着,一边伏案坐下,磨墨吮笔,用潇洒的行书落笔写道: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二)怨
义山忆起十岁时,身穿孝服,手持丹旐,侍奉母亲,带领弟妹,一路悲悲切切地护送父亲灵柩回乡的情景。
“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
尚未成年的义山,以柔弱的肩膀撑持起衰微的门户。他靠舂米抄书贴补家用,帮着母亲一起为家族恢复元气。年少的他就深深懂得读书、应试、登科、入仕才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
血气未凝之时,义山在家乡师从处市叔。
少年义山熟读儒家经典和史部书籍,学写古文古诗,练习书法,养成耿直的性格乃至爱憎分明的脾气。他读罢屈原,崇拜“气往铄古,词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的辞赋;读罢陶潜,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清新真淳。那时的他也极爱李贺的诗作,欣赏“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的幽深渺远;喜爱“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的神秘浪漫。
大和三年,年方弱冠的义山,在东都洛阳遇到了恩师令狐楚。
在恩师的带领下,义山与令狐兄弟一起练习骈文写作,接触朝廷所需用到的各种文体,精进学业。同年,他又得见前辈白居易,研究类书《六帖》,深得教益与启发。
大和四年,信心满满的义山在恩师的鼓励下初入科举场历练,只待进士及第,释褐为官。谁知礼部放榜之时,他竟名落孙山。大和六年,第二次应考的义山仍然榜上无名。大和七年,当义山第三次踏入贡院考场的时候,依旧考试无成。
科考不顺,此乃义山踏入社会后遇到的第一大困厄。
那时,深受打击的义山经常失眠,辗转反侧至五更梆响时,才会勉强睡去。梦里有古瑟缥缈的声音,有低空飞翔的青鸟,有一座接连一座的仙山。义山在混沌中不停追赶,在群山间奋力跋涉,却无法攀登至山巅。唯有古瑟之音低回,青鸟之影陪伴左右......
开成二年,义山进士及第。就在这一年,恩师令狐楚驾鹤西去。义山随令狐绹兄弟护送恩师灵柩回到长安,已是年底。次年开春,科举便开“博学宏辞科”,义山准备再搏一搏。但在复审时被一“中书长者”以“此人不堪”为由,抹去了姓名。
义山再次落榜。
“这影影绰绰、到处游荡着半人半鬼的黑暗世道!”有些心灰意冷的义山,迫于生计,经好友韩瞻引荐,决定去泾原节度使门下做幕僚。
临行前,义山回家乡荥阳稍作整顿。
某日黄昏,义山登至城楼最高层,荥阳城全貌尽收眼底:夕阳西下,晚霞泛起,花明柳暗,春意尚浓。忽有一只孤雁横空飞过,留下声声哀唳。
义山触景生情,欲舒胸中苦闷,不觉吟道:
花明柳暗绕天愁,上尽重城更上楼。
欲问孤鸿向何处,不知身世自悠悠。
(三)清
节度使王茂元是爱才惜才之人,他早就听闻义山的才华,加之是女婿韩瞻推荐过来的,用起来更是顺意放心。
义山在节度使府中处境极佳,府内上上下下都对他十分友好。尤其是义山写的《让加兵部尚书表》深得节度使赏识,后续府中的撰文工作都由义山这个掌书记接管。
闲暇之时,义山喜欢凭窗而坐,望着院落中央的一汪湖水,清风拂面,借以融化心中块垒。傍晚时分,他也会闲逛至此,看着湖边的桂花树,闻着阵阵清香,深感静谧安详。
义山以为自己会慢慢释然,然而还是会被那个梦境困扰:古瑟之音低回,青鸟在低空飞翔,义山不知是进是退。
恍惚中醒来,再难入睡。看着窗外月华如水,义山披起外衣,推门而去。不知不觉走到湖周,看着月光透过婆娑的树叶照在湖面,清清凌凌的,飘逸着轻烟。义山隐约听到有古瑟之音传来。那声音跟在梦中的一样,越过粼粼湖面,伴着缕缕花香,缠绕在枝丫间,把他融化在幽幽夜色里。
直到在一次家宴中见到晏媄,义山才真正读懂那个梦境。
晏媄是王茂元的女儿。小姑娘平素很爱读义山的诗,尤爱《燕台诗》,从《春》到《冬》都熟记于心。在二人正式见面之前,晏媄就曾在一次府中宴集中,隔着帘子偷偷瞧过义山。那清秀文雅的外表和谈笑风生的姿韵,更让她对义山倾慕不已。
那日,王茂元邀请义山作为唯一的嘉宾参加府上的家宴,一袭青衫的晏媄也在座。
在用过最后一道桂花羹之后,晏媄笑着起身,端坐于锦瑟旁。只见她且把琴弦微抚,纤纤玉指轻拢慢捻,一抹复一挑。宛然间,大珠小珠落尽玉盘,似嘤咛花语,若呢喃莺啼。
这不就是梦里的古瑟之音吗?晏媄不就是低飞盘旋的青羽鸟儿吗?义山心里舒然:原来一直梦及的,就是早已注定的。
没过多久,义山与晏媄在王茂元的操持下,很快完婚。随着彼此的了解日益加深,夫妻二人都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义山更是沉醉在前所未有的幸福之中。
晏媄从小在优渥宁静的环境中长大,不但肤如凝脂,内心也是洁白无瑕。她从不奢望义山能在仕途之路走多远,攀多高;她只愿与夫君共白头。每当义山拥她入怀的时候,她总能想到新婚之夜,他赠与自己的那张锦笺: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四)和
会昌二年,因母亲病故,义山停职,居家守丧。在此期间,义山完成已故亲人的迁葬诸事,带着晏媄移居永乐,过了一段清寒而平静的乡村生活。那时,他们白天在自家门前植树栽花,关心着后院庄稼地里的收成;夜晚用小泥炉醅上一壶酒,秉烛夜谈,吟诗作对。
不久,晏媄有喜了。
为了不让晏媄在乡下受罪,义山把永乐的房舍托给当地的友人打理。他带着晏媄回洛阳崇让宅养身子。
义山知道晏媄从小在崇让宅长大。到了实地,发现这里竟比泾州的府邸还要气派:朱红大门前牌坊高耸,左右两旁各立着威猛的石狮,院内建筑或恢弘或雅致。兄嫂待晏媄、义山格外亲切,安排靠里的独院给他们住,静谧的环境适宜孕妇养胎。
正赶上芙蓉花开的时节。
晚饭后,听晏媄抚琴一曲,就着月光,看着大片的芙蓉花盛放在枝头,义山心情舒泰。要什么富贵?要什么荣达?有什么能比此时此刻更珍贵?
转眼间,义山为母亲守丧期满,该回长安准备去吏部复职了。
窗外的芙蓉花早已落尽。
“为什么非要功名利禄?”晏媄无心抚琴,“现在这样不是挺好?”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义山轻吟出这两句,深情地凝视着晏媄。
晏媄晶莹的双眸也深情地回望着义山。
“到那时,扁舟上有我,有你,我们白头偕老,携手江湖。”
“我盼着那一天,它会来吗?”
义山重重地点头。
夫妻二人相倚着,凭窗远望:万籁俱寂,满天繁星伴着一牙新月,几片淡淡的云,在苍蓝色的夜空上慢慢飘动。
“你看那弯弯的月牙,多像你的眉毛。”
晏媄依偎着义山,无声地笑,一行清泪滑落。
“等你在长安打理好,我便带着孩儿去找你,那时我们就再也不分开了,对吗?”
“是的,一定!”
可是,现实的重锤还是无情地一次次砸向义山。
由于受牛党排挤,义山被外调做地方的小县尉。十几年间,辗转各处谋职。他与晏媄自然是聚少离多。而晏媄从无怨言,一人操持家里家外各项事务,拉扯孩子们长大,本就单薄的身子愈发瘦弱。每当听到义山遭受了不公的待遇,她还会写信劝慰他,鼓励他,让他继续充满希望。
“诗人掉进政客的世界,注定是一场悲剧”。
义山越是想改变现状,越是难以抽身。只想踏实做事,老实做人,不想卷入纠缠胶葛的牛李党争之中,无奈他人诛心式地审视。
夜深人静的时候,义山坐在书案前,内心总是积怨难平:什么时候才能接晏媄和孩儿们到长安团聚?晏媄在家中忙得过来吗?月光寒冷如水,晏媄会不会冻着?一想到此,义山不禁模糊了双眼,执笔缓缓写下: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尾声
巴蜀的大雨下了三个月。归期一拖再拖。
空气中弥漫的湿气,沁润着每寸肌肤,激发出神经末梢的细腻与敏感。在驿站逗留的义山,几乎每日都能忆起过往,一点一滴的片段串联起来,各种思忆联翩一生。
在那个熟悉的梦境里,青鸟和古瑟反复出现。醒来的时候,义山发现自己卧缩在湿冷的床铺。掀起帷帐,看着书案上已经燃灭的烛火,一切都已消失。空荡荡的屋里,隐隐回响着旷古的琴音。
拖着疲惫不堪的身子赶到家,义山面对的却是新布置的灵堂。面色苍白的晏媄躺于棺木中,身穿素衣的孩儿们默默拭泪。义山跪倒在地,眼神黯淡,嘴角翕动: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出殡那日,彤云密布,堆积成远山的形状;寒风呼啸,低沉似青鸟在嘶哭。
自此,义山没再做过那个梦。
—完—
注:
• 部分语句引自《李商隐传》;
• 行文结构模仿短篇《锦瑟》;
• 因是改编的故事,所以部分时间节点的先后次序做了调整;
• 这篇也算读书后的一次作业,属于新的尝试,文中如有不妥,请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