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盛在《凡人歌》说,“问你何时曾看见这世界为了人们改变?
爱默森(Ralph Waldo Emerson)说,“弱者相信运气,强者只究因果。”
好运气发生在你身上,你当然应该非常开心;坏运气降临在你身上,
你应该平静接受——无论怎样你都要继续生活,当然就还要继续面对你不能控制的事物。
苏轼早就总结过的生活态度:“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
特别好玩的心理学现象。
如果,你相信好运气,你的生活并不会因此就会变得更好或者更差。
但是,反过来,如果你就是觉得自己是个倒霉蛋,那你的生活定会因此变得更糟。
所以,尽管不应该盲目乐观,但一定不能悲观地生活。
神奇的是,努力往往真的会改变一个人的运气。
将近两千五百年前,塞涅卡(罗马哲学家、悲剧作家、政治家)就把这件事儿说得非常清楚“所谓的幸运就是当你准备好了的时候机会来了”。
有些资源很难瞬间获得,比如金钱、地位、名誉,尤其在这些资源的获得更多地依赖出身和运气的现实世界里。
然而有些资源却可以很容易从零开始,比如一个人的才华与学识。
才华也好学识也罢,是可以通过努力必然获得的东西。
一个人心智能力一旦正常开启,就会发现自己在这个信息唾手可得的世界里,只要正常地努力,并且有耐心和时间做朋友,很容易成为至少一个领域的专家。
努力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艰苦,只不过是“每天至少专心学习工作6小时”;耐心却远比大多数人想象得巨大,“要与时间相伴短则至少5年,长则20年”。
终于有一天,你已经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你会惊喜于真正意义上的有价值的所谓高效的人脉居然会破门而入。
你所遇到的人将来自完全不同的层面,来自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不同的方向。
而你自己也不再是过去一无是处的你,你不再是“索取者”,你扮演的是“乐于助人”的角色——很少有人讨厌善意的帮助,更何况你是被找来提供帮助的呢。
甚至,你会获得意外的帮助。
如果你是一个优秀、有价值的人,那么就会有很多另外优秀、有价值的人为你提供帮助。
这个时候,这样的帮助往往确实是“无私”的。
正如没有哪个医生做到救死扶伤之后仅仅因为酬劳太少而恼羞成怒一样,那些品质优秀到一定地步。
境界豁达到一定层次的人,往往真的可以做到“施恩不图报”。
因为对他们来讲,能够有机会“验证自己的想法”本身就已经比什么都重要,并且可以令他们身心愉悦。
然而真正有趣的现象是,被帮助的你也正因为并非寻常之辈。
所以一定懂得“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的道理。
最终皆大欢喜,只因为“沟通成本几近于零”,同时效果自然是“交流收益相对无穷放大”的良性循环。
生活的智慧就在于,集中精力改变那些能够改变的,而把那些不能改变的暂时忽略掉。
专心打造自己,把自己打造成一个优秀的人,一个有用的人,一个独立的人,比什么都重要。
打造自己,就等于打造人脉——如果人脉真的像他们说的那么重要。
事实上,真正的关心最终只有一个表现:为之心甘情愿地花费时间,哪怕“浪费”时间。
这也很容易理解。
因为,当你把时间花费到一个人身上的时候,相当于在他身上倾注了你生命的一段——哪管最终的结果如何。
反正,那个人那件事都成了你生命中的一部分,不管最后你喜欢还是不喜欢。
每个人的时间都是有限的。
所以最终,“真正的好朋友”谁都只有几个而已。
这实在是一个大到足以写两本书的话题。
以下是我的几个简单的,但实践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建议:
专心做可以提升自己的事情;学习并拥有更多更好的技能;成为一个值得交往的人。
学会独善其身,以不给他人制造麻烦为美德;用你的独立赢得尊重。
除非有特殊原因,应该尽量回避那些连在物质生活上都不能独善其身的人。
那些精神生活上都不能独善其身的,就更应该回避了——尽管甄别起来比较困难。
真正关心一个朋友的意思是说,你情愿在他身上花费甚至浪费更多的时间。
记住,一个人的幸福程度,往往取决于他多大程度上可以脱离对外部世界的依附。
进取之路上的人可能往往觉得更吃力而并非轻松,为什么呢?
因为在那条路上“一山更比一山高”,“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在平庸之路上的人可能往往并非自卑而是洋洋自得,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总是会遇到比自己更差的人。
相信我,通过一定的练习,你肯定能做到摆脱你的大脑的控制,进而完全控制它;
或者至少能做到部分摆脱你的大脑的控制,进而有一些控制它的能力。
你知道你能通过什么确信自己做到了或者至少部分做到了么?
方法很简单,看看每天你做的事儿里,有多少是尽管无趣但却是非常重要的;有多少是非常有趣但却是不重要的。
如果,你一整天都在做那些非常重要但可能并无乐趣的事情。
那就意味着,你已经完全摆脱了大脑的控制,进而成为大脑的真正主人了。
李宗盛不是一般睿智的人,他不用絮絮叨叨地讲道理。
因为他是歌手,但他总是可以凭直觉意识到最困难的是什么。
这首歌的名字叫《你像个孩子似的》:
工作是容易的 赚钱是困难的
恋爱是容易的 成家是困难的
相爱是容易的 相处是困难的
决定是容易的 可是等待是困难的
……
我常常发现我的学生中有人有这样的倾向——回避困难。
有意思的是,当他们回避困难的时候,都不是故意的,
并且往往早已经给自己找到恰当的借口——太强大太有力乃至于他们真诚地相信——“我喜欢做有创意的事情,那些事太枯燥,确实提不起兴趣来……”
我就只好拿我自己的经历给他们讲道理。我的词汇书《TOEFL核心词汇21天突破》这些年一直卖得很好。
最初我花了多长时间写完这本书呢?九个月。
那本书最重要、最核心、最有创意的是什么呢?
是通过语料库分析而后统计词频再反复筛选出来的“托福考试中出现两次以上十七次以下的核心词汇”。
这些工作需要多长时间呢?收集处理语料库文本大约花费一个月不到的时间,而统计词频呢?由 WordSmith软件完成——只需要几十秒。
那剩下的八个月在做什么?在做最没有技术含量、最枯燥最无聊的“拷贝、粘贴、编辑、整理、审阅、修改、反复……”
做任何事情之前,花上一定的时间分析完成任务所需的种种技能;
诚实面对自己,正视自己相对于这些技能上的熟练程度;
如果自己在某些技能上有所欠缺,那么a.短期:求助于他人;b.长期:求人不如求己——开始学习;
测算时间,把自己擅长的部分放到后面可能是优势策略;
养成记录的习惯,以便自己随时监督自己;
按部就班完成计划。
以上是一个人自我管理必备之策略。 如果,你是个团队的管理者,那么你的策略可能就要做出一点点的调整——如果把你的整个团队比喻作一个人的话,那么你就是这个团队的“头”。
于是,你就要花很长时间分析每个人真正擅长的是什么(并非他声称擅长的)以及真正不擅长的是什么;而后花很长时间分析每个拆分出来的小任务所需之技能,之后的事情就不言自明了。
第5节 把生活节奏调整得慢一点
32 岁的时候,我开始尽量规律地去健身馆,尽管其间也有过几次停歇。
当初令我坚持下来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我有毅力,而是因为恐惧——我得了中度脂肪肝;是大夫的话吓着我了:“才三十出头,就中度,可惜了……”
我明知道这不是什么绝症,但几个小时后回想起来,还是被大夫的这种说话方式弄出一身冷汗。
我不信什么中医疗法,于是就选择去健身馆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