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游观美景,记达情韵”——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整体教学计划(5)

第二课段  5课时

悟情怀,“此中有真意,欲辨也不难”

——《壶口瀑布》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

本课目标:

1.感悟作者在游览中的情怀,学习游记更深广的抒情。

2.对比阅读《壶口瀑布》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思考二者在写景抒怀的异同。

任务一:作者一边记述说见之景,一边表达自己的感受。找出作者表达感受的文字,说说你的理解。(思考探究p98)

学生活动:自主阅读——同桌交流——班级展示。

师生总结:作者在文中的感受大致包括三个类型。

感受举例:

(1)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

理解:这一句话是作者站在河岸上对壶口的观察,写景采用俯视的角度,感受到黄河的滔天气势,这种感觉是“疏远的”“模糊的”,让人觉得可怕想逃离的,作者匆匆离开了。这句话写的就是作者的那种心理感受,这样写,也是对这个视角的自我扬弃,自然为后文换一个时间换一个地点来观赏壶口瀑布做铺垫。

(2)我突然陷入沉思,眼前这个小小的壶口,怎么一下子集纳了海、河、瀑、泉、雾所有的水的形态,兼容了喜、怒、哀、怨、愁——人的各种情感。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理解:海、河、瀑——喜、怒、怨                 泉、雾 —— 怨、愁

      激烈的、洪大的      外显的、激烈的   细致的、柔柔的     婉约的、静态的

观景时的联想:自然的、合乎逻辑的,而不是牵强、生拉硬拽的。

[if !supportLists](3)[endif]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个人,经了许多磨难便有了自己的个性;黄河被两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时,也就铸成了自己伟大的性格。这伟大只在冲过壶口的一刹那才闪现出来被我们看见。

(1)这一段观景的感受来自与哪一种景物?

 第五段的“石头”:窟窟窍窍、蜂窝杂陈、旋出大坑。

写石头,也是写水,水的特点:水被压迫就会怒不可遏,忍耐后会以力相争,奋力抵抗。

 水的抗争表现在:凿、旋、切、剁;凿得窟窟窍窍;旋出光溜溜的大坑;切出深沟;壶口位置在下游一千五百米处。

本段文字是在第5段的基础上进一步联想,表达理性思考。

黄河博大宽厚,柔中有刚;挟而不服,压而不弯;不平则呼,遇强则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

这是人的品格,这是一个民族的品格,黄河就具有了象征意义。文章至此作者通过了游览壶口瀑布,完成了对中华民族经历磨难但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的抗争精神的赞颂。

感受三个类型:

①观景时的直接体验;

②由景物引发的感想;

③基于景物进行的带有较多理性色彩的思考。

(3)本节小结:

游记散文三要素:所至(游踪)、所见(风貌)、所感(观感)

梁衡主张:游记散文应有四美——描写美、境界美、哲理美、语言美

任务二.对比阅读《壶口瀑布》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思考二者在写景抒怀的异同。

1.复习二篇文章在写景上的异同:

同: 都抓住了事物的典型特征。

      都用了一些表现景物特征的精准的词语。

      都用了修辞,也都饱含情感。

异:《壶口瀑布》对景物的外在形态进行了浓墨重彩的全方位的铺排式的描绘和渲染,风格厚重有力。《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则是简笔勾勒,用哪个精准的词语点到为止,重神韵的传达,重景物给自己的主观感受,风格空灵飘逸。

2.阅读《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找出表达作者感受的句子。

(1)学生独立活动——小组交流(你说我听)——班级展示。

举例:

风声一刻不停地呼啸,辨不清风何来何往,仿佛自地球形成以来它就在这里川流不息,把冰河上的雪粒纷纷扬扬地扫荡着,又纷纷扬扬地洒落在河滩上、冰缝里。

是琼瑶仙境,静穆的晶莹和洁白。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冰体一点一点地改变了形态,变成自然力所能刻画成的最漂亮的这番模样: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小小的我便蜷卧在这巨人之发下。太阳偶一露面,这冰世界便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这些句子表现永恒强大的自然之力和作者的敬畏之情.

(2)细读文章,再从文中找出一些类似的句子.

(3)文章里为什么用大量的文字写”我”身体难受?

这种感受是自然环境带来的,它从侧面表现了自然的强大力量,这种力量并不是人力所能完全克服的,身体的难受隐藏这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包含着作者对“人在自然面前是渺小的”这一思考。

(4)请在文中找出例句证明“人在自然面前是渺小的”观点的句子。

再者:这种在极端地理和天气条件下的身体体验是很多人未曾有过的,很值得记录着力去写一则让文章显得真实可信,二则也能使文章显出新意。

第三:身体的感受也形成了一条潜在的线索,随着身体难受程度的加重,作者所见之景愈发奇特,对各拉丹冬雪山的认识也愈发奇妙和深刻。

1.  对比阅读《壶口瀑布》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思考二者在写景抒怀的异同。

作业:

再读自己的美文,分析自己对“美”的认知和哲理思考,找出相关句子品味赏读,同学之间可以交流学习。

你可能感兴趣的:(【语文教育】“游观美景,记达情韵”——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整体教学计划(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