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物论》究竟写什么?

·主要内容概括

  本篇主要来说,是庄子对大道的认识论。庄子以其怪谲惊人的言辞、精辟生动的寓言,试图启发后来读者:我将以什么方式看待这个世界?

  本篇由南郭子綦与弟子颜成子游的对话开始,引出了达到“吾丧我”境界后对世界感知的不同——可闻天籁。天籁最大的特点就是“使其自己”、“咸其自取”,这实际上就是某种意义上的“无所待”。接着又通过一系列的描述展现了世俗之人的烦恼、忧伤、执念,庄子指出,这些都是源于人之“成心”。庄子进一步又指出,其实世俗百家纷争不断的是非、彼此、然不然、可不可并非一成不变的,实际上未必有人真正地知道究竟是非如何、彼此如何、然或不然、可与不可。不惟如此,就连大小、寿夭都随认识的不同、境界的变化而有所不同。随后庄子又以多个寓言描述了万物对世界的不同认识,抽象出对世界的认识也许并非是客观唯一的,不同的认识正暗示了道的广大、标准的多元化。正如蝴蝶梦一段所说,分不清是庄是蝶,又有什么关系?只要我快快乐乐地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又要去纷争这些?

·涉及的问题与我的思考——“丧我”之境、“莫若以明”

  庄子内篇第二内容丰富、观点甚多。但既然要概括提炼,我大胆将整此一篇归结为一点:达“丧我”之境,察世莫若以明。

“丧我”提出于开始时南郭子綦的自述,正是因为南郭子綦“丧我”,才得闻天籁。但事实上,“丧我”不止于第一段,“丧我”是内篇第二的一个核心思想,这一篇中庄子讲述的许多奥妙的境界、怪谲惊人的言辞,都是“丧我”之后才能真切体会的东西。

  “丧我”实际上,就是忘我,也就是跳出自我个体的局限,以非我的广阔的视角来观察这个世界、认识这个世间的一种姿态。我们不妨想一想,南郭子綦听到的天籁究竟可以具化为何物?其实,我不妨说还是那个排箫,但是,这和所谓的人籁又有什么区别呢?只听到人籁的人,只知道吹奏排箫之人的技法高超,制作排箫之人的手艺超绝,谱曲之人的乐感脱俗。但是能够听到天籁的人却明白,排箫的乐音之所以如此悦耳动听,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竹子本身的结构使然,而且,即使是不懂音律的小儿没有节奏地吹奏简陋的竹子,发出呜呜的声响,能听到天籁的人也会觉得别有一番韵味。事实上,天籁究竟有多优美,是无关紧要的,但是“丧我”之人放下了世俗看重的元素,去追寻自然的美妙,于是能在不美中发现美、在机巧中发现纯朴、在世俗中发现大道。

  我认为,这一个“丧我”,几乎就覆盖了庄子内篇第二的绝大部分思想精髓,我们不妨去看看这篇讨论的几个核心话题,逐一验证下去。

  庄子继南郭子綦后讲到的一个话题就是“人生之悲”,他讲到“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尒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其形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很多人说庄子消极,但就这一段而言,我认为这不是消极。恰恰相反,这几句言辞的真正目的,我以为是庄子观夫大悲大哀,而察知今日此时之乐。庄子跳脱自身的局限(“丧我”),以慈悲天下的目光,讲述生之苦、生之难。而其实与此呼应的,正是篇尾的蝴蝶梦。蝴蝶梦描绘的是欢乐精彩的世界,而前文描绘的却是悲惨的人生,把这极悲极乐混为一篇,正是阐发后来读者:人生是有苦难的、人生的价值意义也许是不明确的,但这又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不要在意那些纷争、不要去想那些百家的理论、不要因为自己现在困于窘境而受到阻滞;我们不妨跳脱开去,用平和的内心去观照整个大道下的世界(“莫若以明”),我们理解这个世界的苦难,我们慈悲天下,而因此,我们也察觉快乐。

  基于这样的姿态,庄子立马指出:是非、真伪、彼此、指非指、然不然、可不可……这些东西又有什么差别呢?即就是有差别,我又为什么非得把他们分清楚呢?庄子并不是诡辩,非要把这些说成是一样的,庄子所要表达的,是根本就没必要在意这些东西!庄子内篇第二的结尾蝴蝶梦很简短,也很深刻,它暗示了庄子对待百家理论纷争(诸如是非、彼此、指非指、然不然、可不可)的态度,那即是不在意理论,更关注感性认知。庄子觉得,我活在那么漂亮美丽的世界,我很开心,这就可以了,至于究竟是我在做梦、还是蝴蝶在做梦,我不去管。同样的,对于是非等等,我以为庄子的态度也近于此,无是非之心,则无是非之烦恼;观万物以明,则其心自明而无浊污。正如庄子在“朝三暮四”中结语那样:“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均,是之谓两行”。

  庄子内篇第二,名为《齐物论》,而其代表性名句之一,即是“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句。实际上,齐物齐物,究竟有没有齐物,很是难说。庄子在本篇中间靠后的部分,发出这样的言辞,有何用意?而那犀利的论断“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大山为小;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又该如何理解?我认为,还是归结到本篇开篇的“丧我”上去。世俗都认为,泰山之大,上可通神明;秋毫之小,童子不能察。但是,庄子颠倒“大小”,故作玄妙,实际上另有深意。庄子意在警示后来读者,泰山虽大,终有大过泰山者,秋毫之末虽小,仍有小过秋毫之末者,那个时候,泰山相形而觉小、秋毫相形而为大。庄子以物喻人,他说:哪怕你现在身困窘境、前路茫茫、深察人生之苦悲,那也不要紧,只要你以平和的心态观照世界,总能发现从前你挺过去的的生活比现在艰苦得多、也总能发现现在暗淡人生中的几抹亮色;哪怕你现在位高权重、名噪一时、风光无限,那也不要忘记察宇宙之无穷、识盈虚之有数,你仍旧要以平和的心去观照世界,慈悲天下的苦楚。

  这之后,庄子又加述了三则故事(尧问舜、啮缺问乎王倪、瞿鹊子问乎长梧子)、两段情景描绘(罔两问景、蝴蝶梦)。这三则故事,全在于继续具化地阐明前文所写的观点,而后两段描绘则是进一步深化了庄子的思想内涵。

总地说来,庄子内篇第二所要阐述的,并不是简单机械的“齐物”,事实上,物不齐才是大道,但庄子所强调的是什么啊?庄子强调的是以宏大慈悲的视角看待万事万物,理解万事万物存在的合理性,然后在观照世界的过程中反作用在自身,达到“丧我”知“天籁”的境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齐物论》究竟写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