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无论多么强大,你需要的仅仅是一颗清静心

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致虚守静”是为道者的基本要求之一。老子在清心寡欲的状态下,从错综复杂的自然现象中悟出了道德学说。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静”是成大事者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 诸葛亮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翁同龢说:“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 ;李鸿章说:“受尽天下百官气,养就胸中一段春” .

人在江湖飘,哪有不挨刀。其实很多刀疤,不过是庸人自找。

 01

为人处世,如能处变不惊,沉着冷静,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刀疤,也可以从根本上避免“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头已百年身”的惨淡结局。

西楚霸王项羽,有着“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美誉,却落了个“乌江自刎”的结局。

垓下之战,据说项王带着残余的二十六骑来到了乌江口,忽见一块石碑,碑上原本无字,此刻却能隐隐约约看到“项王自刎于此”六个大字。

 项王走进一看,这六个字竟然是由活生生的蚂蚁组成的。


项王顿时心灰意冷,仰天长啸道:“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 项羽谢绝了乌江亭长“东山再起”的好意,最终拔剑自刎。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霸王,竟然因小小的蚂蚁而拔剑自刎。岂不知这六个活字是刘邦团队的计谋罢了,刘邦派人提前用蜂蜜写好这六个字,蚂蚁闻到甜味自然会爬来吃。悲哉项羽!痛哉项羽!惜哉项羽!

 反观刘邦,同样遭受过生死攸关的“鸿门宴”,而他却能处变不惊,沉着应对。 项羽听说刘邦已攻破咸阳,非常恼火,决定攻打刘邦。而刘邦却冒着生命危险,一大早只带了百余名士兵和随从,来到鸿门向项羽谢罪。期间,刘邦镇定自如,谦卑处下,待项羽的怒气有所缓解后,便以上厕所为由,趁机逃离了。

 02

老子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用兵打仗不是靠鲁莽逞强,而是靠以静制动、以奇取胜。

 项羽看到蚂蚁之字,便萌生了自刎的冲动。项羽每临大事,刚愎躁动,只看到事物的表象,却无法洞察到事物的本质。

而刘邦则不然,当项羽要杀刘太公时,他说“记得分我一杯羹”;当项羽设局鸿门宴时,他能坦然谦卑处下,满足项羽的虚荣心。这便是一种静气,人只有静下心来,让自己归零,才能不被层层包裹的假象所迷惑,才能触及到更深层次的本质,才能让四面楚歌的自己化险为夷。

《教父》中说:“在一秒钟内看到本质的人和花半辈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质的人,自然是不一样的命运。”

所以,“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项羽,注定无法拥有“静气”,也注定无法触及事物的本质,连唯一的谋臣范增也被赶出家门;当然,自认为无脸面对江东父老的项羽,自然也不会明白老子“曲则全”所蕴藏的人生智慧。

 项羽说:“天亡我也哉,非战之过也!”他对自己的评价很中肯,因为“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而“知雄守雌、知荣守辱、知上处下、动善时、事善能”的刘邦,注定拥有源源不断的“静气”,就连汉初三杰“萧何、韩信、张良”也不得不拜倒在他的静气下。

 轻则失根,躁则失君。项羽,注定会成为英雄;刘邦,注定会成为帝王。

 03

现代人心浮气躁,焦虑不堪,多是没有明白“少则多,多则惑”的道理。

当你被遥不可及的欲望压坏自己拳头般大小的心脏时;当你被房子、车子、信用卡、借呗、白条等榨干自己的快乐时,你才会意识到“清心寡欲”的重要性。

有人说,无论你的身躯多么的庞大,你的生命需要的仅仅是一颗心脏,而暴富和肥胖又有什么区别呢?都是获得超出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罢了。

 往后余生,愿你有健康的体魄,有合理的目标,有合理的志向。愿你以平常心做人,以清静心做事,以功德心打开幸福之门!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无论多么强大,你需要的仅仅是一颗清静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