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观后感

昨夜看了《摔跤吧!爸爸》,很有感触,可惜太晚了,没有立即输出形成观后感。经过一夜的沉淀,便将内心所思所想形成文字吧。

这部电影主要讲了马哈维亚·辛格·珀尕培养两个女儿(吉塔与巴比塔)成为摔跤冠军的故事。马哈维亚年轻时也是全国摔跤冠军,但是种种原因迫使他放弃在世界赛场为国家获得金牌的梦想。此后他便一直想要一个儿子替自己完成未竟的梦想。然而造化弄人,他连生四胎女儿,现实迫使他放弃了生儿子。偶然一次,看到自己的两个女儿把同村的男孩揍的鼻青眼肿,他想明白了,并不是只有男孩才可以在世界赛场上获得奖项,女孩也可以!那一天后,他开始对两个女儿实施魔鬼训练,五点起床、跑步、控制饮食、剪成短发、和男孩摔跤,他不近人情,像是一头疯狂的野兽,他不在乎村里人的目光,对于妻子、女儿的哭诉无动于衷。虽然家里经济拮据,但他还是想尽办法为两个女儿买肉补充营养。经过一番刻苦训练,吉塔和巴比塔逐渐在各级赛场上崭露锋芒、战无不胜,吉塔也获得了全国摔跤冠军,并进入了国家体育学院训练。父亲不在身边,吉塔的生活逐渐发生了变化,开始留长发、染指甲、看电影、在乎男孩的目光,她听从教练的安排,忘记了父亲的指导。在回家后吉塔与父亲发生了争执,并在父女摔跤对战中获胜。志得意满的她回到学院,留下父亲在身后无可奈何。吉塔在世界赛中首轮出局,恰好此时妹妹巴比塔也在夺得全国冠军后进入了学院。在妹妹的劝导下,吉塔开始与父亲和解,获得了父亲的支持,重新在父亲的指导下开始训练。最终,吉塔在国际赛场上大放异彩,为印度夺得首枚国际摔跤金牌,激励了印度千千万万的女性。

总的来说,整个影片最触动我的是,它改编自真实故事,一个神奇得不可思议的故事,一个写成小说都会被认为过于虚假的故事。若非如此,这样的电影便只是一部普通的励志鸡汤影片。以下,我具体谈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马哈维亚及其女儿的故事激励了许多印度女性,也感动了无数人。考虑到印度男权社会的现实背景,我们可以感受到马哈维亚及其女儿为实现梦想付出了多大的努力。马哈维亚突破世俗的枷锁,无视他人的目光,拼尽全力为女儿创造成功的条件;吉塔刻苦努力、勇敢坚强,即使全世界都告诉她不可能,她仍不相信命运,在最后的22秒里一击制胜。他们为国家赢得荣誉,为自己改变人生。吉塔与巴比塔不用像大部分印度女性一样,一到14岁就被送到素未谋面的男人家中,过上相夫教子的生活。这是一个近乎完美的结局。

但是,着眼于子女教育的问题,马哈维亚的做法是否可取?我的答案是否定的。父亲将自己的梦想强加于女儿身上,强迫她们训练,做一名摔跤手,剥夺他们的童年,带他们走上一条前途未卜、一面天堂一面地狱的人生道路,让女儿为他自己的梦想埋单。故事结局的完美便可以掩盖父亲不可理喻、蛮狠无理的教育方式吗?吉塔夺冠那一刻,她内心一定是骄傲与自豪吗,会不会有一种解脱之感呢?她替父亲赢得了荣耀,完成了梦想,那她这一生呢,她是否有自己想要的活法?片中并没有向我们展示马哈维亚值得学习的教育方式,没有看到她对子女的耐心、爱意,没有循循善诱、谆谆教诲。要说马哈维亚的优点,可能仅是那份带有主角光环的业务能力和那份被结局美化的执拗。普通人的故事版本很可能是,两个女儿最终在和男孩子摔跤时不堪一击,成为全村的笑话;因为训练耽误学习,得不偿失;穿短裤、学摔跤、留短发,童年没有了色彩;也很可能难以嫁人,甚至无法过上一个普通印度女性该有的生活。

片中,一个耐人寻味的情节是,吉塔在离开父亲进入体育学院之后,开始尝试新鲜事物,渐渐忘记了父亲的教导,在经历挫折之后,又开始回归正轨。这似乎在讲初心与诱惑,吉塔迷失了自我。但是细细品来,吉塔真的做错了吗?从小被当成男孩来教育,如今已是青春期的少女了,开始爱美有错吗,开始在乎男生的目光有错吗?甚至,进入学院之后听从教练的话有错吗?没办法,马哈维亚的业务能力太强,他对于摔跤的认识甚至强过国家体育学院的教练,这一切都导致吉塔似乎做错了。但是她真的没有错。在成长的过程中,吉塔的这一系列变化都再正常不过了。反而,她的父母完全忽略了她的心理感受,仅以是否有利于摔跤来衡量是非对错,一再表达自己的不满。她是人,理应被理解、被关心、被呵护;而非工具,只是被一味地指责、要求、索取。

基于上点,又引出另外一些问题,那就是为什么一个比国家队教练水平更高的人会被埋没于人群之中?为什么一个业务能力差、道德素质低的人会做到国家队教练?又为什么一个曾经的全国冠军会穷困潦倒如此?这些问题我暂时没有答案,也肯定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的,且先留下这些问题,希望在日后的学习中能够得到解答。

你可能感兴趣的:(《摔跤吧!爸爸》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