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写作

何帆老师曾讲到写作的三种境界:一是搜集足够的资料;二是提供清晰的逻辑;三是作出准确的判断。第一个境界好比是采珍珠,第二个境界是把散落的珍珠串起来,第三个境界是设计出时尚的珍珠项链。采珍珠的窍门是知道哪里有珍珠,甄别出珍珠的真伪;串珍珠的窍门是有一条主线;设计珍珠项链就需要有灵感和天分了。

做加法确实需要动一番脑筋,怎样表达可以让人印象深刻。我的体会是多做隐喻,对比或押韵等,能用幽默或讽刺的方式表达就更好。比如,现在每周都有车辆限号行驶,我发了限号行驶规定,加上自己的评论:以前以为出门看黄历那是迷信,现在交警部门成功把这一观念变成了科学。

管理学宗师德鲁克说,人获取信息分两种,一种是读者,主要靠阅读获取信息;一种是听者,主要靠倾听获取信息。在美国总统中,艾森豪威尔是读者,林登·约翰逊是听者。很少有人同时是读者和听者。读、听无所谓高下,不错配就行。你得知道自己是读者还是听者,相应自我管理。这是讲输入一端。我看另一端,输出,也分两种人,一种是作者,一种是讲者。

英语世界的文法家们一脉相承,看法相通:

第一,好文章得清楚、简洁、准确;

第二,要把事讲清楚,所以要多用动词和名词;要少做形容,所以要克制使用形容词与副词;

第三,能用大白话说清楚的事,不要用术语;

第四,能删掉的都删掉;

第五,写作是手艺活,大量训练最重要,要多写;

第六,修改是写作的真正机密,得多改。下笔千言倚马可待,就算有也是天才的事,你可指望不上。

加法式写作:

“将网状的思想,通过树状的句法,用线性的文字展开。”平克一句话道尽写作之难,也打开了写作之门。脑海里千头万絮,心中万马奔腾,如何收拢、驯服,化成逻辑严谨、错落有致、有理有力有节的文字?

平克介绍了一种写法,叫作经典文体(classic style)。经典文体有这么几个特点:

第一,以视觉为中心来组织叙述结构。 视觉在这里是个比喻。作者之所以有话要写,是因为他“看到”了读者还没看到的东西,于是引导读者的注意力,一路看过去,“历历在目”。作者为读者打开窗户,并不直接把真相喊出来,而是呈现出来,让读者自己发现。

经典文体不是独白也不是宣言,不是作者情绪的宣泄,也不是单方面宣布宇宙真理。它明快但不直白,不会按步就班告诉你一二三。早起的鸟儿有虫吃,这是直白文体;早起的鸟儿有虫吃,但迟到的老鼠才吃得上奶酪。这才是经典文体。

作者写到这里,读者看到这里,隔着时空相视一笑,悠然心会。

第二,注重韵律。 好文章必是可读的,不仅是指可阅读,而且指可朗读。

意义相近的话,尽可能选上口的那个词;造句时尽可能用短句,如有长句,首先要想如何转换为短句。反过来说,长句不用则已,要用就用到出人意外有新鲜感为止。

如果文章里全是一口气读不完的长句,你早就把它放下了;但如果多是短句,偶尔读到长句,你会知道这是作者特地给我发的信号,要停下来用心接收。

第三是用词。 术语、官话、套话泛滥,不见得是作者故意要隐藏重要信息,而是因为人皆有之的认知局限。

大脑工作内存同时只能注意三四件事,为了扩展处理能力,只好使用组块(chunking),给信息归类贴标签,反复叠加。这是大脑扩展处理能力扩展的办法,但也给读者理解造成麻烦,作者懂的标签读者可不一定懂。

这不是作者简单换位到读者立场就能解决的,因为作者囿于自己的既有认知,并不知道读者不知道什么。

怎么办?有条件的话,请人先读一遍。你再会写作也需要个编辑。白居易请老妪读自己的诗,就是此理。没编辑的话,自己朗读几遍,念不通的话,一定有问题。

此外,关于语词的淘汰与传承,传统写作指南太教条,对新词太过苛刻。英文的传统写作指南基本上都是拒绝使用新词的。但是语词是活的,它每天都在被创造出来。语言都是杂种,没有纯洁性这回事,所以好作者总要留意新词。

但另一个事实是新词存活率极低,绝大多数很快死去,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才能流传。好作者必须对哪些新词能够存活下去有判断,这叫作语感,但无把握则首选旧词。以我自己为例,每年进入自己语汇集的新词不会超过十个。

奥威尔和丘吉尔都说过类似的话,用新词是冒险,要用就要用得极为贴切,否则不如用老词,因为后者在无数人数百年的使用中早已千锤百炼过。

最无聊是用半新不旧的词,连冒险都不是,就是赶时髦晚了一步而已。我猜“后真相”这个词经得起时间考验,但“神马都是浮云”,它已被证明就是个浮云。

第四是句法。 西方文字是从句套从句,极端情况下一页纸只有一段,一段只有一句话。中文没这么夸张。

无论中文,还是英文,大脑认知逻辑是一样的。平克说,要先易后难,把最复杂最难的内容放在句子结尾。先易后难对读者的认知负荷要求最小,让读者面对最难内容时,已经扫清了障碍。

第五是文法。 平克称之为连贯性之弧(arcs of coherence)。开宗明义之后,如何展开话题,起承转合,谋篇布局?平克借用大哲休谟(Hume)的概念,将连贯之弧分解为三种主要关系:相似、邻近、因果。

所谓相似,就是并列、对比、层层递进这类平行结构,一二三四,综上所述,一方面另一方面,等等。

邻近主要指时间顺序,顺序倒序插序之中,首选顺叙,它对读者的认知负荷要求最小。插叙或者倒叙,不仅要用的谨慎,更要达到特别的目的,使读者在按照时间顺序的叙述中,意识到这是作者再一次给我发来的信号。

因果关系则不只是狭义的因为、所以,平克还把反驳和限制也视作文法中的因果关系,例如除非,尽管,但是,等等等等。

本讲小结

总结一下,今天的思维训练,我们讲写作,合格的写作者首先要追求做减法;要把合格的写作者变成好作者,就要学会做加法。

做加法的智慧,我在平克的这本《写作风格的意识》受到了启发,也推荐你看看。

总结一下,这一讲我给你说了写作的五种目的:疗伤,追逐美,求真,向善,寻找同路人。

你为什么写作?在有效之上,写作有更高阶追求的层层境界,要打开通达这些境界的大门,始于你对这个问题的回答。

这一讲的灵感来自乔治•奥威尔的《我为什么写作》(Why I Write)。奥威尔认为写作必须旨在带来改变。如果说改变是用写作来追求善的话,那有时它会与用写作来求真、来创造美相冲突,奥威尔讲了在真善美不可兼得时他的权衡取舍。

清晰表达四原则

想要做到让人听懂,其实同样是有套路的。我把这个套路简称为 “论、证、类、比” 四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论。也就是结论先行。 一次表达只支持一个思想,最好能够出现在开头,这叫结论先行。

第二个原则,证。也就是以上统下。 说的是,任何一个层次的要点都必须是它下一个层次要点的总结概括,直到最后一个层级的内容是客观事实或数据为止。

第三个原则叫类,也就是归类分组。 就是每一组要点必须要属于同一个范畴。那怎么分类呢?就可以参考我们上一讲的内容。

第四个原则叫比,也就是逻辑递进。 所以每个要点都需要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排列。

结合这四个原则,我们再重新汇报一次,就变成:

“我认为这个产品将成为非常成功的产品,可以继续加大研发力度。原因有三点:

第一,在销售方面,用户数据非常乐观。比如,用户有效产品激活码为3万多个;试用用户的留存率为80%。

第二,在营销方面,市场热度非常高,由于前期投入大幅度的广告费用,还请了欧巴代言,所以我们的产品搜索指数在一周内也排在前五名,吸引了30多家媒体的报道。

第三,在运营方面,这次准备更加充分,上线的活动方案已经准备好,只差执行了。”

最后,如果你为了加强听众的印象,还可以再强化一下结论,“我们一定要在研发力度上再加把劲,帮咱们这个产品在市场上获得更大的成功。”这样是不是清晰了很多。

没错,有结构的表达就是以结论为开头,层层论证结论,最后再强化结论的过程。

其实,你仔细想一下就会发现,这个表达的结构同样符合我们的金字塔结构:

纵向上,顶层是总结论,然后支撑结论的要点要层层下分,直到客观事实跟数据;横向上,每一组要点都有一定的规律和分类,彼此也是有逻辑关系的。

而且,有了这样一张结构图以后,你会发现你可以在任何短的时间内把一件事说清,说全,只是深入的程度不同而已。

举个例子,比如:

你只有一秒钟或两秒钟的时间,你只需要说结论就可以了,“我们这个产品会成功,要加大研发力度。”

那如果你有一分钟呢?就可以说到金字塔结构的第二层,“我这个产品会成功要加大研发力度,原因有三点:(1)销售方面,用户数据非常乐观;(2)营销方面,市场热度非常高;(3)运营方面,这次准备更加充分。”那么如果你有两到三分钟呢?就可以按照我们刚刚给的完整版来说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