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的养成之路:形成期的唐代歌舞戏

大唐盛世的歌舞戏

梨园

唐代是戏曲形成的阶段,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戏曲,但是呢,由于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唐代繁荣的文学艺术已经为后来戏曲艺术的成熟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中唐以后,中国戏剧发展日新月异,戏剧的艺术开始逐渐形成。

而唐代诗歌格律以及大量叙事诗的成熟对于戏曲的发展几乎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而当时音乐舞蹈等艺术的昌盛,则为戏曲的发展提供了极其温沃的唱腔和表演的土壤。尤其是在经济发达情况下,教坊梨园的专业化提高和正规化训练,则极大地提高了艺人的水平,从而使得歌舞戏剧化速度加快,在当时产生了众多以歌舞形式演故事的曲目。

我们如今常称戏曲界为“梨园”,这“梨园”一次跟唐明皇有着莫大的关系,据《新唐书·礼乐志》记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

唐玄宗在宫廷中设立的这个“梨园”可谓是我国历史上第一座集音乐、舞蹈、戏曲的综合性“艺术学院”。【并且,在这个艺术学校里,唐玄宗李隆基还自己担任了校长。不仅自己当校长,而且还自己为梨园搞过创作,就这样,三郎就成了梨园的祖师爷。】

唐玄宗李隆基治国上面毁誉参半,但是在音律上确实是一代翘楚,著名的《霓裳羽衣曲》据说就是他所作。

而梨园的设立,则造就了一大批表演艺术家,使得“开元盛世”时期的文化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歌舞戏

歌舞戏兴于北齐,发展在隋唐,它兼具了歌舞、伴唱、伴奏等形式,载歌载舞的形式并且加以简单的故事情节与角色化装扮演。【我们可以看到歌舞戏在当时已经是一种综合性比较强的音乐表演了,具备了戏曲的雏形。】

歌舞戏的主要作品有《代面》、《踏谣娘》、《拨头》三种。【其中以《踏谣娘》最为完整,但是非常可惜,这三种歌舞戏的剧词和曲谱都已失传。】

《旧唐书·音乐志》记载:“代面出于北齐。北齐兰陵王长恭,才武而面美,常著假面以对敌。尝击周市金墉城下,勇冠三军,齐人壮之,为此舞以效其指挥击刺之容,谓之《兰陵王入阵曲》。”

唐代崔令钦在《教坊记》中也有记载:“《大面》出北齐。兰陵王长恭,性胆勇而貌若妇人,自嫌不足以威敌,乃刻木为假面,临阵著之。因为此戏,亦入歌曲。”【其中的《大面》指的就是《代面》。】

《教坊记》记载 :“北齐有人姓苏,实不仕,而自号为郎中;嗜饮酗酒,每醉殴其妻。妻衔悲,诉于邻里。时人弄之。丈夫着妇人衣,徐步入场行歌;每一叠,旁人齐声和之云,‘踏谣和来!踏谣娘苦和来!’以其且步且歌,故谓之‘踏谣’;以其称冤,故言苦。及至夫至,则作殴斗之状,以为笑乐。”【我们从这个记载中,可以看出《踏谣娘》实际是根据北齐时的真人真事编演的一部歌舞小戏,极具讽刺意味。】

《旧唐书·音乐志》中有记载:“《拨头》出西域。胡人为猛兽所噬,其子求兽杀之,为此舞以象之也。”【通过记载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曲在唐代时由西域传入中原的民间歌舞节目,讲述了一个胡人因为父亲被猛虎咬死,上山寻找父尸,与虎搏斗的事情。】

由以上记载可以看到,其实对于今人来讲,歌舞戏是中国戏曲艺术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在中国的戏曲史和音乐史上均占据着重要分量。

参军戏

唐代除了歌舞戏的发展之外,还有参军戏的兴起,参军戏是在俳优表演的优戏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但是对于参军戏的起源,尚有争论,一说是在东汉和帝时,还有一说是在后赵石勒时。【我们此处取五胡十六国时期的说法,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后赵石勒因一任参军的官员贪污,于是就命一个艺人扮成参军,另一名艺人从旁进行戏弄,因此成为一种表演形式。被戏弄的人称之为“参军”,戏弄他的人称之为“苍鹘”,两个脚色作滑稽对话和表演,参军戏由此得名。参军、苍鹘都是戏中的人物角色名称,实际上已构成“行当”。中国戏曲有角色行当之分,就是从参军戏开始的。】

由此我们看出,参军戏实际上是由“滑稽”发展而成,而滑稽戏的主要元素就是“滑稽”,而中国的滑稽历史悠久,其实是一种十分古老的民间艺术。

我们可考的最早关于“滑稽”的文字记载是司马迁在《史记》中为滑稽艺人所立的《滑稽列传》,《史记》中对于滑稽艺人的称呼为“俳优”,这些人以逗乐君王、为他们排遣无聊为己任,可以说是统治者的玩物。

而在唐代,参军戏发展已经成型,李商隐在《骄儿诗》提到:“忽复学参军,按声唤苍鹘。”【我们可以看到,在晚唐时期,连做游戏的孩子也懂得如何按照角色模仿参军戏了。】

歌舞戏与参军戏的发展融合,加速了两者之间的相互渗透,预示着一种将歌舞、科白、表演融为一体的表演形式即将形成,同时也打好了中国戏曲的基本格局。

你可能感兴趣的:(戏曲的养成之路:形成期的唐代歌舞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