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儒家精神,首先要学到心痛。心痛就是,不按照那个思想去做,就浑身难受,非要做个好人,恨不得做个圣人,才能让自己舒服。
2.《中庸》把知和行分成了三个境界:困知勉行,学知利行,生知安行。 生知安行是最高境界。大多数人只停留在学知利行的境界
3,我们可以把儒家思想从周朝到清朝搓成一条线---周朝,孔孟的创始儒家;汉朝,董仲舒的的政治儒家;宋朝,程朱理学;明朝,王阳明心学;清朝,糟蹋儒家;
孔孟,四书,王阳明。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他的儒术是的自成一家;有很大的独创性,他的代表性思想主要有三条:---天人感应,大一统,三纲五常。
天人感应的说法之前模模糊糊有,但是是董仲舒把它变成了逻辑自洽的理论,君权为上天所授,国君是天子,治理得好,天就以祥瑞表彰;治理得不好,天就以灾异来惩戒,甚至发动革命,改授天命与他人。
大一统的思想,是集权统治的思想,和孔孟的封建秩序是不同的。集权讲的是权力归属于君主一人,而秩序讲的是君主也有自己的权力秩序和范围。
三纲五常,五常是仁义礼智信,这个解释跟我们的理解差不多。但是你要注意三纲的解释,他说三纲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三纲,是经常被我们批判的思想糟粕。
儒家本意里的“忠”是什么, 简单说就是君、臣、父、子各安其位,各自遵从自己礼数,虽长幼有序,但却没有绝对的顺从。
王阳明是借用中医的理念来讲他的哲学观念,他讲了四个字:因病立方(根据具体病情来开药方)。他在别的场合还讲过另外四个字:因病发药。一个意思,就是他给每个人说的话都不一样,根据对方的情况,缺什么就给他补什么,这只是给他一个人在此时此刻的药。
所以,儒家思想有一把锁,这把锁的名字就叫“因病发药”。记住这个“因病发药”的特点,是理解儒家思想的前提。而你打开这把锁的钥匙,就是知行合一,你必须放在自己的事上,跟自己的情况对得上,而且要去做,这才真正对你有意义
儒家思想,就按四书这个顺序来讲。因为四书是儒家的标准教材,四书就是南宋大儒朱熹编订的四本书:《大学》《论语》《孟子》《中庸》,而且我们就得按这个顺序来学
《大学》一开篇,就定下了儒家思想的纲目,称为三纲八目,这是学习儒家思想的总纲领。所谓纲举目张,就是要先定纲领,定条目,然后按纲目展开。
开篇第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三条就是三纲。
八目呢,就是大家最熟悉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四个条目;前面还有四条,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加起来就是八条。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共八条,就是八条目,简称八目。
我们先看三纲。
第一条纲领,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擦亮的意思。后面的明德,指的是人天生的德性本来就是光明、明亮的,我们只需要不断把它擦亮。
第二条纲领,亲民。这里的亲,也当动词用,亲就是新,亲民就是新民,就是我擦亮自己的德性了,这还不够,还要帮助别人擦亮,让他也焕然一新。
第三条纲领,止于至善。这说的是一种修炼的境界。明明德和亲民到什么程度为止呢,就是回到本来的状态为止。
明明德,就是不断擦亮自己的德性 么明明德呢,就是“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他追求的不是超凡,而是不犯错,把错误的地方擦干净,不留尘埃。
记住啊,这是我们践行儒家思想时的一个重要心法,不是增添,而是减少,不是增添优良品德,而是减少错误和丑恶。一点错误和丑恶都没有,自然就是明明德了。
所以,价值观指的不是我们要做什么,而是我们不要做什么。比如,有的公司的价值观是开拓、创新,那做到什么程度是开拓、创新呢?这样的价值观,似乎立意高远,但实际上找不到落地的标准。
因此,明明德,首先不是要你去做好事,而是强调要擦干净,不要做坏事。或者说,你不小心做了坏事,也要及时改正错误。 明明德,是擦亮自己;新民(亲民),就是擦亮别人,总之,提高自己的修养,然后带动大家一起提升,就是从明明德到新民。怎样才能够做到新民呢?要引导和教育别人对不对?跟教育相近的一个词叫教化。化,就是用行动,而不是用语言,儒家叫做率先垂范。领导者自己先做一个示范,别人自然就跟着做了。
倒想起生理学家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刺激反射行为,即收到刺激信号,做出行为反射。刺激信号的能量越强,则行为反射越大。 新民的关键在于率先垂范,用行动感染、教化他人;止于至善,就是待在自己的舒适区,哪儿也不去。我们修养自己,不是要走出舒适区,而是要转换舒适区,建立新的舒适区,直到能待在“正确的舒适区”。止于至善,就是找到了正确的舒适区,也就是最佳状态,做到了极致,做到了最好。
“止、定、静、安、虑、得。”
《大学》里是这样说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知止:停止的止,知止,就是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停止。我们前面说了,止于至善,知道在什么地方停止的前提,就是知道什么是至善。
知止而后有定:什么叫定?就是志有定向,定好了志向就不改了。明确了目标,就明确了方向,这就是立志。知道在什么地方停止,目标就有了,就没有疑惑了。
定而后能静:有了定向,就能静下来了。什么静?心静。不往两边张望,也不去看别人,也不羡慕别人。
静而后能安:静了之后就能安。怎么安?随遇而安。知道自己在追求目标的什么位置上,就能安心去做什么事。
安而后能虑:心又静又安,安心做一件事,就能不忙不乱、思虑周祥、处事得当。
虑而后能得:立定自己的志向,朝着自己的目标去走,专注坚持,对其他任何诱惑不为所动,时间到了,目标自然就达到了,这就是得到了。
这就是“止、定、静、安、虑、得”,这六个字,是可以改变你人生的六个字。
王阳明说:,学习第一是立志,学习的关键在于你的志向。你如果有志向,有要达成的事,那么,从你现在所在的地方画一条路线,通向你的志向,然后沿着这个路线去走,就是传说中的专注、坚持
人生的选择并不都是趋利避害,而是要有稳定的价值观和志向,按你的价值观和志向去选择,专注坚持,就是止于至善。止于至善,就是“止、定、静、安、虑、得”。
我们得时刻提醒自己,志有定向,持志如心痛 时刻自问:跟老师学的东西落实在行动上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