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最近我发现了一个现象,很多年轻人都在“浅谈”。
周围女主播的饭量,要浅谈一下;早起起不来,也要浅谈一下;以前见到“浅谈”这俩字,只是在一些论文题目中:
但现在不管说个啥,说几句,都能用上“浅谈”这俩字。
1
“浅谈”已经从论文题目变成了网络用语,也引起了一些朋友对“浅谈”二字的PTSD。
从“浅谈”引申出来的语言模式,还有“浅X一下”;
从工作上的对接说话,到生活上的吃喝拉撒,都能用上“浅X一下”,以至于万物皆可浅X一下。
CP要浅嗑一下;作品可以浅更一下;生日可以浅过一下;穿搭可以浅酷一下;礼物可以浅发一下;吃饭不能说吃饭,要说浅吃一下;喝水不能说喝水,要说浅喝一下......
以前对接甲方需求,是“麻烦您看一下”,现在衍生出来的标准模式是:“麻烦您浅看一下哈~”
关于“浅X一下”这个语言形式的来源,也众说纷纭。
“浅X一下”这个表达形式的具体来源我们暂且不谈;但当一个新事物出现并且爆火的时候,注定会出现不同的声音:有人踩着时代的浪尖儿欣然接受,也有人会对这种表达嗤之以鼻。
那“浅X一下”爆火的背后,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2
网络流行语咱已经见怪不怪了。
从“你妈喊你回家吃饭”,到“哥只是个传说”;从“蓝瘦,香菇”,到“吓死宝宝了”;从“神马都是浮云”到“厉害了我的哥”;从“绝绝子、yyds”,到“咱就是说家人们,一整个无语的大动作”,你以为它只是个词语,但其实每个词语背后都是一种情绪。
如果说前段时间流行的“绝绝子”是一种集体精神的狂躁:绝!太绝了!
那么“浅X一下”就代表着是一种姿态上的拿捏:故作轻松、简单、随意。
我们试想一下,如果古代那些诗人用“浅X一下”,那些诗句还能成为经典吗?
李白说:金樽清酒斗十千,我浅喝一下;苏轼说:小饼如嚼月,我浅吃一下白居易说:忽闻水上琵琶声,我浅听一下。
有朋友可能会问了,不就是一个词儿嘛,你至于这么上纲上线扣字眼吗?
至于,其实你用什么样的语言,就是在给自己件穿什么样的衣服。
有人觉得用这些网络流行语是为了显得幽默。
可如果用网络用语就能展现一个人的幽默,那幽默的门槛也太低了。
网络弄潮儿们自己都没意识到,他们或许陷入了“表达障碍”。
《新华字典》里收录了一万三千个字,初高中必备古诗文有六十四篇,但我们说出的话、打出的字却变得如此单调。
这几年网络越来越发达了,我们见到了越来越多的多样性,人人都有机会分享自己的新鲜事儿。
信息变快了,内容变爽了,但与此同时,语言却单一了、思维也钝化了、我们的脑袋空空如也了。
语言的降维带来了生活的降维。
这些看似轻巧的网络语言驯化了我们的表达,也正驯化着我们的生活。
书架上的《百年孤独》已经落灰了;小学暑假30天能写2篇读后感的日子也一去不复返了;最强劲的读写能力在你提交完大学论文的那一刻就结束了。
现在,你没法读一本完整的书,没法写超过140字的微博,甚至没有耐心看完一篇长文。
以前的不少人还有梦,关于文学、爱情、穿越世界的旅行。
但语言匮乏了,个性消失了,生活的差异性也被抹平了。
令人担忧的是,我们还在沉浸匮乏、享受匮乏。
前几天我和对象遛弯的时候,突发奇想,开始在路上背诵初高中必备古诗词。
但当时很多曾经倒背如流的句子就卡在嗓子里,说不出来了。
这事儿挺让人难过的。
其实什么是好的语言、什么是活的语言,我知道,我知道你也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