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天短文——跳出思维的舒适区

        社会学课上,借着文化遗产保护的话题,一位藏族姑娘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家乡的《格萨尔王传》,以其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于2006年被确定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后收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但至今十几年的时间里,纵然当地政府和遗产传承者极力呼吁,人们对这一遗产的关注仍不足以使其得到完全的保护。而有限的商业开发反而引发了她对于文化遗产遭到破坏的担忧。她将原因归纳为以下几点,《格萨尔王传》中浓厚的宗教色彩与主流无神论的观点相悖、藏语与汉语的语言差异以及该遗产本身具有的地域性特征,这些都使得这一珍贵遗产面临难以为继的困境。

        紧接着一位男生阐述了他对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过程中,依靠政府扶持和商业运作,当地农业水平发展极快,丰厚的经济利润会使农业生产者及其后代将向城市迁移。这一现象在近一二十年尚不明显,但在可预见的将来不可忽视。他担忧作为农业文化遗产传承人和主要保护者的农户,一旦向城市迁移,极有可能造成农业文化遗产的流失。

        这两位都是零零后的年轻朋友,条理之清晰,思考之深入,呼吁之急切,着实令我在意外之余多了几分敬佩,主讲的学者也频频点头。知识面的广博倒还在其次,更难得的是如此新颖而深刻的思考。尤其第一位藏族女生所表现出的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更是令我动容。

        我平日里对时事的关注不少,但大多以吸纳补充他人观点为主,若论及独立思考,也不过从经济、政治、文化之类的角度分别加以分析,至多应用一点皮毛的社会学和经济学理论,思维几成定式。故而结论也大多中规中矩,鲜有新意。这种思维模式的固化其实不难理解,既然有现成的模式和方法进行系统分析,又何必劳神伤思呢?久而久之,自然愿意待在思维的舒适区,不愿拓展新的思路了。

        第一次明显感受到自己思维模式的局限,是在数月前一次实习公司的培训上。其中一项内容是以小组为单位,提出一个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利用诸如纸板、塑料瓶之类的简单材料,设计产品解决问题。我们小组提出的问题是,如何合理安排生活工作中琐碎的事情。在我看来这个问题蛮简单,也早有可以借鉴的方法。只需将每一件事情依照其重要性和紧急性排序,便可依序完成。我甚至还“别出心裁”地创造出一套评分标准,将重要性和紧急性量化,所需产品则是纸板和彩色卡纸制成的排序表。

        交流想法时,同组的一位美国同事展示了她设计的“ABCandy(糖果机)”方案,每完成一件事情后,便可以拨动机关,从里面跳出一个小球,得到上面写着的奖励。除去一般性的奖励如糖果、巧克力一类,也会有搞怪一点的,比如10个俯卧撑。在利用奖励机制来激励使用者完成事情的同时,还兼具社交娱乐的功能。相较之下,我的设计看似科学合理,实则操作繁琐,实用性不强。况且生活中的事情本就充满了偶然性,又岂可拘泥于几条标准?

        我们曾就国内学校教育是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创造力进行了讨论,虽未得出具体结论,但共识在于中学阶段的教育重知识轻思考,老师更倾向于扮演修建花草的园丁,以传递知识为主,引导学生以固定角度展开思考,稍有偏离便加以“规范”,毕竟这才是中学时代的得分之道嘛。

        诚然,深入的思考是建立在已有的知识体系之上的,然而过分重视知识点的积累,忽略了独立思考、创新思考的能力,思维拘于定式,以致僵化腐朽,再多的知识也难有用武之地。个人觉得解决这一问题的捷径在于交流,好友间相谈大可多一些思维的碰撞。有时或因观点不合而争论,然而你来我往之间便是互相学习的过程。大学阶段有了更多的时间自主学习,然而闭门造车断不可取,跳出思维的舒适区,交流是关键。

后记:

        学期伊始认识了几位零零后的年轻朋友,一个明显的感受是,他们的思维都十分活跃,带给我很多的启发和思考。谨以此文,向年轻的朋友们表达谢意!

你可能感兴趣的:(小天短文——跳出思维的舒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