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

前几日将孩子送回老家,爷爷奶奶的家里,带去了她所有的漂亮衣服。爷爷奶奶有一段集中的时间和孙女相处,应该会很开心吧,我也落得一时清闲。要说带孩子的忙碌,其实忙碌的也不是我,二十她的外公外婆和妈妈,我带孩子的时间,顶多能有1/30就不错了。

也就是这1/30的时间(由于我经常出差,平均每天1小时都不到),让我和子之间建立了一段有趣的父女关系。她和我在一起的时候显得特别听话,不会像和其他家人在一起的时候那样发脾气,也不会大喊大叫。有时候妻子搞不定孩子的时候,就把我拉过去和她讲道理,立马就不闹了,这一点让我特别有做父亲的自豪感。

其实子也不是完全没跟我发过脾气,有一次吃完晚饭准备带他出去玩,就为了坐不坐安全座椅这件事杠上了,她坚决不坐,我坚决要她坐,然后在车里她哭了好久,最后我给了她个台阶下,她还是愉快的坐了,从此以后就再没为坐不坐安全座椅这事产生过矛盾。

尊重彼此的独立人格是我育儿的总体观念,这个观念会运用到教育子的各个场景中。

比如打孩子和抱孩子是很多家长表达愤怒和喜欢的两种形式,而在我看来,只要是没有经过孩子同意,打孩子和抱孩子都是侵犯她独立人格的行为,是同等糟糕的行为。特别是抱孩子,经常看见一些大人为了表达关爱,就把孩子一把抱起来,你问过孩子的感受吗?我所说的不打不抱是在未经同意的前提下,不代表我不打她不抱她,事实上,打和抱都是一个很好的互动行为。通常我抱孩子的时候,只是张开双臂然后告诉她我的意愿,等待她来抱我;我要惩罚她的时候也会先跟她说清道理,直到她同意我惩罚她。

有一次我和外公外婆已经在餐厅准备吃午饭,子一个人在我房间玩,突然听到啪的一声,我跑进房间看,蓝牙键盘给摔坏了,我把子从房间领出来,蹲下来和她说:“键盘是不是你的?”她摇摇头,我又问她:“键盘是谁的?”她回答:“爸爸的。”然后我说:“爸爸的东西没经过爸爸允许能不能玩?”她默不作声。我就给她强调:“爸爸的东西不是你的玩具,你不可以随便拿,现在爸爸要惩罚你,你在这里站5分钟不许动好不好?”然后子就站在那里一动也不敢动,我和外公外婆开始吃饭,假装不理她。说实话,她罚站的样子特别可爱,一个两岁多的小女孩,悄悄想动又不敢动。几分钟后,我蹲下来,张开手臂说:“好了,抱一个。”她就很欢快的跑过来抱我,我再把道理给她说一遍。从这个事件我想说明,孩子摔坏大人的东西,特别是贵重物品,有的大人会因此而生气,但却没能找到孩子真正错误的点。孩子的错误并不是把东西摔坏了,而是不经过允许拿别人的东西。小孩子对肢体的控制力并不强,也不知道什么东西能摔什么东西不能摔,她可能是因为不小心,可能是因为在感知身边的事物,但不管是哪种原因,都没有错,错误仅仅在于作为独立人格的一部分,要让他清楚哪些东西是属于她的哪些东西不属于。

常常这样教育她,她就会形成习惯。有一次和她在沙发上打闹,我和她抢小兔布偶,她当然抢不过我,后来她急了,说了句:“这是宝宝的。”我觉得这理由太充分了,就立马给了她。

我会尽可能避免帮她做她应该做的事情,比如她已经会自己穿鞋子了,就让她自己穿,她能拿自己的东西,就让她自己拿或者背着,但也有例外的时候,有时候为了赶时间,就会跟她说:“爸爸帮你。” 然后才做。这是让她知道哪些是大人应该做的,哪些是她应该做而大人帮着她做的。同样,在生活中要避免要求她做她不应该做的事情,更不能用命令的语气。比如“去把妈妈叫过来。”如果真有这种必要,可以说:“帮爸爸把妈妈叫过来”,要明确让她知道,这件事是爸爸的事,你只是在帮忙。

有时候,在跟子说道理的时候,她是似懂非懂的,但不管她懂不懂,我都会把真正的道理说给她听,不能敷衍她,更不能骗她,建立信任感是非常重要的,也正因为有了这份信任感,在很多她还不是能理解的情况下,都会先答应我,而不是发脾气。比如每天吃过晚饭,外公外婆都会下去院子里跳舞,她也喜欢出去玩一会儿,但有些时候虽然没下雨,但是雾霾很大,她却发脾气一定要出去。我把她拉到窗户旁边,指着远处的桥和房子对她说:“你看那边的房子,你看那座桥,是不是看不清楚?”她点点头。我继续说:“因为外面有雾霾,吸进鼻子里就会生病的,特别是小朋友更容易得病,得病要吃药,而且很不舒服你还记得那种感受吗?”然后我掏出手机,打开空气质量指数的APP给她看:“你看今天污染指数有两百多,重度污染,不能出去玩,爸爸陪你在家里弹琴好不好?”她就会说:“好”,有时候我会大声的再问一声:“一起弹琴好不好?”她就大声答应一句:“好!”表情里充满了欢乐,仿佛已经把刚才哭着闹着要下去的事情忘得一干二净了。有时候冷不丁还会说一句:“会生病的,不能下去。”对于污染、雾霾这些概念,对于只有两岁多的子来说一定是不懂的,只是因为每一次我都不会敷衍她,她才会相信我说的一定是对的,才会使跟她的对话变得那么有效。

我和子在一起的时候,会经常问她意见,并且尊重她的意见。常常在车上,我都会问她,听不听歌?听谁的歌?听英文歌还是中文歌。她已经能够按自己当时的喜好做出选择。有趣的是她也开始模仿我的语气说话,当她想干什么事情的时候常常不用直接的陈述方式,而是运用询问的语气,比如她想出去的时候会说:“出去好不好?”

尊重彼此的独立人格,是建立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首先要让她知道哪些是属于自己的,是自己可以支配的,哪些是别人的。然后再让她知道她可以随意支配自己的东西,但不能侵犯到别人,更不能要求别人应该怎么做。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这种理念区别于很多人,特别是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子的方式上是不一样的,但正因为要尊重彼此的独立人格,我同样不能要求父母必须怎样做,只要是出于好意,出于关爱,行为的不一致并不重要,孩子自然会形成对待不同大人的行为方式,而且待她长大后,这种多样性应该更能够帮助她理解别人。

除了与孩子相处,在人与人的各种关系相处时都会有这样的现象,因为对方的身份就要求对方必须怎么做,比方说:“你是我老公你就不该对我爸妈好吗?”“我结婚他都不来,这朋友没法做了!”这样的思维惯性往往造成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甚至产生误会。人与人之间保持健康的长久的关系,就要做到保持自我的独立人格,并尊重对方的独立人格。通俗一点说就是人首先要学会对自己负起责任,再学会理解他人,而这一切都鉴于点点滴滴的小事。

最后我要特别提到的是,关爱稍稍过头即表现为歧视,变成一种人格侵犯。当你把孩子一把抱起保护她的那一瞬间,当你抢过孩子手中包袱的那一瞬间,当你答应孩子无理要求的那一瞬间,你有没有想过,她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关爱,还有在你心里她的弱小和无知。这一举动释放了你濒临泛滥的爱,也留给了孩子一份自悲。你用扭曲孩子人格体系的方式满足了自己被需求的成就感,这到底是源于爱还是自私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