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事十谈|寄望未来 改善水环境从孩子抓起

文|开岩

图片发自App

我儿子在六年级那年的“世界水日”,写了一篇作文,题目叫《水》。谈到了水资源短缺的困境,谈到了日益严重的水污染,他写道:“也许有一天,我们的子孙再也看不到蔚蓝的大海,面对着浑浊的大海,会流下一滴悔恨的清泪。”也谈到了我们的责任,“虽不能像瑞恩(一位帮助非洲儿童打井的美国学生)一样帮助那么多人,但我们可以从身边做起,节约用水,从点点滴滴做起。”这是一个小学生对水的认识,也是未来水问题解决的希望所在。

出生于2000年后的一代中国儿童,他们享受着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是名符其实富起来的一代。他们唯一比前辈们少的差的就是资源和环境。他们从不会为生计发愁,不知道忍饥挨饿的滋味,却要为水能不能喝而犯难,成为从小受到环境危机困扰的一代。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孩子喝着瓶装水突然问:“将来要是我们没水喝怎么办?”我们该作何回答?我相信我们的决策者们和专家们会有答案。可惜,从目前的科技水平而言,并不使人乐观。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始终是以环境为依托,以资源为基本保障的,一旦环境和资源无以为继,人类将陷入巨大的危机。我们这一代人,正在以发展为名,大量地消耗、无节制地浪费着宝贵的水资源,丝毫不在意以后的人们喝什么。这是一种可怕的现实,如果这一现实不能被改变并继续恶化,我们是否应该反思我们要发展来干什么?

中国人历来标榜为子孙后代而活,重视为子孙后代留下些什么。可当我们回首身后时,会遗憾地发现后代赖以生存的土壤、空气、水,都已被我们严重透支,在我们手里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试问,现在的我们能为后代留下什么遗产?让后代崇拜我们什么?

从鲁迅到柏杨,从国外到港澳台地区,近百年来中国人的素质倍受诟病,如今中国人富裕了,纷纷走出国门,也把素质的尾巴露给了世界。其实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不用指责这些中国病都是别人的所作所为,自己是中国人中的另类,像雪白的羔羊一样纯洁,因为我们谁都不可能有这个自信;作为父母,我们也不必奢望从自己的孩子起,中国病会断了根灭了迹,因为孩子们已经受到了耳濡目染。但我们仍然要坚信,知识可以改变认知,教育可以培育文明。

改善水环境要从当下抓起,要健全法制,让破坏水环境的人和事受到应有的处罚;要重建道德,让人们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生出必要的敬畏之心来。长远看还是要从孩子抓起。抓什么?一是抓水情教育,把学校水情教育做实,让他们多了解一点这个世界的本来面貌,让他们看到危机,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把节水爱水意识变成一种日常行为约束,从而带动和影响家人对水环境危机做出反应。二是抓水文化传承。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哲学、社会学、文学、美术、音乐等多种领域,是陶冶情操,修养身心的宝库,我们的孩子们不仅要接受西方文明和现代科技的教育,也接受要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从中国博大精深的水文化中去寻找发展动力和精神归宿。三是抓公益实践活动。整个社会要营造一种重视环境的氛围,多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公益实践活动,把孩子们从繁忙的做题时间中解放出来,让他们自主自发地去讨论环境问题,自觉自愿地参与环保志愿活动,在亲近自然,回归自然的活动中认识自然,保护自然。

孩子是国家的未来,也是改善水环境的希望所在。我相信,在严峻的水环境危机面前,他们会做得比我们更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水事十谈|寄望未来 改善水环境从孩子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