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为了什么而写作?

                                          普通人为了什么而写作?

我从2018年开始写作。那时候的写作是绝对个人化的写作,文章并未在个人公众号公开。(实际上,直到现在,我都觉得自己始终是在进行个人化的写作,由于我的公众号关注人数不多,文章阅读量也很低,尚不足以算作公开写作。)当时因为家庭的一些原因,促使我有了将生活、工作中一些想法写下来的冲动,我想我所遇到的很多问题,或许将来我的孩子也同样需要面对。如果能以文字形式加以记录,也许能为孩子的人生困惑提供参考。

为了什么而写作?这是我最近经常在思考的问题。法制图书编辑赵宏说,人活一世,最终能留在世上的只有我们的孩子和我们的文字。古人写作,往往为了“立言”。然而,作为一个普通人,所书所作除非观点新奇、立意奇特,否则很难在“文海”中崭露头角,毋宁说能长久留存于世人心中了。那么,我们究竟为了什么而写作?在不能靠写作获取直接利益的当下,从事写作到底意义何在?

我想不妨跳出单一的功利主义视野,在以下这些方面多加以思考:

1.心流体验

美国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发现心流》一书中,谈到,当你专注一件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注意力会异常集中,心情会处于非常平和的状态,这就是“心流体验”,而心流体验正是我们能自得其乐的“奥秘”。我想这种体验,是促使我能持续写作的内在动因。

由于口语表达和文字写作有很大的不同,在将想法转化成书面语言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对文章主题、结构投以更多关注,要对遣词造句多加斟酌。因此,心情会越发平静,外界的喧嚣便不自觉地被屏蔽了。这种专注,与从事工作本身有很大地不同。写作过程,正是缓解压力和情绪的过程。往往文章写完,心情也疏解了很多。

2.与自我和世界对话

在希腊古城特尔斐的阿波罗神殿上,刻有一句被世人认为点燃了希腊文明火花的名言——“认识你自己”。它时刻提醒人们,认识自己是一件何其重要的事情!

人类的本质是孤独的。古往今来,很多作家都在谈论孤独,同时也都在教我们如何在孤独中认识自己,学会与自己相处。人毕竟是社群动物,具有倾诉欲。然而,每个人的经历不同,能与自己感同身受之人很少。我们只有在各自经历到类似的事情时,才会在心中升腾起与他人经历所类似的幽微的同理心。

心理疗愈作家黄鑫在《用写作重建自我》一书中,强调“用我笔写我心”,表达了自由写作对心理疗愈的作用。某一个瞬间,或许我们急于诉说,而写作提供了你文思泉涌时一种表达方式。当我们把所思所想诉诸笔端后,再通过阅读自己的文字,能得到一种莫大的安慰,此时的自己更像是那个提笔写作时那个自己的朋友。彷佛揭开了自我的面纱,更清楚地看清了当下的自己。

当我们把作品公开,也许在某一点上能激起某个读者的共鸣。于是你我之间便产生了奇妙的联结,我们知道其实我们并不孤独。从实用主义角度而言,我们可以用自己的思想影响周边的人,拓展自我影响力的边界。

写作作为一种艺术创造,为我们这些缺乏信仰的现代人提供了精神上的补偿,让我们体会到了虚名之外的真正愉悦。

可以说,写作是与自我、与世界对话的过程。

3.构建认知体系

工作和生活往往带给我们很多思考。有些是专业知识的总结,有些是生活经验的累积,有些是思想层次的跨越。这一切,都构成了我们的认知体系。

这些年非常流行“思维导图”,强调通过图形可视化地再现一本书、一个知识或者一件工作的全貌。无论基于所从事的专业工作,还是基于每天正在经历的生活,我们都会有自己关于知识和灵感的“高光时刻”,这些时刻转瞬即逝,如何留住这些时刻,从而架构自己对世界的独特认知体系呢?写作可以。

通过写作,我们系统分析某个问题,这种分析要求我们还原事件的本真,并激发我们的思考,写作是重现和再创造的过程,我们在写作中的思考无形中构筑和重建了自我的认知体系。形成了独特的认知体系后,我们会对很多现象附加思考,不再人云亦云,不再随波逐流,我们更明晰了自己的来路,认清了自己的去路。

因此,可以说,写作可以带来“复利”的价值。

写在最后:

写作是一种较为个人化的体验,这种体验更多的是来源于生活本身,来源于阅读有质量的文字。写作所承载的根本价值是称其为“作品”的思想结晶。

希望在认清为什么而写作后,自己能持续努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普通人为了什么而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