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末的读书会,杨同学选择分享刚刚出版的一本新书《精进3》是我没想到的,之前杨同学的分享大都是比较小众的或比较精专的书籍,感谢杨同学的信任让我来进行总结发言。
下面我针对三个方面进行分享:
一、向身边的优秀同学学习、看齐
我想从自己日常感受到的小事来聊一聊杨同学。
杨同学一直被我称为宝藏宝宝,不仅仅因为他是咱们群博学者之一,其实细细观察,他有非常多的优点值得我学习。
比如,杨同学为了分享《精进3》,他能为这本书的分享,用一周的时间同时把精进1、精进2看完,这件事反正目前我是做不到的;
再比如,寻找素材的功力,每次读书会后,都是杨同学会从各个角度针对分享内容在群里面发链接、发资料,我记得他还分享过,自己的电脑桌面永远有各种各样日常积累的素材;
又比如,杨同学的周到和贴心,我做过杨同学分享至少两次总结人,当确定让我做总结的时候,杨同学不是给我发电子书链接,就是给我邮寄纸质书,昨天晚上八点多还把自己的分享稿发给我了,如此周到,我是没有做到的。
所以,无论是在群里大家对杨同学的认可,还是在工作中取得的工作成绩都不是没有原因的。
其实,优秀的人就在我们身边,咱们群里每一位群友都有各自的闪光点,都值得我们去发现去学习。
二、知识本身并不是力量
我们总是接触或者寻找各种知识,无论是理念、方法论,还是各式思维模型…等等等等,知识本身并不是力量,能做到能践行才是力量。
本书讲了关于精进的八个方面,再结合之前两本书中的各种方法,一大堆的观点和方法论,我们学习之后如何寻找适合自己的知识应用于自身学习、工作、生活并有所助益,这才是关键。
下面就本书中提到的其中三个方面简单说一说:
1.专注:比如说他提到了帮助提升专注力的打坐这样的方法论,打坐的重要性再再再一次得到了验证,我们看到很多优秀的人写的书里、公众号文章里,还是身边很有优秀的老师、朋友实际践行的案例和体悟里都确定了打坐是一件非常有益的修炼法门。
那么我们有多少人每天都会实实在在去做去坚持呢?与其多学一个知道却不使用的知识点,倒不如哪怕每天拿出10分钟踏踏实实持续践行打坐来的更受益。
2.内在驱动力:其实这个理念,就如稻盛先生《经营十二条》中讲到的,明确事业的目的意义,无论经营于企业,还是经营于个人的人生,无论我们设下了什么样的目标,或宏大或微小,都需要明确真正的目的意义,搞清楚为什么这么做,才能真正产生内驱力,才能真正有力量去实现目标。
3.谦虚:这个品格是非常必要的,我们会发现长期能保持优秀的人,大都具备这样的品格。
稻盛先生在《六项精进》中第二条即“要谦虚不要骄傲”,“谦受益”是中国古话,谦虚的心能换来幸福,还能提升心性。骄傲招人讨厌,给人带来懈怠和失败。才能是上天所赐,将自己的才能用来为“公”是第一义,用来为“私”是第二义,这是谦虚这一美德的本质所在。
富兰克林的十三项品格修炼中,最后一条即为“谦逊”,以耶稣和苏格拉底为榜样。在《富兰克林自传》中,他这样讲到:在人类的天性中,恐怕没有什么比骄傲更难以驯服的了。不论你怎样跟它进行殊死的搏斗,甚至想把它打入十八层地狱,尽管你拼尽全力想要制服它,你还是无法把它根除,它总会时不时地钻出来显露原形。在这本自传里你可能还会遇见它,因为即使我以为自己已经完全克服了这一缺点,可能又因为某种谦虚而感到自豪了。
看看以上两位不同时代、不同国界的富有人格魅力的榜样都对谦虚这一品格进行如此重要的强调,那么足以见得谦虚的重要性,更加能够让我们意识到,克服骄傲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是需要长期的自省与修炼,才能有所进步。
我们都看过很多传记,也见过很多优秀的人,发现这些人身上都有很多相似的特质,那么,这些特质如果分析出来好像都老生常谈,没啥新鲜的内容,可时常听到、见到,就代表这些特质与我们相关了吗?就代表这些特质已经被我们内化了吗?就代表这些特质我们已经具备了吗?
其实道理都是想通的,往往很多重要的东西都是极简单的,但简单不代表容易。所以,让我们努力的去修炼、去有意注意,让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向优秀的人靠近一点点吧。
三、站在长期视角
我在采铜的公众号中看到了这样一篇短文,还原如下:
「《我每三年做的一件傻事》
2016
2019
2022
……
这三个数字,意味着什么呢?
这是一个等差数列。
三年磨一剑。
我花三年时间,只为写一本书。
除了我之外,没有人知道我为此付出了多少。
我的顽固和偏执,害了我,害我继续去做这一件傻事。
我像一个在雨中奔跑不打伞的白痴,天真地把写书当成自己的命业。
我为自己挖一个大坑,把自己的骨血填进去。
我往天上捅一个窟窿,把自己的魂魄甩出去。
天哪!
我与这个世界如此格格不入。
又与这个世界如此难舍难分。」
这是采铜对自己认定的事所付出的愚直和坚持。
另外一件事也是发生在采铜身上,之前杨同学分享过采铜的一篇文章叫《被夸大的“卡片笔记法”》,下面就有读者反问他,“请问采铜老师,关于您对“卡片笔记写作法”(我先定义您否定的对象是这个而不是其他概念),我想请教一下:您是否尝试过这种方法?用了多长时间?写了多少张卡片?在应用的过程中碰到哪些问题认为难以解决以致放弃了这种方法?或者您从来没有用过,是认为这种方法太笨、太低效吗?如果把名字改成“笔记联想创意写作法”,您还会同样地予以否定吗?您又是如何将想法不断拓展并向远距离联想的,有什么好方法好工具?或者说,您是如何发展研究主题并输出成篇章甚至专著的?”
采铜也给出了回复,“我也没数过啊!我写过纸质卡片,用过笔记软件,也在Word上记笔记,还有很多是在书上批注,这么多年来也没有固定在一种介质上。对我来说,笔记是辅助,但不是重点,如果一件事很重要,它其实已经印在我的脑子里了,或者我只要记得某个知识点能在我的书架上哪本书里可以找到就可以了。”
当然,关于卡片笔记写作法,是20世纪德国重要的社会学家——尼克拉斯·卢曼用于学习、积累、联想、创作的学习方法,他用这个方法在他长达30多年的研究中,以学术高产著称,出版了58本著作和数百篇文章。
卢曼卡片盒中内容的总价值也比盒中所有笔记的单个价值总和更有价值。更多的笔记可能意味着更多的联系、更多的想法、更多不同项目之间的协同作用,进而意味着更高的效率。卢曼的卡片盒里大约有9万条笔记,听起来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但这仅仅意味着,从他开始使用卡片盒进行工作的那天起,直到他去世,每天也只要写6条笔记。
你瞧,卢曼是用自己的一生去践行,持续的做这件事,他的所有的作品均来源于他的长期践行。
无论采铜怎么回复、怎么不认同,就是有人用这种方法成功,而且是通过长期践行所获得的。所以,一个方法不会适用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也都能在不断的摸索与实践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各式各样的方法无论谁认同或谁不认同,每个人都无法否认的就是“长期”这件事。
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力,每个人也都有看待这个世界的角度,没有什么对错。但采铜用9年的时间每三年出一本书,敢说敢做,就是值得尊敬的人。
反观我们,在我们之前的九年中,我们又做了什么呢?我们是如何站在长期的视角对自己提出要求和采取行动的呢?
政哥说大家现在在精进的时候遇到瓶颈了,但是换个角度想想,其实我觉得遇到瓶颈是很正常的,因为我们是一群致力于长期精进的志同道合的朋友,精进也好、成长也好是要做一辈子的事,所以我们用了15个100天去习惯精进这件事,本身就是非常有价值的。因为一个人活了几十年,固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真的是很难很难改正的,即便自己立了无数个Flag,即便痛定思痛,也总是会不小心就打回原型,而1500天的意义能够让我们习惯每日精进这件事,那么价值就已经非常大,接下来就可以站在这样的基础上去优化、去调整,去探索,去挖掘新的动力,长期之后,长期长期之后,我们能变成什么样?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一定差不了!
其实,在践行长期主义这件事上,则政的书法字就是本群最好的案例和教科书,我们可以看到他默默地坚持,以及成果的展现。从硬笔书法、到毛笔书法,将来成为一位书法家相信也是指日可待的。
最后,向身边优秀的人学习、磨炼品格、制定长期目标,找到这个目标的目的和意义,也就是本书中提到的内驱力,将一个又一个的目标拆分颗粒度,然后持续、笃定的去践行,就一定可以不断地去高质量的实现一个又一个人生目标。
让我们共勉,一起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