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良知之后的格物(转载)

图片发自App

作者:苏树华老师

    致知之后,并非圆满,更有亲民之功,用“三纲”的话语来说,就是“亲心上的民”,就是“新心上的民”。用“八条”的话语来说,就是心上的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或曰亲民,或曰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皆格物也。所谓格物,就是心上的民,就是心是百姓,就是心上的习气,就是心上的污染。格去心上的这些习气,除去心上的这些污染,直至纯一无杂,方为究竟,方为至善,方为天下太平,方为法界净土。

  佛家悟后的功夫,也是如此,所不同者,只是换了一种表达形式,只是换了一种名词概念。格物,就是去掉心上的污染,消除心中的业障。致知就是见到了自家的良知,就是觉悟了自家的心体,或曰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之后,并非大事了毕,究竟圆满。明心见性只是个见道位。见道之后,更要修道。修道之后,方是无学位,方是无得无失、无修无证的诸佛境界,方是从心所欲的圣人境界。

  见道位之后,还有很多习气,还有很多污染,尚未完全解脱,禅宗谓之牧牛行。牛有落草的习气,见草便落,入草难拔。人也有落草的牛脾气,见名见利,见着便取,见色闻声,触着便粘,入于幻境,不得出离。是故悟后,常须觉察,久久用功,习气便消。犹如嗜酒如命的人,偶得因缘,发大愿心,誓断酒瘾。此时,见酒还是心动,总想跟着酒走,总想随着酒转。这便是酒习气未断,是故当作牧牛的功夫,一回入草去,蓦鼻牵将还。如此用功,习气渐消。酒瘾如此,色瘾、声瘾、香瘾、味瘾、乃至佛瘾、法瘾,悉皆如此。色瘾无量,声瘾无量,香瘾无量,味瘾无量,触瘾无量,法瘾无量。无量习气,无量污染,皆是悟后当去的自性污染,皆是悟后当度的自性众生,佛家所谓“自性众生誓愿度”是也,儒家所谓“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也,于应缘接物中化禀性是也。度尽自性众生,消光自性习气,方是至善的境界,方是天下平的境界,方是究竟圆满的佛人境界,方是究竟圆满的圣人境界。

  孔子五十而知天命,便是他初证良知心体。经过二十年的悟后格物的功夫,度自性众生,化自性习气,方至“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圣人境界,方至天下太平的圣人境界,亦名十方净土的诸佛境界。佛即是圣,圣即是佛,佛之与圣,莫作二事。

  惠能大师闻《金刚经》章句而见性。后来,猎人队伍中,十六年修行,度自性众生,化自性习气,方得事事无碍的境界,方得极乐净土的境界。

无论是儒家,还是佛家,从最初见性,到究竟圆满,究竟解脱,皆须经过很长时间的悟后修行。悟后修行,即是悟后的自性自度,即是悟后的自净其意,佛家称为自性自度,儒家称为格去“不善”“恐惧”“好乐”“亲爱”“贱恶”“畏敬”等等心中之物,或名格去心中的人欲,或名格去心中的污染,直至彻底净化。

    佛教的文化形式,极其神秘,极其隐晦,然而,无论多么神秘,多么隐晦,他所要表达的,只是要去掉自心的污染,恢复自性的面目。以《佛说阿弥陀佛经》为例,花开见佛,就是智慧花开,见自性佛。往生净土,就是往生自性,回归大我。庄严净土,即是自净其意。供养十方诸佛,即是对镜练心,自性自度。

  从往生净土,到圆满成佛,就通常人的根器而言,当须经过四个阶段,所谓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这四个阶段,便是自性自度的过程,便是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过程。儒家的格、致、诚、正、修、齐、治、平,这是自性境界的提升过程,而不是世间功业的渐增过程。若以世功而论,孔子则家未齐、国未治、天下未平。然而,若以修养而论,孔子则是一个物已格、知已致、心已正、身已修、家已齐、国已治、天下已平的人。

任何人的修行,皆是由下学而上达的。下者,形而下也,事相也,有为法也。上者,形而上也,理体也,无为法也。诸佛祖师,先圣先贤,皆是由下学而上达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致良知之后的格物(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