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看书学习的意义并没有那么重要。
我们一点点神话"看书“”学习“的作用,最终变成了一种宗教信仰。
not to ask ,but to convince.
”拜书教“
论证如下:
using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using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using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using 联通主义学习理论;
using 泰勒,斯宾豪斯教学模式;
string ”看书“=看书籍,获得知识或技能收获(包括做笔记,但不包括刷题)//由题意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学习”
我们每个人都在说学习,可是至今学界都在更新对于学习的看法
百度百科是这么说的: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学习,是指通过阅读、听讲、思考、研究、实践等途径获得知识或技能的过程。
缩一下句,我们可以看到,学习就是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行为。
可是学习就仅仅是获得知识,或者获得解决问题的技能吗?
我们在学教育心理学的时候,老师跟我们讲一个教学——让学生学习的活动该培养什么:
中国老师都知道: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也就是说——知识与技能仅仅是学习过程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
如果把你生活中实际接触到的所有的”学习“都当成对于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就是把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对于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泰勒很有研究,他把学生的学习行为控制为四个过程:
1.目标制定,制定学习目标。
2.目标方法,选取学习经验。
3.方法组织,组织学习经验。
4.过程监控,确保学生学习。
而你的目标,你可以掌握的技能,在那个时候(1949年)就已经找到了很多很多了
对学生的研究包括:
(1)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现状,并把它与理想的常模加以比较,确认其中存在的差距;
(2)了解学生个体的需要;
(3)了解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差异。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老师)
可以将学生的需要分为:
(1)健身的需要;(2)认识的需要;(3)物质享受的需要;
(4)审美的需要;(5)社交的需要;(6)了解自我的需要;
(7)创造的需要;(8)道德的需要;(9)自尊自主的需要;
(10)成就的需要。(这些都可以看成技能)
对社会生活的研究:
“弗吉尼亚州课程研究会”对社会的分类:
(1)生命的保护与维持;
(2)自然资源;
(3)物品的生产与分配;
(4)物品与劳务的消费;
(5)物品与人员的沟通与运输;
(6)娱乐;
(7)审美冲动的表现;
(8)宗教冲动的表现:
(9)教育;
(10)自由的范围;
(11)个体的整合:
(12)探索。
说了很多对不对?可是当我们反思历史的时候,发现目标模式很管用,
可是目标模式真正用出来的只有一个方面——学习的时候要有直观的目标(直观的教学目的)
也就是说,一堂课的目标:(随便编的)
1.能计算4位数加减法
2。形成数字模型思路
而在对这个的批判中,人们一点点发现了原来人要的不只是学习的结果。
学习不仅仅在于达成了什么样的目标判断获得了什么样的知识和技能,
也包括在学习过程中对人类品质的培养,
这就出现了斯滕豪斯过程模式:
他认为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过程,例如以下几点:
1.当学生在发言时,你在什么情况下会打断学生的讲话?为什么要这样做?效果如何?
2.你是否坚持要一些个体接纳某些道德观点?如果是的话,对这些个体会产生什么影响?
3.思考性的讨论常常会进展很慢,并会出现一时的沉默。你打破这种沉默的比例是多少?你打破沉默只是为了使学生不过于紧张,还是为了使学生群体面临任务?如果教师在学生沉默紧张时便给予提示,那么学生可能会以沉默为武器,让教师来完成学生群体本来应该面对的任务。
4.你作为主持人是否值得依赖?是否所有学生都得到同等对待?是否所有观点,包括你赞同的或批判的,都得到同样处理?
5.你是否习惯于复述和重复学生所作出的贡献?如果这样做的话,会产生什么结果?
6.你是否趋向于得出一致意见?例如问:“你们是否都同意这个观点?”如果是这样的话,这样问问题的结果是什么?如果问:“其他人还有什么想法?”有谁不同意这种观点?”“有谁还能提出其他可行的观点或解释?”比较一下两者的结果。
你看,这就涉及到了对于学生个人的尊重,对于真理的追求,对于民主的喜好,对于道德的谨慎,等等。
所以人们一点点发现了这个弊病,因此改良了泰勒目标范式为三维:
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这个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学习并不仅仅在于对于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虽然出于实用和社会需要,学校多采用的是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还包括对于人格的塑造,情感道德。
这就引出了百度百科上广义上的”学习“:
是人在生活过程中,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方式。
说是广义,其实这也是心理学教科书对于学习的定义。
——————————————
在刚才的一部分对于教学模式的探索中,我们可以得知学习并不仅仅是对于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也在于对于其他东西的学习。
(这是布鲁姆提出的对于知识的掌握标准,从低到高排列,就能得出自己在什么学习梯度。阅读者可以自我反思各技能达到了什么程度)
从广义上讲,在于通过获得经验而产生行为,或潜能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方式。
——————————————
我们接下来回到历史之中,看看人们对学习的观点是怎么样发展的。
人类,对于学习的观点的改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
但是总的来讲,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对现代影响比较大的,是三类:
行为主义
认知主义
建构主义
高赞答案首位是用行为主义定义人的学习过程,而用认知主义观点(图示的同化和顺应)来给出答案的。忽略了建构主义理论。
就像他给出的内酚酞多巴胺机制一样,早期心理学对于教育的观点——行为主义。
其根本观点在于:学习就在于通过内酚酞多巴胺机制形成的刺激——反映的连接。
通过不断地练习,进行预习,进行强化,负强化和惩戒,避免这种连接的衰退,控制其分化与泛化,就可以培养,并塑造一个人的行为,通过改变行为改变人。
该观点在20世纪20-30年代风行一时,其代表人物就是华生,也是他提出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并且给出了他的著名猜想:
”任何人如果给以足够的行为的塑造,可以让他成为我们所期望的任何其他人“
无论是律师,医生,或者小偷。——约翰华生
但是在行为主义心理学上成果最大的并不是他,而是斯金纳操作性条件反射,桑代克联结主义,以及布鲁姆社会学习理论。
————
用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看书(指的是行为看书),和学习成果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所以通过看书,可以学习。就像通过偷窃行为可以培养一个技巧高超的小偷一样。
所以用这种观点来看,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于奖惩机制,正负强化的应用,被广泛地用在了学校教育之上,比如说小红花,对于反复练习的看法,也被广泛推崇,称之为”题海战术“。
而从学习一门功课,一门既有课程的知识之中,看书的效率,是不可测量的。
所以看书实际上并没有做题在行为主义心中有效果。
我举个例子,
有多少高中生不用看书,就靠练习题过了高三数学?
假如说看书对于我们学习知识的作用大于做题,为什么高三的时候不只是去看书?
所以说,从高中学习来看,做题作用>看书作用。(包括大学的高数)
从大学学习来讲,看书,仅仅是你在文科学习之中能起到较多作用的一种学习专业课程知识的一种方式。
在大学理科的同学都知道,刷题作用>=实验作用>看书作用。
因为看书并不能帮你写好一个语句,也不能帮你做会高等数学计算题。
他在动作技能,实验技能,生活经验的方面,比不上体育锻炼,实验实践,和社会实践/企业实习。
——总结一:看书作用从行为主义来看小于实践练习。
随着人们对于行为主义认识粗糙性的发现,人类一点点发现了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立在认知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
为他奠定基础的是”日内瓦学派“
著名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学习的实质在于改变脑内图示,获得适应自然界,人类社会的能力。在于图示的同化,顺应,和平衡。
简而言之,就是人脑”深度学习“(比喻)的一个过程,人脑就像一个计算机,一开始有一个简单的结构,通过在生活中随经验添加结构或者改变这个认知结构,就能适应社会。
就像汽车,在玩赛车游戏的时候。
假如你的车速度不够,那你就换发动机,假如不够平衡,你就装一个好的导流板。
但是假如你的车无论如何都不能赛赢别的车,那么你就要换一辆性能更好的原厂车,
然后再进行改装。
增加一部分结构,这叫同化,而换一个,对整体进行改变,就叫顺应。
建立在图示基础上,人们建立了”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比如说”布鲁纳发现学习法“,比如”奥苏贝尔模式“。
在这个学习理论的定义下,看书学习,也同样有着他的作用。
但同样不是最大,也不是唯一。
布鲁姆提出了他的学习目标设置:(我们先只谈认知层面)(还没有包括动作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
识记
理解
应用
分析
综合
评价
那么我们来看看,从认知主义的角度,”看书“能获得达成多少的学习目标。
这点上我要肯定”看书“的作用(假如你好好看书)
当你真正能够看好一本书,
你应该能做到像这样。
在学习之后对于整本书的关键部分,基础结构能够记忆。
比如说高中政治必修一,你能清楚的复述出每一个大章节的名称,每一个小蓝标题的名称,每一个知识点都有什么,(比如说国有企业的那一堆作用),都记下来,这才达成了第一个小层次——recognition。
随后,你要对于这所有的知识点有自己的理解。这个知识点是为什么会这样的,比如说为什么第四章的第一节讲市场过程的时候是”生产,交换,分配,消费“而不是其他的?为什么是这个顺序而不是”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做到理解这些知识点,而不是机械的记下来,这是达成了第二步——comprehension。
再然后,你要能够对某个知识点的提问中应用他, 比如说在生活中,当别人问你该如何消费的时候,你能答出”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并答出为什么,还能说出,什么样的情况才是量入为出,什么时候才是理性消费,什么时候才是艰苦奋斗,这样你才达成了第三步——application。
再然后,你要能够对生活中的一个大问题,将之拆分成各种小问题,并对之做出逐一解答,再将之总结起来形成一个大的,全面的,合理的答案,比如说
这才是达成了第四层——analysis。
再然后,你要对整本书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从整体上,宏观的理解整本书,生产,劳动,企业,市场,对外开放,分配,财政,它们之间各自有什么样的作用,从整个经济生活的角度来看,他们有什么用?
能够按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并能被人理解,这才叫达到了第五层——synthesize。
最后,你去评价别人答得怎么样,知道别人——evaluation。
——来,我们想想,通过看书能达到几层?
自己看能看透几层?
不去找别人问问,就自己闭门造车的学习,究竟能学透多少?
你学来是为了应用,是为了能分析并解决问题?甚至把所有的东西总结起来?甚至指导别人?
还是仅仅把它记下来,跟别人说:”我看了好多书啊!!!!“?
或者满足于一点点粗浅的理解?
如果是这样,那你的学习实际上仅仅是自我感动而已。
没什么用,如果你能做到这后几层,你一张嘴,别人就知道你满腹经纶,学富五车。
这样才叫把知识放到自己的脑海里。
而在这个层面上,有人指导的作用>>>>>>>>>自己看书。
所以我们应该找人来指导,才能大概率学的比较有用。(假如你是大佬,直接能干读书变成后几层当我没说)
————————————————————总结二
我们刚刚从认知主义的角度判断了一下,究竟什么样才是”看书学习“的结果。
然而不幸的是,我的这篇文章还没完呢。
接下来,我们将从建构主义的思路来看,什么是学习,并作出分析。
——————————————————————————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令人极为尴尬的事实。
世界上没有标准答案。
世界上不只有
还有“你怎么造一座桥?”“你怎么评判电车难题?”“什么是正义?”“《自由引导人民》为什么好看?”这种问题。
你说谁是对的?
你凭什么说五个人的生命就比一个人有价值?
通过对电车难题的判断,人们难堪的发现,对于价值判断恐怕并没有一个完美的准绳。
这也就引出了建构主义。建构主义也可认为是认知主义的一种变体。
他们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对于知识的看法。//所以我没把他们整合到一起。
认知主义认为,人们学习就是学到一个道理,学到一个经验,并把它整合,内化到脑子里,从而改变行为方式。
而建构主义对于知识是悲观的。他认为世界上除了标准答案这种经验之外,还多的是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而一个执迷于寻找标准答案的人是无法在没有标准答案的社会之中生存的。
所以人们要培养自己合作的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小组学习一点点成为潮流的原因。
我们没有标准答案,所以更重要的是去做,然后分析反思,最后提升。
谁做的更好,谁做的更有理,而不是简单的对错。
谁在这里体现了更好的科学精神?人文价值?瑰丽想象?
而在这个过程中,去做,掌握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看书,记住几个知识点或者小技能
————————————————————
综上所述,看书的作用,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如果你要学习,在这样一个扁平化的网络社会,有太多太多的资源,太多太多的更生动的方式。
书籍在历史上出现的作用,也仅仅是克服知识传递的时间限制而已,让一个人的思想成果得以保存,而假如出现了别的方式呢?不仅可以克服知识传递的时间限制,还可以克服其空间限制呢?
我们真正需要的,是知识,是技能,是过程中对人的培养,
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些东西。
而书籍是一种手段,将看书等同于学习,认为看书一定能获得知识,或者其他的收获,就是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目的与手段混淆了。
所以看书学习的意义,就在于是一种学习方式。
假如你把它当成许愿机,聚宝盆,大圣杯,那恐怕是找错人了。
————————————————————
(反着看,就能看到基于这四种理论的学习方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