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州历史文化《史绎集》:清誉远播的彭泰来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在肇庆、高要,稍微留意本地历史人物的人,大都听说过彭泰来。

一、与孔子、乾隆帝同日生

彭泰来(1790-1867),字子大,号春洲,自幼聪慧。他于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八月二十七日生于英德县城。八月二十七日是孔子的生日,在孔子被当作圣人的时代,这一天是“圣诞”。凑巧的是,乾隆帝也生于这一天。彭泰来的《自题风雪卷怀》诗说:“记得臣生天下庆,乾隆五十五年秋。

彭泰来画像

早慧但乡试受重挫

当时彭泰来的父亲彭辂任英德县教谕。彭泰来虚岁三岁时的一天,家人抱他到父亲的书斋,他看见屋内摆有当地著名石品英石,便索取。大家说:“你能诵出诗句就给你。”他立即背诵:“求之不得。”同月,学署被水淹,看见水退,他又吟诵:“土反其宅,水归其壑。”这两句原是《礼记·郊特牲》蜡金,他按当时学塾的一般进度,中年级以上才讲读,不是低年级的《三字经》《千字文》《幼学诗》可比的。嘉庆九年(1804),15岁的彭泰来参加文童考试,一举列于肇庆府学的“案首”,也就是榜上第一,成为府学生员,被称为秀才。但是往后在正式的科举考试征途上,彭泰来不再顺利,几经挫折,致使他心灰意冷,最后退出科考,积下对科举制度深深的不满,一再拒绝官府给予的荣誉性名号和礼遇。

三、坦陈科举流弊

清道光年间,李棠阶任广东学政。他了解到彭泰来科举失意,弃绝功名和仕宦已经二十多年,行年五十开外,“而日抱优生之嗟”,便在离任前夕的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底,专程来到广利龙头村,登门拜访,馈赠慰问。其后。他又致信高要知县瑞宝,叮嘱目后多予其照顾。彭泰来为了表示谢意,写了一封回信,就李棠阶和其他官员对自己功名和出路问题的关心,“冒嫌奏记左右”,表达了自己的见解。


清朝广东李棠阶道光二十三年登门拜访彭泰来

这封回信首先从制度上指出科举以时文取士与朝廷用人的本意相违背,对科举制度在选拔人才中的严重弊端予以深刻批判。其次,又批评了科举考试的出题范围、内容与朝廷对人才任用的要求不一致,造成应考者只知“圣贤之言”而不能灵活应付世事。参加科举考试者只知背诵“语录”,以之作为过关的敲门砖,也就是谋求利禄的表面文章,却与社会实际无直接关联,从而造成“工时文者未必无学,而所验则时文之学”的尴尬局面。最后还特别指出,由于科举考试结果关系到应考者的命运,所以士子们往往费尽心机、挖空心思以求榜上有名,因面引致舞弊犯规,严禁而不绝。尽管“乡会大比,禁防百端,如鞠大狱,如治军旅”,但“卷中之圣贤,即胸中之宫室、妻妾,非搜牢逻察所能禁,糊名易书所能防也”。

在科举制度还被社会上一般人认为是盛世崇文兴学之大制的时代,彭泰来敢于向直接掌握科举事务的高官直言其流弊,展示了历代士大夫所推崇的那种凛然正气。

四、文学成就出色

与科举事业的不顺相比,彭泰来的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之路则是顺畅的,不仅成果丰富,而且成就出色。他勤于治学,著述繁富,结集有《诗义堂后集》《昨梦斋文集》《天冋阁外集》《高要金石略》《读史雠笔》等;另外曾编有《端人集》。其中《诗义堂后集》是诗集,《昨梦斋文集》和《天问阁外集》是散文集,《高要金石略》收录当时高要县境内明代以前的金石文字并加以考订,这些著述展现了彭泰来出色的文学和学术才能,其中尤以诗歌和散文两方面的成就令人称道。

五、诗歌:“炼钢熔精自铸”

清代咸丰年间进士,同治年间主讲端溪书院、一生著述丰富的李光廷曾撰文附录于《诗义堂后集·诗谱》,高度赞美彭泰来的诗歌,他说:“盖出入于少陵、昌黎、香山、长吉、东坡、遗山、梅村诸家,炼钢熔精自铸,一子樵夫,以后恐无旗鼓矣。”

在他所留下的诗歌中,直面社会现实、揭露世道不公、讥讽官吏作威作福、感叹动乱灾害的诗,占有相当的比例,这些诗作有着厚重的文学和历史价值,一直受到省内甚至国内学术界的重视。道光年间西江洪水频繁,彭泰来身陷决堤淹村的泽国之中,苦楚深重,连歌沉吟,作诗数十首,反映水灾程度之深广、过程之具体细致,在本地的文人中尚无人超越。诗歌题材丰富多彩,对时令、节气、气候、人情、世态、习俗等的吟咏不少,对花草、瓜菜、树木及种植、园艺等的吟咏也有百十首。此外还有对书法作品、画幅画卷、古董器物、金石文字的题咏,内容也往往别开生面。

六、散文:简练雅洁,“为时而著”

彭泰来的《昨梦斋文集》四卷,收录文章71篇,加上本地现存的石刻文章和书序共近80篇。数量不算很多,但已包括通用的文体,涵盖了散文领域的大部分,因而可以把这一文集作为体现彭泰来文学成就的重要方面。

其中的6篇记,有4篇是记述洪水灾难和灾后复建的,以《葵廊日记》的内容最为丰富,记事、抒情最为深刻、动人。事情发生在道光二十四年(1844)夏季,特大洪水暴涨,堤围崩溃,四乡顿成泽国,灾难惨重。彭泰来从四月十六日洪水初起便开始逐日作记,历55日。在此期间,他曾结伴乘小船泛行几日,行遍几个堤围区,从目击、耳闻等多个渠道收集信息,加以或详或略的记述,从而实地、实时地记录了水情、灾情、社情、人情以及市场、物价、治安等方面的动态。这样一篇近5000字的记述,是富有价值的历史文献,在水灾史、水利史气候史和地方史研究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传记和记述个人身世、事迹的碑碣、碑志、铭表等文章有33篇,占总数的近一半。所记人物除了高要籍的以外,还有新会、恩平、南海、新兴、西宁(今郁南县)及广西梧州的,甚至籍贯不明的,当中大多数是中下级官吏、中下层功名人物、节妇、孝子或其他有绝技异行的人物。文中对他们不平凡的事迹、不幸的身世、不平的遭遇,或表示赞颂,或给予深切的同情,娓娓道来,感人至深。

其他的序跋、书信、论说,也有着不同的特色和价值,都具有白居易标举的“文章合为时而著”的针对性、时效性,都有着简练雅洁的特色和耐人寻味的意蕴。

七、书、画、印俱擅

彭泰来多才多艺,不但学问深厚,而且在书法、绘画、刻印等方面也有较高的造诣,作品广为流传。

彭泰来擅长书法,其作品已入载于通行的全国历代书法家名录。他熟练地悬腕写字,擅长多种书体,楷、篆、隶、八分、草书都纯熟,而且篆、隶、草书在一定程度上独具个人特色。他的书法作品有条幅、横幅、诗幅、扇面等,手迹分布更广的是为书院、寺院、祠堂、庙宇、墓地题书的门额、楹联、碑记、墓志。


图片发自App


这些作品和手迹至今仍有保存。其故居保存的自作诗的书幅,行草洒脱秀逸,足令观者驻足,凝神细品。

彭泰来自书、自刻印章,作品量多艺精,风格鲜明。曾编有《天问阁印谱》,印章刻文众体兼备。他的故居就保存了各种各样的印章作品,章体有大有小,刻式有阴有阳,字体有篆、隶及其变体。

关于彭泰来的绘画创作之事见载于他的《诗义堂后集》卷三,有《戏画〈九九消寒图〉送别二首》诗。《诗谱》又提到陈旦作有《题春洲先生《梅花人月图)》)诗。可见他有绘画作品面世。

八、金石:开肇庆考据之先河

彭泰来生于清代汉学兴盛之际,乾嘉考据学如日中天之时,受“辞章、义理、考据”并重的影响,他在进行文学和艺术创作的同时,也开展学术研究,着重在考据上发力,从事考证、考订,对史实加以发幽索隐。所撰的《高要金石略》按照传统的金石学体例,收录了高要县境内元代以前的金石文字,尽管收录不够齐备,但已囊括了主要的部分,并对之进行了适当的考证、辨析、阐释。道光四年(1824)秋,他亲自来到河台罗建村东晋和南朝宋墓现场,实地进行勘察、测量、访问、记录,这在肇庆的地方史上尚属首例。

九、清誉不胫而走

彭泰来在科举功名上只不过是拔贡,又没有任何官职,但《清史列传》《清史稿》等都将他收载其中,这显示了清代官方和当时学术界对他的高度肯定。

他在世时因“文行卓异”,除了受到总督、布政使、学政等大员赏识厚待之外,还博得同时代的文人、雅士的推尊。除高要本地人之外,与彭泰来交往的文人雅士还有来自广州、珠三角其他地区甚至广西梧州的。他们常常互赠特产、信物,或者作诗撰文致意,或者向彭泰来咨询、求解、评论作品。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地方文献室藏有《倚树楼诗会卷》一书,封面印明“彭春洲先生鉴定”,表明这些诗作是诗会成员所作,诗稿由彭泰来评定后结集刊印的。这更进一步表明了彭泰来在当时的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因而有人的遗愿会特嘱要彭泰来为其作文,上述的碑、碣、表或墓志铭、行状中就有一些是请彭泰来撰写的。

至于本乡的民众,对彭泰来更有好感,普遍称他为“春洲先生”,常常馈赠鱼、肉、酒、菜等物品,帮其做工、办事。彭泰来去世之后,一些文人雅士继续以不同的方式表达对他的敬意。他的集子都是他人出资刊印的,可见其在当时的政界、学术界中的影响力。


旧拓 陈曇撰文、彭泰来书  曾宾谷侍郎画像刻石虞祠记

你可能感兴趣的:(端州历史文化《史绎集》:清誉远播的彭泰来)